- 犯罪心理分析:邪惡的二十個模樣
- 張蔚
- 8680字
- 2019-10-18 17:40:07
Case No.02:法院審判員槍擊案心理報告
地點:中國北方某市
案件類型:故意殺人
結果:2名當事人死亡,2名當事人受傷
背景:認為離婚過程中涉及的財產糾紛判決不公
犯罪動機:對認為傷害了自己的人進行報復,嫉妒,情愛仇恨
犯罪目的:以非法手段剝奪他人生命權
審理結果:未進行審理,犯罪行為人自殺身亡
案件經過(根據新聞報道整理)
20××年2月26日晚上9點,某村一棟自建房內,聶某現任丈夫雙臂被子彈擊中,無生命危險。
20××年2月26日晚上9點05分,兩名男子駕駛一輛白色捷達車逃離現場。
20××年2月26日晚上9點35分,兩名男子來到受害審判員住處樓下,其中一人持槍去敲審判員住處門。
20××年2月26日晚上9點40分,審判員丈夫開門,嫌疑人啞槍并逃跑。審判員本人及丈夫追出,審判員身中兩槍搶救無效身亡,其丈夫中槍受傷。
20××年2月26日晚上9點50分,兩名男子駕駛白色捷達車迅速逃離審判員被槍擊身亡現場。
20××年2月26日晚上11點50分,兩名男子駕駛車輛來到邵先生的住處樓下等候邵先生。
20××年2月27日0點,在邵先生住處樓下,邵先生被槍擊身亡。
20××年2月27日凌晨1點,兩名男子駕車被警方圍堵并截停,兩人未做過多反抗,在車內開槍自殺身亡。
犯罪環境背景及犯罪心理分析
環境背景
案發后,根據同樓層鄰居的回憶,受害審判員與丈夫平時為人都非常和善,每次見面都會打招呼。受害審判員平時也不太愛說話,平時刻苦鉆研工作,不經常參加應酬和聚會,為人低調。但是每當有鄰居向她咨詢一些案件或者對法律問題有疑問時,受害審判員都會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和案件進行耐心的講解。有鄰居曾表達對審判員工作的羨慕,受害審判員稱也會有令人發愁的時候,這么說的原因,就是審理案件這個工作本身容易得罪形形色色的人,將自己置于危險之中。
受害審判員曾參與兩個犯罪行為人其中之一李某的離婚財產分配案的審理工作,但是李某對審理結果并不滿意,甚至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抵制和對審判工作的認識錯誤。
除受害審判員與受傷的審判員丈夫外,另外兩名本案的受害者都是與犯罪行為人有間接感情糾葛的人,一名傷者是其前妻聶某的現任丈夫,與聶某婚后感情很好,周圍的鄰居也都表示過羨慕。而另一名死者邵某的妻子,根據報道,疑似與其中一名犯罪行為人張某相識,而張某也在不久前離異。除此之外,兩名犯罪行為人與多名受害者之間并無其他類型的糾紛發生。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類型。首先肯定的是,本案涉及的因素有愛、嫉妒、憎恨,這些心理上的糾葛狀態在犯罪動機上為本案提供了推動力和犯罪動機的確定性。在眾多的殺人類型中,有一種殺人類型經常發生于正在形成或是已經形成親密關系的社會個體間,如兄弟姐妹、親密的朋友、夫妻、戀人等,這些社會個體間存在著某種關系,這種關系在進行過程中會產生感情糾葛,當這種糾葛慢慢累積,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疏解,到達一定程度,就變成了犯罪者情緒的推動力和其中一個決定因素,最終會發展為像本案中的以非法剝奪他人生命權為目的的犯罪行為。
本案的各種心理糾葛狀態符合“情感糾葛殺人”這個類型的判斷標準,所以本案的犯罪類型屬于情感糾葛殺人。當然,要注意的是,感情的糾葛并不是只會發展成為情感糾葛殺人這一種犯罪類型,其表現形式會有很多種,并不是一對一的直接因果關系。
罪犯的犯罪心理潛伏階段分析。本案是由報復、嫉妒、情感糾葛引起的情感糾葛殺人類型的殺人案,此類殺人案的犯罪行為人通常伴有不健全的人格和不良的心理因素,并且感情沖動通常會呈現出強烈和無法抑制的趨勢。此類型的人多因為后天受挫、處境異常而伴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多疑敏感,容易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攻擊性強,容易歪曲別人的善意[需要注意的是,這里不是反社會型,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障礙》(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DSM-4)中給出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點,結合本案的有計劃性、犯罪行為的相對公開性以及犯罪目的和目標的明確性,排除了本案犯罪行為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可能]。本案犯罪行為人在經歷帶目的行為受阻的負性生活事件后——本案中主要體現為情感挫折以及對財產分割結果的不滿意——產生了偏執型人格障礙,逐漸開始變得敏感,產生強烈的對目標的嫉妒和對審判結果的憤恨情緒,甚至是對相關人員的情緒泛化。
罪犯的犯罪心理惡變階段分析。這個階段主要是犯罪行為人進行信息交換和信息累積的階段。可以注意到本案中的外界信息,在受害人方面,是和自己之前有或者疑似有感情糾葛的女人的現任丈夫,這個信息基本不用通過外界宣傳來了解,犯罪行為人自己可以輕易打聽到,涉及的信息如雙方目前的感情狀況、是否經常爭吵、經濟狀況及金錢如何分配等,可能由于了解到的情況和自己所經歷的情況或現實的情況有反差,行為人會產生負向的心理感受。無疑,這種反差越大,越會帶來一種嫉妒和質疑的心理,如會出現“為什么不是我”“為什么他們會那么好”這一類的想法。但是,雖然有了這些負向的心理感受,犯罪行為人本身也還是矛盾的,因為他并不能否定自己對與自己有感情糾葛女人的愛戀心理,這種矛盾越強烈,要報復的心理基礎也就越強烈,但是打擊目標并不會是女性,而是轉向被認為替代了自己位置的其現任丈夫。這就是為什么在本案的槍擊過程中,與犯罪行為人有感情糾葛的女性都沒有受傷,哪怕是同在一個現場,一方面說明與犯罪行為人感情牽制帶來的心理矛盾,另一方面也說明其情緒已經發生了轉移,打擊目標很明確。
李某的另一目標,關于受害審判員的信息來源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政府網站的表彰、其他渠道的打聽。審判員在工作中的表現越是優秀,越會反向激起李某對于審判員的報復欲望。李某會產生一種“這樣優秀的工作表現都是站在我們這些人的糾紛案上面,通過傷害我和與我相似的人的利益得來的”類似的想法,進一步產生“反正你害得我什么也沒有,我就做一個驚天動地的事情給你看看,反正我也沒什么好失去的”這樣的極端負面情緒,于是犯罪動機就產生了。而這種整體的惡變會帶來犯罪心理學中稱之為“自組織功能”的出現,導致犯罪行為人的不良心理因素無法擺脫,并慢慢占據其心理主導地位,產生“合力”結構,進而推動犯罪行為人心理結構的外化。
罪犯的犯罪心理實施階段分析。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動機外化為行為,并伺機作案,制造犯罪機會和條件。本案中的兩名犯罪行為人對作案的時間有了初步的規劃,但是并未進一步進行踩點和觀察,雖然有預謀,但是可以看出計劃并不完善,第一個槍擊時間和第二個槍擊時間都選在一般大眾會在家的時候,雖然在第二個槍擊現場時對審判員的實際情況估計錯誤,但不影響整個犯罪行為的進行。第三個槍擊時間應該是初步了解之后的現場等待,以至于邵某在門口一出現就遭到槍擊。這個階段比較值得注意的就是自制手槍和儲備彈藥這個犯罪前準備動作,為犯罪的實施儲備了物質條件。從后來在車中查獲的大量子彈來看,兩名犯罪行為人如果沒有被截停,可能還會有其他的行為產生。
罪犯的犯罪心理衰弱階段分析。這個階段中,犯罪行為人的常態心理開始出現,心理矛盾持續增大并會伴有后悔、自責、驚恐等負面情緒。此案的衰弱階段比較特殊,分為幾個小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出現在犯罪行為人李某第一次槍擊成功之后,聶某現任丈夫雙臂受傷,隨之李某逃跑,犯罪心理進入衰弱階段,需要進行調整。雖然在犯罪后伴隨著驚恐、緊張等情緒,但是由于犯罪行為的成功,并且沒有被第一時間抓獲,行為人的犯罪心理得到一次強化,加快了再次惡變的進程。第二個階段出現在李某第二次槍擊行為中,也就是對受害審判員進行槍擊的啞火之后,后面會做分析。第三個階段出現在李某完成第二次槍擊,打死打傷審判員夫婦并逃跑之后,這個時候其犯罪心理再次進入衰弱階段,需要進行調整,由于犯罪行為的再次成功,伴隨的負面情緒已經遠遠不及第一次槍擊,給予犯罪心理再一次強化,由于后面再無其他槍擊行為,李某的常態心理出現,伴隨著自責、質疑、恐懼等情緒。第四個階段是在犯罪行為人張某完成了對邵某的槍擊之后出現,伴隨的驚恐情緒和心理矛盾會比較大,因為這是張某唯一一次槍擊行為。
在受害審判員處首次開槍未成,反身逃跑后又行兇心理分析。這個部分要注意的是計劃犯罪里的意外情況給行為人帶來的心理改變,因為犯罪行為的實施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變量很多,并不是完全可以按照計劃去進行的,更何況本案中的計劃本身也不完善,所以意外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更大。按照犯罪行為人李某的計劃,直接目標——受害審判員開門的一瞬間,開槍進行打擊,之后立刻轉身離開現場。從作案時間上來說,他選擇了晚上9點到10點這個時間段,因為多數人在這個時間都還沒有休息,并且在客廳活動。而受害審判員丈夫開門的這個情況,是李某計劃之外的因素,開門者不是第一目標這個情況使得犯罪行為人產生了額外的心理矛盾和不確定性,以至于李某與受害審判員丈夫之間有了一番看上去有點奇怪的交談,李某確定受害審判員本人是否在家。在得知受害審判員本人在家的情況下,才進一步強化了犯罪行為人本身的犯意,準備進行打擊行為。
但是受害審判員正面呵斥犯罪行為人的情況又是另一個犯罪行為人沒有考慮到的意外。計劃中受害者面對持械闖入者的恐懼并沒有在本案中的目標審判員身上出現,而是正面的呵斥和警告,這可能是由于受害審判員多年的工作經驗而成,這樣的意外情況造成了犯罪行為人的恐懼,慌亂中朝面前距離最近的目標開了兩槍,出現了第三個意外——啞火。
在啞火的情況下,李某本能地選擇逃跑,這個時候犯罪行為人的躲避心理占了上風,犯罪心理迅速進入衰退期。而受害審判員和丈夫追出的這個行為又使李某有了另一次實施犯罪的心理循環,一方面犯意得到鞏固,另一方面為了阻止追逐,進行了第二次射擊。
共同犯罪心理分析。兩個犯罪行為人李某和張某都是離異男性,直接打擊目標雖不同,但是有相似之處,打擊的目標是前妻或者有感情糾葛的女性的現任丈夫(張某的目標——邵某的現任妻子與張某關系并沒有查明),或者是被認為參與其離婚過程的人。
可以確定的是,兩人是在尋求一種合作,而這種合作是協助上的,并不是直接行為上的。也就是說,兩人并沒有同時打擊一個目標,而是各自目標明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兩名犯罪行為人都是理性的,而從各自犯罪目標清晰明確看來,兩人分別在共謀之前就已經有了個人明確的犯罪動機和意向,這個基礎加速了共謀心理環境的形成。
另外可以看出,兩人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在一個人達成目標的時候,另一個人提供協助,足以說明兩人在心理上已經形成一種情感信任。基于兩人共同的遭遇,以及和兩人有關系的女人現在都很好地過著自己新的生活,在這種嫉妒和糾葛的心理狀態下,他們之間產生了信任。
兩名犯罪行為人的犯罪目的明確,但是并沒有嚴密的組織架構,沒有明確的分工。兩個人一起實施的特定犯罪目標就是殺人,通過一起實現犯罪目標來輔助或者推動群體里每個人達到自己的目標,犯罪目的成為主觀上的自我強化物,這種反饋和學習機制在不斷地增強著兩名犯罪行為人實施共同犯罪的心理基礎。
犯罪行為人未進行額外抵抗,在車中開槍自殺的心理分析。本案中,兩名犯罪行為人并沒有到案,而是在被警方截停后未進行任何抵抗就直接在車內開槍自殺。從兩人開槍自殺的行為中可以推斷出他們早就考慮過自殺這個方式,因為被截停后發現雙方力量懸殊,所以未進行任何抵抗。但從車內發現大量子彈來推斷,他們依舊保留了抵抗的可能性。
在犯罪心理學的眾多觀點中,比較多的學者支持的一種觀點是將自殺看作一種將殺人的對象轉換為自己的行為。如諾爾(James L. Knoll)在自己的文章《理解他殺—自殺》中提到的那樣,這是一種殺死自己的殺人行為。殺人的人經常在犯罪前就已經有自殺的想法,也就是說,自殺和他殺是會發生轉化的。[3]尤其是結伴自殺和大量殺人事件的行為人(本案),本身具有自殺想法的概率最高。企圖大量殺人的犯罪行為人因為對人生的絕望和所處的不堪境地而產生自殺意圖。出于對把自己逼到絕境的社會的怨恨和嫉妒情緒,衍生出想要更多人陪他一起死的心理,在這個過程中,糾葛情緒慢慢轉移到多個目標身上,形成了多目標打擊的嚴重犯罪行為。
本案性質惡劣,在分析這樣的社會新聞時會有一定難度,因為同一個社會新聞,每一個看到它的人,腦中的認知都會不同。另外,鑒于這個案子的兩名犯罪行為人已經死亡,所以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新聞媒體的披露信息形成,在分析的信息基礎上也需要承擔一定的不準確性帶來的風險。
相關知識
人類是否真的會因為遭受了巨大打擊而變壞
我在一個網絡知識分享平臺上回答過一些與犯罪心理學相關的問題,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很多動漫和電視劇都會描述一個悲情的人曾經很善良、很正義,因為遭遇了重大事故而變得很壞。現實中真的會這樣嗎?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這個問題分為兩部分,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先從第二個部分開始,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嗎?首先明確一下,題中所說的“這”想表示的是一種遇到打擊就變壞的狀態嗎?如果是,那么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結構的不完善,這種結構的不完善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來說,它并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理結構的不完善不能稱為心理疾病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情況往往出現在犯罪心理轉變周期里從潛伏到惡變的中間段,也就是說惡變還沒有完成,這樣的程度是不能被稱為心理疾病的。但是,這里需要多考慮一個可能存在巨大變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本身遭受重大打擊的個體是否有隱性的人格障礙。如果人格障礙確實是存在的,那么在遭受打擊之后,就會加速犯罪心理的惡變,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導惡變之后的犯罪類型和嚴重程度。
回到實際情況中來看問題的第一個部分——“現實中真會這樣嗎?”
答案是肯定的。
在進入問題之前,要先對這樣的重大心理打擊會帶來的犯罪是哪幾種類型做一個初步的了解。一般會產生的犯罪類型是激情犯罪和無計劃犯罪兩種類型。這里有兩個理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伯科維茨(Leonard Berkowitz)在1984年時首次提出的認知—新聯結模型和茲爾曼(Dolf Zillmann)在1988年首次提出的興奮遷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它們都可以解釋由情境刺激引起的挫折狀態下即時發生的無計劃的暴力行為的心理機制。
認知—新聯結模型(Cognitive-neoassociation model)。伯科維茨在其著作《關于憤怒和侵略的形成與調節:認知—新聯想主義分析》(On the 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of anger and aggression:A cognitive-neoassociationistic analysis)中指出,該模型強調了挫折性事件(通常表現為帶目的行為受阻)引起的負面情緒可能自動引發各種與逃避或攻擊的傾向相聯系的情感、思想和記憶。在產生負性情緒的狀態下,一些人可能不對行為的性質和后果進行進一步思考或思考過程異常短暫就迅速行動,有時甚至訴諸暴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激情狀態下的犯罪行為。
興奮遷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茲爾曼在其文章《情緒行為中的興奮轉移》(Transfer of Excitation in Emotional Behavior)中提出,個體對于對身體和心理具有重大意義的刺激性情境會做出情緒反應,這種生理喚醒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會逐漸消退。舉個例子,一個人工作一直很好,自己覺得能力很強,但是這天受到了批評,產生了憤怒或是委屈的情緒,很可能直到晚上回家這種情緒也沒有經過自己的調節而消失,這個時候如果他進家門發現家里有人在做茍且之事,那這樣的情境就會觸發之前的剩余情緒并融合升級,導致發生犯罪行為。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上寬下窄的容器,情緒產生之后需要一個時間段去緩解和抒發,這個時候如果經歷連續的負性事件或者刺激性事件,造成負面情緒的不斷產生,那容器就裝不下了,溢出來就會導致自我控制和行為的越軌或者犯罪行為的發生。
在眾多的理論依據中,一個犯罪行為的公式吸引了我,這個公式是美國學者亞伯拉罕森(Abrahamsen)提出的,貝茨(Jerome E. Bates)在其文章《亞伯拉罕森的犯罪行為成因論》(Abrahamsen’s Theory of the Etiology of Criminal Acts)中重申了公式,如下:
C=(T+S)/R
C:犯罪行為
T:個人犯罪傾向
S:外界犯罪因素的誘惑狀態
R:犯罪誘因的心理抗拒力
在這個公式中,考慮到我們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面臨各種各樣的打擊,但是受到重大打擊轉變成犯罪人的畢竟是這里面的少部分,所占比例真的不是很大。而犯罪人的心理結構里缺少或者說不完善的是自我調節的那部分,也就是公式中R值不高。接下來在假設環境中,因為重大打擊或是生活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如沮喪、失望、仇恨、恐懼、緊張等,這個公式中的S值會變得很高,高到爆表那種。
這個時候在假設情況下,心理結構完善的人會通過心理調節機制去消除負面情緒或者讓負面情緒停留在潛伏狀態(通常包括道德判斷、教育模式等),這是R值很高的類型。而不完善的人就會因為這種調節機制的缺失而無法控制負面情緒的發展,轉而形成犯罪意圖(犯罪意圖里面包含的訴求可能有很多種,如渴望被理解、相對程度較高的物欲、相對程度較高的性欲、對社會的仇恨情緒的抒發、對不滿遭遇的報復等),這就是T的形成模式。惡變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形成,配合犯罪心理的惡變到外化,從而有了犯罪行為,最終有了C的值。
一般這類型犯罪心理的形成速度快,犯罪前心理矛盾少,無計劃,目標可能固定,也可能不固定(取決于犯罪人想表現出來的訴求,如果是直接目標造成打擊,那犯罪行為目標就是給予打擊的直接目標,如情殺;如果是大社會環境造成打擊,那犯罪行為的目標就是給予打擊的大環境目標,如危害社會安全犯罪類型——放火、投毒、危險駕駛等)。
造成犯罪的動機有哪些?犯罪人種類有哪些?犯罪目前都是可以預防的嗎
我們經常提到的動機,其實際意義是法律層面一個單一的概念,但是放在犯罪心理學上來說,犯罪的發生并不是一個單一成因的結果,而是一個系列的變化過程,簡單來說就是犯罪意圖內外化的過程。需要明確的是,雖然這些欲求相對程度較高,但是依舊屬于普遍正常的情況,不能覺得犯罪人的欲求就是畸形的。只有在滿足欲望的沖動迫不及待,正常手段不能滿足欲求,并且選擇侵犯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去滿足欲望的方式的時候,才會啟動形成犯罪心理的初始環節。籠統地說,犯罪動機產生的原因有四個,第一,除變態外的正常需要;第二,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處于對立;第三,品德缺陷與抑制力缺乏;第四,正常手段無法滿足個體的需要。
犯罪行為為什么發生?宋曉明等主編的《犯罪心理學》中總結了學界常見的或者說被大多數人接受的闡釋犯罪行為發生的理論。
1.內、外化機制:如字面理解,該理論認為犯罪行為的發生是一個兩段式的過程。從吸收外界客觀的消極因素到形成主體的犯罪心理是內化的過程;犯罪心理進行整合到實施犯罪行為是外化的過程。缺少其中任何一段,犯罪行為都不會實際發生。
2.刺激、反應與反饋機制:該理論由張春興提出后由義池教授用于犯罪心理學研究,根據《犯罪學大辭書》中的解釋,該理論主要部分集中在理論中涉及的三個因素的互相作用和反應上。三個因素互相作用可以分為S-R(刺激—反應),O-R(個體—反應),R-R(前后反應)三種,其中S表示外在不良因素(如刺激源、環境因素等),O表示主體內不良因素(如自我控制差、情緒問題、人格障礙等),R表示各種違法行為因素的總和。
3.量變、質變機制:這個字面理解就很簡單,各種不良因素量變進行累積最終形成質變,并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
4.防御機制:在思維狹窄或即時性沖動導致的意識模糊中,為了消除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焦慮,維持和恢復心理平衡而采取的自我保護方法,分為合理、認同、反向、投射幾種,是個體在應激狀態下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機制,在平常狀態下,如心理咨詢過程中也會經常出現。
5.四階段論:梅傳強博士在其著作《犯罪心理生成機制研究》中提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四個階段:人格缺陷、犯罪意識、罪過心理、犯罪心理轉化。
看完犯罪行為發生的原因后,我們進一步來了解犯罪人都有哪些類型(前四種為普通模式,后三種為特殊模式)。[4]
1.原發型:從小就是個“壞孩子”,當然這并不代表承認了“性惡論”,只是在某些情況下,如精神病態或是腦損傷或發育不完全的情況下,在很小的時候就產生了越軌或是行為上的偏差。
2.繼發型:半路出家型,通常這類型的犯罪者矯治效果會比較好,因為這類型的犯罪者一般都是在個別負性生活事件影響下認知產生偏差而進行犯罪,所以犯罪心理并沒有完全形成,矯治難度較小,再犯概率也較小。
3.突變型:就是激動得一下子沒忍住,就變異了。這就是一般的激情狀態下發生的犯罪行為的情況。
4.機遇型:剛好遇到,不做白不做。這種情況比較多地表現為商場順手盜竊,偶發性比較明顯。
5.朦朧型:做完之后不知道為什么做了,這種情況的出現一般伴隨著精神類疾病或是突發疾病,在犯罪行為發生后,行為人從突發疾病的狀況中恢復,并伴有選擇性失憶的情況,如歇斯底里癥。
6.習慣型:經常這么做,就順手了,通常表現在慣犯身上,犯罪心理已經定型并且個性化,主導了犯罪人的思維模式。
7.變態型:變態心理引起的犯罪行為多現手段殘忍的特點,犯罪原因通常不尋常,有欲望的發泄,有犯罪人根據自己扭曲觀念進行的表達,犯罪現場通常會伴有很多藝術、哲學的因素,受害者通常被視為戰利品或是犯罪人自己的作品,此類型的犯罪人在中國并不多見。
看了這么多之后,回到題目上面,犯罪目前是不是可以預防?就目前的情況來說,雖然各種技術都較以前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針對個別案件的預防依舊是比較有難度的,因為論單一案件,一般都是長期的外界環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變動造成的,要么是決策時間非常短,要么就是安排縝密。有點類似于地震的發生,提前預見會有難度,就好像做好抗震和逃生教育一樣,只能從大環境入手。目前比較顯著且力度比較大的預防手段有“天眼”系統的運用,并且正在加大覆蓋的范圍。
有需要就有動機,而建立在動機上的犯罪行為的預防要做到全面或是針對個別犯罪進行提前判斷和預防很難,因為影響一個人做出犯罪行為的因素很多,并無定向預防手段,但畢竟犯罪人是整體的少數,所以不斷地加大整體環境的安全系數,是一個降低犯罪率行之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