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悅讀經典(第1卷)
- 張渝 譚宗澤
- 3770字
- 2019-10-18 18:10:21
舶來的民主靠不住
王麒懿[1]
近日拜讀了林達夫婦的《總統是靠不住的》一書,該書通過對尼克松和克林頓兩位美國歷史上極具爭議且各有特色的總統的描述解構了美國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精神。通過林達夫婦的筆觸,以及我自己過去對美國的一些了解,我卻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是需要代價的)是美國朝鮮戰爭紀念碑上鐫刻的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所謂自由,在某方面來說就是西方宣揚的所謂民主,在西方不遺余力地傳播民主的過程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這句話中的“代價”的含義。那么,民主到底是什么?所謂民主付出的代價又是什么?民主到底是作為一種最終的目的,還是一種適時的手段?當今的中國到底需不需要這種舶來的民主?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西式民主在世界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是促進國家發展的手段,僅僅是一種手段而已,絕不能將所謂建立民主制度,運作民主生活作為國家發展目標,否則就是畫地為牢。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政治制度,只有最適合的政治制度。所以我們討論的民主政治準確來說應該定義為西式民主,那么許多人膜拜的當下最好的西式民主,到底是不是最適合的民主呢?世界某些國家,如埃及、泰國、敘利亞、烏克蘭,這些都是發生過,甚至正在發生著嚴重動亂的國家,而他們的政治體制,無一例外的都是遵循所謂西方民主精神所建立的。
就“二戰”后至今的強國而言,有些國家要么之前就是屬于發達國家行列,如法國、英國;要么靠美國扶持飛速發展,如韓國、日本。而真正從政治、經濟、軍事獨立發展起來并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國其實只有蘇聯和中國。這兩個國家恰恰不是西式民主的產物。而后蘇聯的解體,其導火線卻又恰恰是政治體制西式民主化。
對于國際關系有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叫“國際交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國家希望看到另一個國家發展壯大,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國家間看似友好的交流合作也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考量。從20世紀末的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到21世紀初的東歐顏色革命。中東、東南亞國家社會動蕩,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口號輸出甚至強加西式民主,在破解民生難題和國家穩定方面并未如紙面上構想的那么好,權力制衡原則一次次成為權力沖突對抗的借口和護身符,成為一次次流血和混亂的導火索,西方民主正在成為暴力推翻現政權最時髦的借口。而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冷戰年代,蘇聯首先高舉民主大旗向西方世界做宣傳,搞意識形態輸出,那時候的西方人才不談民主呢。
不可否認西式民主在西方歐美世界獲得了成功,但從其成功實施應用的范圍來看,不難發現其所謂民主政體都是建立在國家經濟較為發達,全民教育較為先進,人民素質有較高水平的基礎上的。在林達夫婦的《總統是靠不住的》一書中介紹的美國的政治制度在面對尼克松、克林頓這兩位“刺頭”總統時,看似是完美的政治權力制衡體系保護了美國政治生活的流暢運行。但其實,就“水門事件”為例,這一套似乎完美的體系中最關鍵的是:大陪審團、國會聽證會、獨立檢察官及其團隊,幾乎都以全美公民較高的政治素養為支撐,加之大陪審團、國會聽證會、獨立檢察官個人對民主法治的深刻見解和信仰,最終才能保障體系的完美運作。而作為總統的尼克松,面對最高法院的判決后,他的幕僚黑格將軍就提出調遣八十二空降師圍住白宮,保衛總統。試想一下,如果尼克松本人沒有足夠堅定的法制信仰,接受了這樣的提議,美國的今天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西式民主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從上到下整體國民較高的素質水平之上。有了“西式民主的根本需建立在較高的國民素質基礎之上”的結論,就不難明白為何在發展中國家穿西式民主的花衣就不太好看了。西式民主指導下的政治制度,第一步最核心,但最表象的環節是什么?答案便是其選舉制度。選舉制度的核心又是什么?答案是選民。在實行西式民主政治制度而發生動亂的國家,有相當一部分就倒在了這第一步。選民素質不高,沒有自己獨立的對政治的看法,極易受到煽動性宣傳鼓動,對候選人提出的政治藍圖沒有清晰的獨立認識,對神圣的選舉權沒有神圣感,憑借對候選人個人的喜愛或者崇拜而投票。更有人為了經濟利益而受人指使投出選票。而當計票結果得出后,未得利益集團又利用選民暴力示威抗議,結果導致動亂。因為西式民主指導下的政治體制強調權力的制約,強調勢力的均衡,所以對選民的要求也就是對不同的結果需要冷靜、理性與包容,而恰恰這是不少發展中國家公民所欠缺的。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對當前公民對政治的理性、冷靜、包容的欠缺有著更深的體會。既然對于西式民主指導下建立政治體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都無法走出,那何談在這種國家健全這種制度?這就是沒有學會走路就幻想著奔跑的迷夢。
二、西式民主在中國
中國作為世界上歷史傳承最悠久的國家,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歷經了整整五千年,多么深入骨髓的文化傳統,多么穩固的民族慣性才使得整個民族得以維系至今!所以當一百多年前西方洪流流入中國,看似從頭至尾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方方面面,但是這些洪流卻從未能真正從里到外地改變中國人的點點滴滴。
有些人對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討論越來越功利化,希望通過政治制度改革一舉改變中國積弊。甚至認為實施西式民主權力的制約,解開體制的束縛是解決當下社會問題唯一的前提。但在我眼中,這種想法無異于是拿國家前途開玩笑。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需要的是穩定的內外環境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加之中華民族的人口數量和民族慣性,使得中國必須有一套高效的、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來管理。而西式民主指導下的政治制度恰恰在這方面有所欠缺。中國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這一切都說明,雖然毛病不少,但制度的框架與主體卻是能適應滿足當今中國的發展要求的。
一個國家從白手起家到走向復興的過程中,發展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如今面臨的問題,難道西方就沒有嗎?就中國如今備受關注的霧霾問題而言,在19世紀的時候,英國倫敦同樣空氣質量極差,泰晤士河遠遠不是如今的模樣。而中國城鄉差距問題,難道歐美城市化水平如此高水準之前他們的鄉村與城市的發展會像今天一樣的協調?中國如今就業難,歐美國家的失業率難道是很低嗎?中國如今存在一些破壞社會風氣的現象,但請回頭看看曾經歐美的黑奴買賣吧。
我并非在這里為如今中國的社會問題開脫。我舉上述例子只想說明一個道理,中國的社會問題曾經甚至今天都是西方國家的社會問題,這些是一個國家在發展崛起之路上不可避免的發展規律。對于發展規律,有發展就必須有犧牲,而不是通過建立哪一種政治制度就能避免的。
中國若實施西式民主,一切為了選票而滿足選民對民生方面各種具體的要求,以中國現有的國力即使可以辦到也會導致發展后勁不足。我們必須把有限的力量用到以大局為重、以未來為著眼點的重點建設的地方去。
三、當今中國對“民主”的誤讀
林達夫婦在《總統是靠不住的》一書中并未具體闡述民主為何物,但是作者將大量筆墨用在了對美國的選舉制度和權利監督制度的描述上。或許作者本身并未有過這種認識,但不可否認,在當下的中國,許多人對民主政治制度的認識,對歐美政治制度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其選舉制度以及權力制衡體系的崇拜。于是在中國便形成了一種唯西方的民主論調,民主政治就是三權分立,就是選票政治,就是兩黨或者多黨政治,軍隊國家化等,更有極端者走上了民粹主義的路線。但是這真的就是民主嗎?
當下中國對于民主政治、民主改革的討論,存在的一個誤區就是對民主政治的定義問題。到底何為民主?當下所定義的民主,幾乎都是在西方的實踐、西方的理論、西方的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當今的民主,其實質是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的輸出。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不間斷歷史文明,人口接近14億的東方民族國家,在進入現代后,卻不顧五千年的民族慣性、文化傳統、政治氛圍,不加謹慎、全面地思索而去討論基于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歷程而定義的民主,希望通過舶來西方所謂民主制度來改變現狀,難道這樣就是現代中國的發展之道?
四、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總統是靠不住的》一書的總結和對當下中國的思考,首先,我認為民主實質只是一種利益妥協和分配,它不是神,不是教義。對于民主的定義不是西方的專屬,西方的制度并不代表民主的全部。民主沒有固定的定義與方式,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類文化、每種社會性質都擁有其對民主獨一無二的定義。其次,民主制度有很多種形式,實現民主最核心的不在于如何從理論上構建民主制度,而在于如何去實施民主制度。最后,民主只是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手段,絕非目的。一個國家最終追求的不是建立所謂的西式民主制度,而是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民主只是實現目的的墊腳石之一,并且民主進程都是循序漸進、因時制宜的長期工程,任何想在建立強國大廈的地基上安插一塊靠舶來的并不適合自身要求的民主的磚的行為,最終都會付出大廈倒塌的代價。
導師評語:
在《總統是靠不住的》中,林達以信件的形式,討論了美國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細節。王麒懿同學通過閱讀此書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并通過分析西式民主在國外運行的狀況,反觀其在我國的發展狀況,指出我國對民主存在誤讀,強調民主只是手段,有很強的探索意識。全文分為四部分,結構合理。文字表達精煉,行文通順。
(陳建平副教授)
[1]作者簡介:王麒懿(1994),男,重慶渝中人,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3級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