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法”的角度看《聯邦黨人文集》
劉卓鑫[1]
《聯邦黨人文集》全書共分為八十五篇,附錄五則,涵蓋內容廣泛,涉及對國家安全、聯邦體制優勢、國防、征稅、制憲會議、中央與地方之權力分配、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方面的討論。筆者讀完書中主要討論司法的七十八篇至八十三篇,心有所感,特此寫下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這六篇關于司法的內容可劃分為三個部分:七十八、七十九篇論述了司法部門獨立的重要性和法官的任職期限;八十、八十一、八十二篇論述了司法權力的分擔,即聯邦最高法院與低級法院、聯邦法院與州法院之間的關系與權力分配問題;八十三篇論述了陪審團審判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刑事與民事案件中的適用問題。在論述過程中,作者結合紐約州、馬薩諸塞州等州制度,從利弊角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相關司法制度是否適用于整個聯邦國家而寫入憲法,邏輯嚴謹、思路明晰。下面筆者將具體敘述在每一部分內容中的所思所感。
一、司法獨立
“按照制憲會議草案規定,合眾國任命的一切法官只要行為正當即應繼續任職。”這項規定實際上確立了聯邦法官的終身任職制。其確立的意義在于:由代議機關制定的法典種類、數量眾多,內涵博大精深,只有經過系統學習、長期鉆研的人才能掌握。基于此,社會上只有少數人具有足夠的法律知識,而這其中又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需要長期從事法律工作、奮戰在第一線者才能夠勝任。另外,基于衡平法完善的需要,只有上述法律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作出能夠維護司法公正的判例裁決。反之,如果使聯邦法官短期任職,則那些能夠勝任的人(憑借其能力往往能在社會上獲得不菲的收入)常不愿放棄原本收入豐厚的職務而就任法官,因而造成以較不合格的人充任的趨向,從而對司法工作的正常運行造成危害。
在共和政體下,聯邦法官終身制是限制代議機關越權及施加壓力的最好保證,有利于維護司法的穩定性及其公正。“人民的權力實在二者之上。立法機關通過立法表達的意志如與憲法所代表的人民意志相違反,法官應受后者、而非前者的約束,應根據根本大法進行裁決,而不應根據非根本法裁決。”這項規定是確立司法獨立原則的來源之一。司法機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而非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故作為司法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官在人民的意志受到其他國家機關的違抗時,不受其他國家機關的約束,而是直接對人民負責。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就是法官在審判時所依據的法律中,憲法居于最高地位而應被最先考慮。由此可見,司法獨立在共和政體中的實現符合根本意義上的人民意志說。
“憲法草案規定:合眾國法官‘于規定期間領受酬金,該項酬金于繼續任期之內不得減少’。”這項規定表意為聯邦法官在長期的任職中,其所接受的薪酬不得減少;就實質而言,由于物價波動、經濟發展等因素,法官的收入應維持在社會的固定水平,因此應適時增加法官的收入,總體原則是只增不減。
其意義在于,“就人類天性的一般情況而言,對人的生活有控制權,等于對其意志有控制權”。在任何置司法人員的財源于立法機關或行政機關控制之下的制度中,司法人員在工作中勢必受到牽制,分權制衡的原則也將永遠無從實現。
為此,如要切實維護包括法官在內的司法部門的獨立,則既要使法官穩定、長期任職,也要使其薪酬穩定。
“法官的行為不檢得由眾議院提出彈劾,參議院加以審判;如判定有罪,可予以撤職,不得再行續用。”雖然這項規定表明法官可由立法機關罷免,但需要經過彈劾及審判的程序,且必須由最大限度代表人民與各州意志的眾議院提出,因此是對司法公正、司法獨立的共同維護。而對于只有單一代議機關的國家而言,在司法獨立已取得的前提下,如要對法官予以撤職,必須在提出彈劾與審判的程序上加以規范,如規定提出彈劾的代表人員的最低數量、審判通過的最低票數等,以防止立法權力對司法權力的損害。
二、司法權力之分配
“合眾國之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規定設置之下級法院。”作者認為,“建立下級法院的用意顯然是為了避免將屬于聯邦審理的一切案件悉交最高法院。其目的在于使全國性政府在合眾國各邦或區域內設立或授權設立一種能夠審理其轄區內屬于全國性司法權性質案件的法庭。”
確實,一方面,全國須提交聯邦法院審判的案件種類、數量眾多,全部交由最高法院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各州或各區域包括歷史傳統與現實發展情況在內的實際不同,所謂因地制宜,最高法院不可能予以兼顧,因此須建立聯邦下級法院對不同情況進行具體審議。基于“某些州法院的組成方式不宜于作為聯邦司法系統的所屬單位,且州法院法官常為兼職,年年更換、獨立性甚小,甚難期待其嚴格執行國家法律”與“對于實際上允許無限制上訴的各種設想不能茍同,此種設想實將為公私兩方造成諸多不便”,作者認為,“如將合眾國分為四個或五六個大區,每區設一聯邦法院,遠比每州設一聯邦法院更為方便可行。此類法院的法官,在州法官協助下,可在各該大區中各地區巡回審理案件。此類法庭可迅速審理案件;上訴案亦能得以控制。”
在作者看來,州法院與聯邦下級法院不可混為一談,應分而設之,且出于效率考慮,應在引文所述之“大區”內設立聯邦法院。這種構想使聯邦下級法院的設立更有合理性與可操作性。聯邦下級法院在數量上的簡化充分考慮到聯邦法院的權力范圍,因其不同于州法院涉及范圍更為寬泛而低層次的司法權力,而同時又兼有州法官的協助。此舉也使權力范圍內的案件審理更為迅速。
當然,州法院也享有屬于自己的不可侵犯的司法權力。考慮到州與聯邦的密切關系,作為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州法院與聯邦法院共享司法權,唯一的區別是二者所涉及的審理權力的界限不同,而非地位上的高低。因此作者言之:“除國會通過今后的立法明文規定排除州法院干預者外,州法院有當然的審理權。此乃司法的性質與我國(美國)制度的一般特點所決定。”
三、陪審團制度
對于陪審制的優勢,作者認為“陪審制是防止受賄行為、使之難以得逞的有效辦法”。因為如果設立陪審制,若要賄賂則需對法院與陪審團進行雙重腐蝕。如陪審團的判決有明顯差錯,法院通常將宣布重新審判,所以如果僅對陪審團施加賄賂,而不在法院方面暗通關節,則不能收到效果。因此,陪審制的設置可以說是雙重保障。
從陪審制的弊端而言,作者深切感到“許多案件實不宜采用陪審團審判,特別是有關公共安全之涉外案件——此類案件大多涉及國際法。所有處理繳獲品案件均屬之”。“對于陪審員,很難期待其勝任需具備各國法律與慣例知識的專業性調查工作;陪審員有時單憑印象,不能從國家政策種種考慮指導審訊,自有觸及外國權益的危險,以致造成外國采取報復性行動,甚至引起戰爭。固然,陪審團的正常工作領域在于判定案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法律與案情混淆不清,實難加以區分。”作者認為陪審團在適用上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即主要依據案件是否是有關公共安全的涉外案件。基于陪審員的群眾性來源,陪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民主、公正與正義,由此在包括刑事案件在內的大多數案件的審判中具有設立的必要性。但也因其群眾性來源,在涉外案件的審理中,絕大部分的陪審員所具有的非專業性會顯露出上述引文的弊端。
四、結語
《聯邦黨人文集》這幾篇的內容除了給筆者帶來上述關于司法角度的觀點啟發之外,也讓筆者重新認識到“一分為二”這一方法論的重要性。
作者在論述的過程中經常引用一些州憲法或反對派人士的觀點,并在對這些觀點深入淺出的批駁中逐漸明晰自己的立場。這既讓筆者認識到作者論述思路與邏輯的嚴謹性,也表明了一個現今普遍接受的觀點其實是在不同思維火花的迸發中逐漸奠定的。一個事實的確立其實蘊含著不同的思想層次與看法。歸根結底,歷史是見仁見智的過程,真理也是在不斷完善著的。我們只有多見識、多思考、多領悟,才能真正得到思維層次上的提升。
導師評語:
本文內容清晰明確,很好地向讀者展示了書本的內容,并將重點予以強調,作者在對書本內容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闡述自己對于司法的理解。結構上,主要分為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力的分配,從兩方面講述司法,使讀者更易把握司法的特征與理解司法權力的本質。但值得注意的是,該結尾過于草率了事,需要改進。
(楊添翼博士)
[1]作者簡介:劉卓鑫(1994),男,廣東普寧人,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3級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