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公司法律問題的比較法與國際私法評判作者名: 邢鋼本章字數: 5794字更新時間: 2019-10-18 18:06:10
第三節 公司資本制度及股東出資
一、各國資本制度的選擇
采取什么樣的資本制度曾經是兩大法系最顯著的區別,現在已經漸漸由相互對立走向相互融合。
傳統上大陸法系奉行的是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即公司的注冊資本是在公司章程中確定的,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由全體股東實繳的出資額或實收股本總額。作為法定資本制的支柱的是資本原則,即資本確定原則、資本維持原則、資本不變原則。所以在這種立法下,公司成立時,公司的全部股份必須發行,在公司存續中,公司必須維持相當于資本額的財產以維持公司的信譽,非依法定程序,公司資本不得隨意增減。為此,各國規定了相關制度,如禁止股票折價發行、禁止股份回購、公積金制定等。
與大陸法系不同的是,英美法系采取授權資本制度,它是指公司成立時在章程中確定公司資本總額,但股東在成立時只認足一定比例的資本或章程中規定的最低限額的資本,其余股份按照公司的需要授權董事會分次發行,無須變更章程或履行增資程序。大陸法系的立法主旨當然在于防止公司設立欺詐,保持公司資信,維護公司債權人與交易相對人的信賴利益與交易安全,但由于要求過于死板,給公司設立造成很大的障礙,增資程序煩瑣,阻礙資本的籌集。實踐證明,章程中記載的注冊資本并不能保持公司的資信,反而對相對人造成誤導,公司的清償能力并不取決于公司注冊資本的多少,可能與公司的貸款信譽、現階段資產變現能力等有關。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紛紛把目光轉向英美法系的資本制度,通過相互借鑒改變自己的資本制度。德國采取了認可資本制度,這一制度本身并沒有脫離法定資本制的雛形,它也要求在公司設立時必須在章程中確定公司資本額并全部認購,但公司章程可以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一定時期內,在授權的比例范圍內發行新股,增加資本。德國《股份公司法》第23條規定,公司基本資本數額必須在章程中規定。第29條規定,發起人一經全部認購所有的股東,公司即設立。第202條至第206條規定,公司章程可以授權董事會于公司成立后5年內,在授權時公司資本額之半數范圍內,只需經監事會同意,即可發行新股,增加資本。1967年法國《商事公司法》也規定,股東大會可以授權董事會根據股東大會的決議在5年內一次或分次增加資本。另外,丹麥、盧森堡等國家也采這種形式。而日本、荷蘭、我國臺灣地區采取了折中的授權資本制,它是在授權資本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公司章程必須記載公司發行的股份總額,公司成立時只需認足第一次發行的股份并繳納股份(這次發行的股份往往有最低額限制),對沒有認足的部分授權董事會在公司成立后隨時募集。如日本《商法典》第166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份總數,不少于公司章程確定的擬發行股份總數的1/4。對其余的發行并沒有加以時間限制。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第156條規定,股份總數待分次發行,但第一次應發行之股份不得少于股份總數的1/4。總的來說,認可資本制、折中授權資本制吸收了原有兩種資本制度的長處,方便公司設立,防止公司設立之初資本閑置,又對債權人進行了恰當的保護,是各國公司法資本制度發展的趨勢。
二、公司最低資本額
公司資本制度的差別決定了公司法是否規定最低資本額。大陸法系一般通過公司法或有關法令對公司的最低資本額做了規定,如法國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設立不低于10萬法國法郎,募集設立不低于50萬法國法郎,有限責任公司不得低于10萬法國法郎;意大利規定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低于2億里拉;荷蘭規定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不將低于35000荷蘭盾;比利時規定設立有限公司不低于25萬比利時法郎,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不低于125萬法利時法郎;韓國《商法典》規定股份公司的資本應在5000萬元以上,有限公司的資本總額為1000萬元以上。
然而在美國,雖然歷史上各州的公司法都曾有過最低資本額的規定,但在1960年之前,各州法律普遍規定公司必須具有一定數額的資本才能營業。如果公司發起人或者股東在公司不具備法定資本最低限額的情形下營業,那么要對公司債務承擔個人責任。從1969年《示范商業公司法》開始就完全取消了最低資本額的要求。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通貨膨脹的經濟背景下,原有的資本數額已經漸漸偏離了對債權人保護的目的,并且對不同行業、不同經營規模的公司克以同樣的最低資本額的要求不符合實際的需要。目前,這一立法已被大多數州所采用。英國的情形略不同于美國,雖然沒在公司法中明文規定最低資本額,但在英國設立公司必須支付保險金,數額為5000英鎊,可以看作公司最低資本額的要求。事實上,即使在沒有規定最低資本額的國家,發起人在設立合同過程中需要支付必要費用,股東往往還是會考慮以最低的費用支出作為公司的資本數額。[11]
三、股東出資形式
各國公司法都規定股東的出資形式不限于貨幣。通過參閱各國公司立法例可以發現,在股東出資方式的規定上,各國的差別很大。以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國家一般對出資方式規定得很靈活,包括可以用債權、股權、勞務、信用等出資,這為公司出資形式開辟了廣闊天地。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第6.21條第(2)項規定,董事會可基于任何有形或無形的財產對公司有益之對價而授權發行股份,包括現金、本票、已提供的勞務、將要提供勞務的合同或該公司的其他有價證券。《紐約州商業公司法》第504條規定,股份的對價及支付:(a)發行股份的對價包括金錢或其他有形、無形的財產;事實上由公司受益或接受的勞務或服務;以現金或其他財產支付認購價款的有約束力的義務;提供有約定價值服務的有約束力的義務;或者上述方式的組合。《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第五章第152條規定,對價可以以現金、提供的勞務、動產、不動產、不動產的租賃,或綜合形式支付的全部對價數額來支付。美國《統一有限責任公司法》第402條規定可以以金錢、財產、其他利益或勞務出資。但若干大陸法系國家則不允許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勞務和信用出資;即使允許以債權出資,出資人也要在債權不獲清償時承擔清償責任。比如,根據日本《商法典》和日本《公司法》的規定,無限公司的股東可以以勞務和信用出資,兩合公司的有限責任股東只可以金錢及其他財產作為出資標的。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可以以現物出資。在韓國,韓國《商法》規定無限公司的社員可以以債權出資。兩合公司的有限責任社員,不得以信用或勞務為出資標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可以以實物出資,但不得以債權出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可以以實物出資。在德國,股東可以以實物出資,公司也可以承受實物。實物出資或實物承受的財產只能是可以確定經濟價值的財產;提供勞務的義務不得作為實物出資或實物承受的標的。特別的,無限公司和兩合公司的無限責任股東可以用勞務和信用出資。在法國,《商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可以用貨幣或實物出資,除章程規定外,不得以技藝出資。
并且,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要求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作價,但是在具體由誰估價上卻有區別。有的國家要求由法院選定的審計員估價;有的國家要求由公立的會計師與董事估價;有的國家要求有專家估價;美國的各州認為在沒有欺詐的情況下,可由董事估價。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0條規定,章程必須載明對每筆實物出資所作的評估。應在作為章程附件的報告中進行評估。該報告由未來股東一致同意或在股東達不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法院應最積極請求的未來股東的要求裁決指定的投資評估員制作,并由其對此承擔責任。歐盟《第二號公司法指令》第10條規定,給以現金形式認購股份的,應當由行政機關或者法院指定或批準的1名或多名專家在公司成立或者被授權開業之前出具驗資報告。根據有關成員國的法律,此種專家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公司或企業。加拿大《商業公司法》第25條第(4)項為衡量財產或過去的勞務是否值公平的金錢對價,董事可以考慮組織和重組的合理費用以及公司從財產和過去勞務中受益時所能合理預期的支出。中國《澳門商法典》第202條規定,非以現金出資之財產,應在由核數師合伙編寫并附具于設立文件之報告書內加以識別、描述及估價。意大利《民法典》第2328條規定,以實物或債權出資的出資人,應當提交由公司所在地法院指定的一名專家出具的報告書。在該報告書中應當載明出資財產和債權的內容,證明作價至少相當于出資的名義價值和可能的溢價,以及評估作價所采用的標準。該專家對給公司、股東和第三者造成的損害負責。在公司成立的180天以內,董事應當審查上述財產的作價,在確有理由的情況下,應當重新審核該作價。直到核查結束之前,就出資折合的股份不得轉讓并且應當由公司保存。俄羅斯《股份有限公司法》第34條規定,公司成立時為支付股款而出資的財產價值應由設立人協商確定。當以非貨幣方式支付附加股和其他有價證券時,該財產的貨幣價值應由公司董事會決定。
四、股東出資的繳納
關于股東出資的繳納,大部分國家都規定應將現金存入公司指定的賬戶,將實物資產轉至公司,只是有的要求一次性交付,有的允許分期交付。德國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現金出資可以分期繳納,但實物出資必須在公司申報登記前全部繳清;無限公司和兩合公司的無限責任股東用勞務和信用出資的必須全部認足繳納;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有貨幣或實物出資。貨幣出資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分期繳納,實物出資則必須在發行之日全部繳付。歐盟《第二號公司法指令》第9條規定,在公司成立或者被授權開業時,認購的股本必須繳足股份面值的25%;在無面值股份的情形下,必須繳足股份記賬價值的25%;但是,非以現金形式認購股份的,必須自公司成立或者被授權開業之日起5年之內全部將出資轉移給公司。第26條規定在增加實際認購資本的過程中以支付對價方式認購股份的,至少必須繳足股份面值的25%;在無面值股份的情形下,必須繳足股份記賬價值的25%。股份采取溢價發行方式的,必須全額繳清。
五、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法律責任
股東的出資義務來源于發起人自愿依據公司章程認繳出資份額,履行出資義務是發起人獲得股東資格、享有股東權利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維護其他股東和公司債權人利益的要求。各國對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法律責任的規定有一定差別。大多數國家規定,股東未按時出資的,由公司設立時的股東與董事承擔連帶責任;但有的國家進一步規定,公司在催款未果后,可收回拖欠出資的股東的股份,或將該股份出售,從而剝奪了未出資股東的股東權;有的國家甚至規定剝奪股東資格后,其原先已繳納的股款不予退還。比如,日本法律規定,無限公司股東以債權作為出資標的時,如果債務人于清償期未予清償,則該股東負清償責任。在此情形下,除要支付利息外,還要進行損害賠償;有限公司在公司成立后,有未全部給付股款或現物出資的股份,或者現物出資的財產在公司成立當時的實際價格,顯著低于章程所定價格時,發起人及公司成立之時的董事負連帶繳納股款或者支付全部給付財產價額的義務。已繳納或支付的發起人或董事,可請求同款的認股人將股份出售給自己。韓國《商法典》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仍有未繳足的股份時,發起人應當對其繳納負有連帶責任。新股認購人在繳納日期內未能履行繳納或者實物出資則喪失該權利;有限責任公司實物出資及受讓的財產,在公司成立之際以實際價格顯著低于章程中規定的價格時,公司成立之際的社員應向公司承擔連帶支付該差額的責任。公司成立后,若發現未繳納完畢出資額或未履行實物出資,公司成立之際的社員、董事及監事就其未繳納的金額或未履行的實物價額,應向公司承擔連帶支付的責任。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第6.20條第(4)項規定如果認購人未依照公司成立前訂立的認購協議之規定,進行現金或財產支付,公司可將認購人所欠數額與任何其他債務一樣進行收取。另外,除非認購協議中另有規定,如果公司向認購人發出書面支付請求20日后,認購人仍沒有支付所欠認購款額的,公司亦可宣布撤銷認購協議并出售該協議認購的股份。第6.21條第(5)項規定,如果勞務未獲履行、本票未獲支付或利益未被公司接受,則等候條件完成的或被限制的以及用分配所充抵之股份,可由公司全部或部分廢除。
六、我國公司法的有關規定
我國2013年《公司法》在資本制度方面有了新的規定,總的來說是對原有的資本管制的放松。人大法工委在審議公司法草案時,就資本制度而言,總的指導思想、立法目標是:鼓勵投資、促進公司發展,以充分利用社會投資資源。具體表現就是,降低公司門檻,放寬限制,使更多的民事主體具有投資能力和條件。針對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經濟還欠發達的情況,對注冊資本做了重大修改,特別是取消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要求,使得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被一般投資者采用,從而擴大股份有限公司在實際生活中的適用,成為有效的公司形式。2013年《公司法》仍然承認注冊資本為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有限責任公司),或由發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或實收股東總額(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公司法》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要求,同時也取消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要求,但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2013年《公司法》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于注冊此本的百分之二十”的要求,取消了“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的要求,也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實收資本繳付期限的要求,充分解放各種生產要素,促進經濟發展。在程序方面,2013年《公司法》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實收資本驗資和首期出資驗資的要求。除此之外, 2013年《公司法》明確了除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外,取消了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要求,同時對以發起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資繳付時間做了修改,同時在程序方面也取消了驗資要求。至于出資形式,2013年《公司法》中對出資形式的規定較原《公司法》體現出較大的靈活性。不再是以列舉方式規定固定的幾種具體出資形式,而是規定了作為公司出資的財產所應具備的條件,只要符合這些條件的財產都可以作為股東的出資。根據2013年《公司法》規定,除貨幣以外,只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且可以依法轉讓的財產才能作為股東的出資。在規定了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條件以外,還列舉了三種財產形式,分別是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這是一種開放式的出資形式,為債權、股權等新的出資形態留有空間。
對有限責任公司中不按規定出資的出資人,我國公司法規定除向公司足額繳納出資外,還應向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對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未繳足出資的發起人,應向公司承擔出資違約責任;其他發起人應承擔繳納擔保責任;該發起人與其他發起人還須承擔差額填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