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法律問題的比較法與國際私法評判
- 邢鋼
- 9700字
- 2019-10-18 18:06:09
第一節 公司概述
一、公司的概念
由于世界各國公司法迥異,實踐中各類公司繁多,因此,很難從中概括出一個統一的定義。大陸法系強調公司設立的法定性及主觀目的的營利性,并特別強調社團法人結構的團體人格,如日本《商法》第52條規定,“本法所謂公司,指以經營商法行為為目的而設立的社團”,并且進一步規定,“依本編規定所設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雖不以經營商行為為業者,也視為公司”。[1]再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1條對公司的設立目的進行了具體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為了任何法律允許的目的由一人或數人設立”,第13條對公司的法律性質進行了具體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獨立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
但在英美法系公司這一概念具有廣泛的意義,公司是由法律賦予其存在,并與其發起人、董事和股東截然分開的法人團體。這種團體無論是否具有營利性,為何目的而組成,都可以稱為公司,英國公司概念中“company”一詞強調社團性,但由于對“一人公司”的認可,公司的社團性也在喪失;美國“corporation”一詞更強調組織的法人實體,如美國最權威的《布萊克法律詞典》做了如下解釋:公司是依照州法授權而創設的擬制的人或法律實體,所以在遇到“一人公司”時并沒有概念上的障礙。但即使在英美法系,公司也依照其設立目的分為營利性的商事公司和非營利性的商事公司,前者與大陸法系的公司概念較為接近。故而,本書提及的公司一般是指依照公司法的規定而設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二、公司的形態
公司制度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形態。由于公司立法傳統背景不同,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公司類型的規定有較大的差異,在同一法系內各國公司類型的規定不盡相同,但所有國家無一例外地都實行公司形態法定,究其原因,是與物權法定類似的考慮。
大陸法系如德國、法國、日本、瑞士等主要采取股東對公司所負責任的不同進行分類,可分為無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與兩合公司。無限責任公司是指由兩個以上股東組成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的公司,是一種人合公司,以股東個人的信用為公司的責任基礎;無限責任公司是最早的公司形式,在本質上與合伙企業沒有什么區別,無限責任公司是從合伙中逐漸發展而來的。有限責任公司是指股東人數有限,且以其出資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于1892年始創于德國,其后在法國、意大利、盧森堡、比利時等國相繼采用;從時間上來看,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得較晚,很多國家都是通過單行法的形式加以規定,如法國1925年制定的《有限責任公司法》,針對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律問題做出了專門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有限責任股東組成,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所持股份享有股東權的公司,這種公司類型是一種典型的資合公司,往往資金的募集具有公開性,并且可以隨意轉讓股份;可以說,股票的自由發行和自由轉讓是股份有限公司最本質的特點。除此之外,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公司賬目必須公開,公司的規模一般也比較大。兩合公司是由承擔無限責任的股東與承擔有限責任的股東組成的,無限責任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的清償責任,有限責任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清償責任。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因其公司形態不如發達國家完善,資本市場還比較脆弱,兩合公司還有其適用的優越性,并且表現出一些民族本土形態,這樣的國家有埃及、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泰國、印度等。
與大陸法系不同的是,英美法系按股東的分散程度及股權能否轉讓的標準將公司分為封閉公司(英國稱為private company,美國稱為close corporation或closely held corporation)和公公司(public corporation或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一般而言,封閉公司股東人數有限,不得公開募集資金并上市流通,這類公司比較類似于大陸法系的有限責任公司。而公公司則比較類似于大陸法系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人數較多,股權分散,公司股份可以公開募集并可以上市流通。在美國,除個別州以外,大部分公司法的規定同時適用于這兩類公司。需注意的是,這兩類公司仍有一些地方與大陸法系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不同的。比如,封閉公司轉化為公公司,在美國規定這并不是公司形式的改變,英國、美國法律都規定,當發生這種變更時,無須進行解散、清算,只需修改公司章程對公司轉讓股份的限制條款,增加公司招股的內容就可以了。而我國公司法仍然只承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種形態。
三、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公司在設立目的、經營范圍、資本狀況、解散清算等方面的公司準則??梢哉f公司章程是公司組織活動的基本原則,被稱為公司的“憲章”。各國公司法的差別在章程方面的表現也較為明顯,各國均規定章程是公司設立的必備條件,且具有對外公示效力。
在大陸法系,公司章程是由一份單一的文件構成的。一般包含絕對條款、相對必要條款、任意條款。絕對必要記載事項通常是明確公司基本問題的事項,必須在章程中規定,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項或者任何記載不合法,都會導致章程無效,因此各國都對絕對必要記載事項進行詳盡規定。德國規定章程記載公司的名稱、公司的注冊處所、公司的宗旨、股份總額、董事的數量、公司進行通知的形式。法國規定有發起人的國籍、最低資本額、注冊住所的地址、公司設立宗旨、公司期限及經營管理方式。相對必要條款是法律作出列舉,是否記載由當事人選擇的事項,各國對相對必要條款的規定差異較大,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3條第2款規定有經營期限,股東除出資以外的其他義務。日本《有限公司法》規定有實物出資者的姓名,作為出資標的的資產及價格、以此標定的出資股數,約定于公司成立后受讓的財產、其價格及轉讓人的姓名,應當由公司負擔的成立費用(但章程認證的手續費及應付辦理出資繳納事項的銀行或信托公司之費用不在此限)。對公司章程的訂立,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28條第(1)項規定“公司合同必須經全體股東簽字”,第(2)項又規定“若有全權代理人簽字,只有全權代表身份公證或能公證認證,方為允許”。德國《股份公司法》第28條規定“確定章程的股東為公司發起人”,日本與德國大體一致,法國對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的制定沒有明確規定,但法國《商事公司法》第74條規定:“章程草案應由各發起人制定”。同時第37條規定:“所有股東可享有或通過證明擁有特別權力的代理人參加公司組建活動”。一般而言,各國要么采取共同制定的方式,要么采取通過的方式,法國有限責任公司采取的是共同制定,德國、日本、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共同制定的方式,而對德國、日本的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采取通過制定的方式。
與大陸法系不同,英美國家的公司章程由兩個文件組成:章程大綱(英國稱為memorandum of association,美國稱為article of incorporation),章程細則(英國稱為ar-ticle of association,美國稱為by-law),二者結合相當于大陸法系的章程,前者是規定公司對外關系的法律文件,向公司的外在交易者、投資者、債權人、起訴人起到公示的作用,內容多是法定的,如香港《公司條例》規定為公司名稱、公司宗旨、公司成員的責任、股東擔保公司債務份額的承諾;如屬股本公司,還須記載注冊股本及其股份的劃分,每個股份認購人認購的股份數目;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規定為:(1)公司名稱;(2)公司被授權發行的股票數量;(3)公司的注冊地址及注冊代理人;(4)每位發起人的姓名和地址。公司組織章程可以包含下列內容:(1)將要就任公司組織時的董事們的姓名和地址;(2)和法律沒有不一致的下列有關方面:①要組織公司的目的……章程中無須進一步闡明本法所列舉的任何公司權力。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普通公司法》第202條規定公司章程應當列明:(1)公司名稱;(2)公司目的;(3)第1502節中提供服務的代理人的名稱和地址;(4)公司被授權發行的股票的數額或多種股票的數額及種類;新加坡《公司法》第22條(1):每個公司的章程應當注明日期,除其他要求外,應載明:(a)公司名稱;(b)已刪除(原規定公司目的);(c)如果有的話,說明公司登記股份資本額及股票的固定數額;(d)如果公司是劃分股份的有限公司,說明公司成員責任是有限的;(e)如果公司是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說明公司成員責任的限額……(f)如果公司是無限責任公司,說明公司成員的責任是無限的;(g)說明所有公司成員的全名、住址及職業;(h)每位成員的認購數額。章程細則是在章程大綱基礎上制定的,是公司的內部憲章,一般不具有對外效力。在美國,章程細則是不必提交州務長官備案的,在英國及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也只有擔保有限公司及無限公司的章程細則需要注冊。公司章程細則主要是規定公司組織機構的設置權限,職責相互關系及業務執行的內容,按美國示范公司法及英國公司法等的規定,這兩份文件都必須由發起人簽署??偟膩碚f,各國均未規定像我國如此之多的章程絕對記載事項,絕大多數事項都交由公司自行規定,并且大多數國家都規定了所謂兜底條款,即章程可以記載公司認為其他應當記載的事項。對于公司的經營范圍,各國一般無明確要求,多允許公司可以從事任何不違反法律的業務,除非公司章程明確予以排除。
除此之外,各國公司法對公司章程的修改也做了不同規定。在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規定,修改公司章程是股東的一項權利。每次修改章程,都要由股東大會作出決議,股東大會也可以將修改章程的權利交由監事會行使。日本《有限公司法》第47條規定,章程的變更須有股東大會的決議。而在英美法系國家,例如美國《標準商事公司法修訂本》第10.02節和第10.03節規定,修改公司章程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如果公司還沒有發行股票、董事會或發起人,可以對公司章程進行一處或者多處修改;二是由董事會和股東會修訂公司章程,即由公司董事會向股東提出建議,對公司章程進行修訂。
四、公司能力
公司作為法人的一種,必然涉及公司的權利能力問題,公司權利能力不同于自然人,其范圍是受到限制的,一般而言,有性質上的限制、法律上的限制和目的上的限制。大多數國家公司的權利能力從屬于法人的權利能力,并不在公司法中作出規定,只有美國示范公司法和各州公司法分別列舉了公司的權利能力內容。
對公司權利能力法律上的限制和目的上的限制往往表現在公司立法中,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限制性規定。
就法律上的限制而言,如法國禁止向董事、總經理法人董事的常任代理人及他們的親屬提供貸款;美國大多數州公司法禁止公司貸款給其高級職員或董事;中國臺灣地區規定除因公司間業務交易行為有融通資金的必要外,不得借貸給其股東或他人;日本雖然不禁止公司貸款給董事,但必須經董事會承認;德國公司法規定貸款給董事或其他高級職員需要經過監事會的同意,貸款給監事會成員需要經董事會的同意;美國紐約州公司法規定貸款給董事必須得到股東投票批準;少數國家及地區,如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及美國《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對此不作任何限制。再如,法國禁止公司為董事、總經理、法人董事的常任代理人及他們的親屬向第三人承擔的義務提供擔保;日本規定公司只有經董事會同意后才能向董事提供擔保;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應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并不得超過章程規定的對擔??傤~及單項擔保的數額的限額,公司向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必須經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及各州的公司立法對此未作限制。又如,公司轉投資問題,多數國家一般是予以承認的,但不同國家有不同限制:關于轉投資對象的限制,可以參照股東資格限制部分的內容,我們在此只談論轉投資比例的限制。多數國家和地區對轉投資的數額沒有限制,目的是最大效率地配置資源,推動公司的發展。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司法”有相關限額的規定,但比較靈活,可以依章程或股東同意或股東會決議有所突破。我國《公司法》取消了關于轉投資比例的限制,只是禁止公司轉投資時承擔無限責任。相較于舊法,這樣給了公司相當多的自由裁量權,目的在于鼓勵投資。
五、經營范圍
公司目的上的限制表現在章程中規定的經營范圍條款(英美稱為公司目的,德國稱為公司宗旨)。早前,英國的法律與判例認為公司的活動不能超越其目的,否則無效。但該理論在實踐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嚴重影響交易安全,公司多以“越權行為”為借口逃避承擔違約責任,英國從1986年《公司法》開始對越權理論進行修改,以保護善意第三人,直至1989年《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的能力不再受公司章程的限制。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也規定公司可以像自然人一樣去從事對經營業務和處理事務有必要或有利的事情,不得因為欠缺權利能力而對行為提起無效之訴。可見,英美法系公司是不存在目的上的限制的。大陸法系,如瑞士、德國等認為法人的目的范圍不構成對法人權利能力的限制,其他國家也曾經對公司進行目的上的限制,但最終都做出了讓步。目前,各國一般無明確要求,多數國家規定公司可以從事任何不違反法律的業務,除非公司章程明確予以排除。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第3.01 條規定, (1)每一依據本法注冊成立的公司,均擁有從事任何合法商業經營之目的,除非公司章程之中規定了更為有限之目的。(2)如果公司從事受本州其他法令約束的商業經營,則唯有在該法令容許且與該法令的限制性條件不相抵觸之情形下,該公司才可依照本法之規定成立。美國《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第102條第(1)項中的規定與《示范商業公司法》的規定類似,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也有類似于《示范商業公司法》的規定。南非《公司法》第33節第1條規定,任何依第32節成立的公司,有依據其章程中確定的公司主要目的和其他目的而確定的能力,除非公司章程明確予以排除。新加坡《公司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依據本法及其他成文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有(a)完全的能力從事任何交易和活動;而且(b)為了(a)的目的,有完全的權利、權力和特權。英國1985年《公司法》第35條規定,(1)為保護在和公司的交往中善意信賴公司能力的第三人,任何公司董事的交易行為都視為在公司能力范圍內作出的,且不受公司章程對此的限制。(2)但并不排除交易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詢問公司能力或董事的權限,并且除非有合同的反證,推定第三人善意。
在大陸法系國家中,對經營范圍越權的規定也由來已久。德國是大陸法系的代表,德國商法中的相關規定也最具代表性。在德國商法中改變企業經營范圍不屬于經理人的權限——對于獨資商人來說,是因為本來就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這一范圍,對于公司來說,是因為這一范圍在公司合同或章程中早已載明;然而,依德國《商法》第49條第1款,不在營業范圍內的行為仍為有效,因為(并且只要)某商事營業的經營需要如此。法國法規定,合伙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經理與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擁有任何情況下以公司名義進行活動的最廣泛的權利,公司對其不屬于經營范圍內的行為也應負責,除非有充分證據證明第三人知道或根據當時情況不可能不知道該行為已超出公司的經營范圍。公司章程對經理行為的限制對第三人不產生效力,在存在多名經理的情況下,每一名經理都有上述權利,每一名經理對其他經理的行為可以提出異議,但此項異議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僅章程的公布不足以構成第三人惡意的證據:公司經營范圍是公司登記中的重要事項。德國和法國商法中承認超出經營范圍的合同的效力。
此外,日本《民法典》第43條規定:“法人依照法律的規定, 在章程或捐助行為所定目的范圍內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表n國《民法典》第34 條規定:“法人根據法律的規定, 在章程規定的目的范圍內成為權利和義務的主體?!倍砹_斯《股份公司法》第2條第3款規定,公司有權享有通過不為法律禁止的活動所帶來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烏茲別克斯坦《股份公司法》第2條規定,公司有權從事任何法律不禁止的活動,并承擔因此引發的義務。1968年歐共體理事會《第一號公司法指令》第二節“公司締結債務的能力”第9條第1款也明確規定,公司機關實施的行為對公司具有約束力,即使這些行為超越了公司的目的與范圍;除非這些行為超越了法律賦予或者法律許可賦予這些機關的權力范圍。這一指令現已為歐盟各國所采納。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0條明確了:“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币策m用于我國的所有公司。根據《公司法》第40條和第107條的規定,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必須經代表2/3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而且,這種章程的變更還要經過主管機關的登記。顯而易見,經過如此煩瑣的程序后,原有的商機大多已對公司失去了價值和意義,浪費了社會資源。我國1993 年《公司法》第11 條規定,公司應當在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我國2005 年《公司法》第12 條廢除了這樣的條款,該條規定,公司的經營范圍由公司章程規定,并依法登記。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變經營范圍,但是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我國《公司法》中放寬了對經營范圍的限制,這符合如今時代發展的潮流。但在實踐中應確立好特殊企業的特許經營制度,使一般企業和特許經營企業各自都有法可依。
六、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作為獨立的人格,以獨立財產和獨立責任為特征,獨立責任表現在公司以全部財產承擔全部責任,而股東僅以出資承擔有限責任。但是,現實中,公司這樣的特征可能會出現被濫用的情況,于是,在公司法的發展中,出現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為美國首創,在美國稱為“揭開公司面紗”,這一理論在美國主要通過一系列的判例確定,從1905年的密爾沃基案算起,美國法院做出了數以千計的“揭開公司面紗”判例,構成美國“揭開公司面紗”法律原則的主要組成部分。美國有關“揭開公司面紗”原則判例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多應用于侵權、契約、破產、稅收等領域,而且大都是針對一人公司、家族公司等情形。第二,美國法院在處理“揭開公司面紗”案件時往往根據不同案件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該法律原則,在某個案件中導致“揭開公司面紗”的某些情形在另一個案件中并不必然引起相同的法律結果。除判例外,美國“揭開公司面紗”原則還體現在一些成文法規定之中。從《示范商業公司法》第6章第22條第2款的規定中,可以看到一些成文法規定的影子。該條規定,除非在公司組織章程中另有規定,公司的股東并不對公司的活動或債務承擔個人的責任,除了因為是他自己的活動或行為,他才可能對公司活動或債務承擔個人責任。這些成文法主要適用于由關聯公司組成的公司集團具體適用于涉及銀行和貸款機構、保險、證券和投資公司、養老金計劃、聯邦稅法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要求控股股東或母公司對子公司或關聯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但是對于在何種場合下以何種條件應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美國沒有制定出統一的標準。
事實上,除英國、德國等少數國家的法律中有成文法規定外,其他絕大部分國家是通過判例法來確認該項制度的,在立法上并沒有明確的反映。英國1985年《公司法》第24條規定,如果一個公司在少于兩名成員并且持續超過6個月的情況下運營,任何一個公司成員在知道上述情況下于6個月后繼續參加營業的,則該成員有義務對公司在該期間內發生的債務與公司連帶或者分別承擔責任。此外,根據第458條及1986年《破產法》規定,法院可應清算人、債權人或其他關系人的請求,以適當的方式判令實施欺詐交易行為的股東承擔對公司資產進行資助的責任,以防止公司資產因公司的欺詐交易行為而減少時無法有效地補償公司債權人。在德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被稱作“直索”責任,德國《股份公司法》第117條規定,鼓勵利用自己對公司的影響指使一名董事會或者監事會成員、一名經理人或一個代辦商實施損害公司或公司股東利益的人,對公司負有賠償公司由此而發生的損害的義務。除股東因公司受到損害所受到的損害外,股東以受到損害為限,其對股東負有賠償股東由此而發生的損害的義務。第317條規定,一個控制企業迫使一個從屬公司實施一項對該從屬公司不利的法律行為,或采取或不采取一項對該從屬公司不利的措施,并且該控制企業未在營業年度結束前于事實上補償此種不利益,或未對用于補償的利益向該從屬公司給予法律請求權,而且與該從屬公司不存在支配合同的,該控制企業對公司負有賠償因此而發生的損害的義務。股東受到損害的,該控制企業也對股東負有賠償其因此而發生的損害的義務,但因損害公司而給股東造成的損害,不在此限。
另外,日本等許多國家也相繼效仿。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已成為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所共同認可的法律制度。我國新《公司法》也明文規定了這一制度,2013年《公司法》第20條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可以看出,2013年《公司法》的法人人格否定制度旨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債權人利益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重要利益。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我國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注冊資金不實,使公司法人人格自始不完整;虛設股東,以公司形式獲取不法利益;非法人以公司名義進行經營活動;利用公司的設立、變更逃避債務;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無度操縱、干預;財產混同、業務混同造成人格混同。法律后果是公司人格被否認,相關股東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即公司獨立責任和股東有限責任的例外。但是,不是全面否定公司獨立法人地位,而是個別地針對特定事件,相對地否認公司法人人格。將因此特定事件所產生的債務由股東和公司連帶,而對于此特定事件之外的債務,公司股東仍僅承擔有限責任。
七、公司的社會責任
公司社會責任是一個模糊的容易引起爭議的概念。歐洲委員會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定義是這樣的: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在與利益相關者接觸時和商業運作時,考慮社會與環境問題。對社會承擔責任,不僅僅要遵守法律的規定,還要更多地對雇員、環境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有利的投資。德國政府積極進行公司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德國聯邦政府在資金上支持聯合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全球協議,并且與企業和社會合作,設置網站宣傳公司和產品,針對失業給雇員提供建議、信息和聯系方式,發動新工作質量倡議。在雇員保護方面,通過了一些法令意在鼓勵殘疾人之間平等,消除工作上的障礙。通過向公司提供利益與激勵的方式,支持《歐洲生態經營與審計方案》,提供環境監督報告計劃,提交公司排污的通知,資金支持對環境有利的公司。與非政府組織緊密合作,制定公司行為規范,改善社會環境和勞工條件。將國家聯系處設立在經濟與勞動部里,通過特別工作組,社會成員可以參與國家聯系處的工作,如《商業活動與國際人權保護的聯合聲明》的簽署。
法國也采取了公司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行動,采納公司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政府與其他組織及公司的緊密合作等,但法國的獨特之處是對公司年度報告的要求。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應該包含公司行為對社會與環境影響的相關信息。工人總數量,永久性用工與定期用功的比率、工人解雇、勞工安全保障計劃、工人再就業、工資福利待遇、培訓等必須在董事會的報告中出現。另外,公司必須對社區問題作出報告,他們如何與當地利益相關者接觸,包括環境保護組織、消費者組織、教育機構和當地社區。在環境方面,水資源、原材料的消耗,采用什么方法來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情況,土壤、空氣和水的使用,以及可能嚴重影響環境的污染的排放。英國自2001年以來一直資助公司社會責任的研究項目,頒布英國公司法現代化的政府白皮書,與美國聯合制定采礦業的人權與安全自愿原則。
最近,美國公司社會責任組織強調,將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商業理念及決策過程相結合。公司社會責任要求商業組織達到或高于道德、法律、商業及民眾對公司的期盼。社會責任應當被理解為一系列廣泛的指引、做法和項目,這些內容能夠整合到公司實踐的各個層面。
我國法律關于公司社會責任沒有確定其內涵,但相關條文在邏輯上符合公司社會責任?!豆痉ā返?條明確使用了公司的“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第17條、第18條規定了對職工利益的保護。第18條第2款、第44條和第108條第2款規定了職工參與公司管理和決策。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的公司社會責任應是指公司對社會、環境和雇員、消費者、鄰近社區等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