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稅收經濟決定論

宏觀經濟均衡模型是分析經濟變量間關系的重要工具。本節通過對IS-LM模型分析框架予以修正給出了經濟決定稅收的宏觀數理經濟模型,以便分析各經濟要素變動對理論稅收收入的影響。這不僅有利于加深對經濟決定稅收理論的理解,而且為本書研究稅收收入能力測算,尋找稅收收入能力的關鍵影響因素,構建地區稅收努力指數模型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經濟決定稅收的數理經濟模型

ISLM模型這部分內容中的行為方程設定綜合參考了以下文獻:劉新利(2000a),第46~50頁;多恩布什、費希爾和斯坦茲(2003),第225~239頁。本節采用文獻中的分析思路,對相關行為方程進行了改進、整合。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圖2—1描述了凱恩斯主義的收入決定模型的基本結構——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及其關系。其中,IS曲線是商品市場均衡線,表示的是能使支出與收入均衡的利率與產出水平間的組合關系;LM曲線是貨幣市場均衡線,表示的是能使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均衡的利率與產出水平間的組合關系;ISLM模型刻畫了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實現均衡的狀態。

本節從基于圖2-1的IS-LM模型的構建入手,給出了IS-LM均衡狀態下,稅收收入的經濟要素決定的數理經濟模型。

圖2-1 IS-LM模型的結構

資料來源:〔美〕多恩布什、費希爾和斯坦茲(2003),第221頁。

(一)商品市場均衡

商品市場中,商品的總需求(AD)可分為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NX)等方面的子需求,因而總需求可由(2.5)式決定。

當市場處于均衡狀態時,對于均衡產出Y(一般是指GDP),有

為導出商品市場的均衡曲線——IS曲線,首先需要研究確定各子項需求行為的決定關系,本研究給出以下假設。

(1)消費需求。根據凱恩斯消費函數的絕對收入假設,考慮到利率(R)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消費函數的形式設定為

其中,表示自主性消費水平,0<c<1為邊際消費傾向,r>0衡量的是消費行為對利率水平的反應程度。Yd代表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用來考察實際進入居民手中并可由居民自主支配的收入,它衡量的是居民家庭的收入總額,包括對家庭的轉移支付(TR),且扣除了對家庭的稅收(TAX),即

(2)投資需求。凱恩斯理論認為,投資取決于利率,利率低時投資就高,反之就低。根據加速原理,投資函數的形式設定為

其中,表示自主性投資支出水平,b>0為邊際投資率,i>0衡量的是投資支出對利率的反應程度。

(3)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關于政府支出水平、轉移支付水平和稅收結構的政府政策。假定政府支出水平不變,轉移支付水平不變,同時征收比例所得稅,稅率為t。即有

(4)凈出口需求。一般的理論模型可表示為NXfY, Yf, EXC),其中Yf為國外需求,EXC為匯率。簡化起見,不考慮國外需求,假設凈出口為國民收入Y的線性函數,考慮到利率的影響,凈出口函數的形式設定為

其中,表示自主性凈出口水平,x>0為邊際凈出口率。er表示利率變化引起的邊際匯率變動,xe表示匯率變化引起的邊際出口傾向的變化。xeer表示利率變化對凈出口的邊際綜合影響。

將(2.7)式、(2.9)式、(2.10)式、(2.11)式代入(2.6)式,有

整理后,IS曲線方程可表示為

(二)貨幣市場均衡

在貨幣市場中,貨幣的需求是對實際貨幣余額的需求,取決于實際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實際貨幣需求余額函數的形式設定為

其中k, h>0分別反映實際貨幣需求余額對收入水平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在中國,名義貨幣量M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假定價格水平保持在-水平上,M相對穩定在水平上,則實際貨幣供給量為。則貨幣市場的均衡曲線——LM曲線方程可表示為

(三)基于IS-LM曲線的經濟決定稅收的宏觀數理模型

將(2.12)式和(2.14)式相復合,有

結合(2.10)式,整理得

引入記號ωr+i+xeer表示消費行為、投資支出和凈出口水平對利率R變化的綜合邊際效應,記表示自主性支出水平,則IS-LM均衡狀態下稅收收入的經濟因素決定模型可表示為

二、決定稅收的經濟因素影響分析

由(2.15)式很容易得到下列關系:

由(2.16)式~(2.24)式所表示的基本關系,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邊際消費傾向c對稅收收入的影響是有條件的。由(2.16)式可知,當,即,經濟發展難以滿足自主性支出水平的要求時,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將降低稅收收入,而當<(1-b+xY+ωR時,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將提高稅收收入。

(2)邊際投資傾向b的提高對稅收收入的增加有正的影響。請注意,計算(2.17)式時的假設是其他條件不變,包括邊際消費傾向不變。理論上,總投資等于總儲蓄。這是IS-LM模型的基本假設。短期內,消費與儲蓄是對立的。邊際消費傾向的上升必然伴隨著邊際儲蓄傾向的下降,而投資源于儲蓄。現實中,由于各種變量的共同影響,二者可能不是一一對應的(劉新利,2000b)。

(3)邊際凈出口傾向x的提高將導致稅收收入的下降。由(2.18)式可知,這與現實是一致的,是出口退稅政策的直接效果。這是國際貿易份額構成TE/R模型中的關鍵變量的理論基礎。

(4)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將提高稅收收入,但對應于Y的邊際貨幣需求k的提高將導致稅收收入的減少。從(2.19)式和(2.24)式中可直接得出這個結論。有的文獻將貨幣化程度引入TE/R模型可從此處得到解釋。

(5)在正的利率條件下,對應于利率R的邊際貨幣需求h的提高將促進稅收收入的增加。但是,消費行為、投資支出和凈出口水平對利率R變化的綜合邊際效應ω的增加將導致稅收收入的減少。這是(2.20)式和(2.21)式的結論。

(6)自主性支出水平的提高對稅收收入的增加有正的影響。在(2.22)式中,,政府支出的增長對稅收收入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如果將(2.15)式中的理解為對公共服務支出的需求,那么公共服務需求的提高將推動稅收征管力度的加大。可見,稅收收入能力或稅收努力不僅受到供給因素的促進,而且受到需求因素的拉動。

(7)關于總產出(GD PY)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分析(2.23)式中的邊際消費傾向c和邊際國民投資傾向bx可知,如果邊際消費傾向c<1-(bx),那么Y的增長將導致稅收的下降。如果邊際消費傾向c>1-(bx),則需要考察均衡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對產出的反應,也就是要考察的符號來確定Y對稅收收入的影響。一般情況下,GDP的增長是一定會促進稅收收入增長的。

總之,總產出(GDP)、消費、投資、國際貿易、市場利率、貨幣供給以及政府支出等經濟因素對稅收收入都具有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第(1)、(6)、(7)項的分析中,實際上蘊含著對經濟結構關系的判斷。也就是說,除了經濟發展、政府支出等因素對稅收收入具有影響外,經濟結構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當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等都是影響稅收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書將在后續章節對這些因素予以分析。

三、稅收流失的收入影響效應模型

學術界普遍認為,稅收流失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稅收流失直接減少了當期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稅收流失的存在,減輕了納稅人的繳稅負擔,使得實際稅率降低,產生了類似減稅的效應,刺激了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會進一步拓寬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相當于部分抵消了稅收流失對財政收入的直接影響。梁鵬(2007)對這兩方面的影響進行了論證。他認為,即使考慮稅收流失的減稅效應,在一般情況下(即邊際消費傾向c≠1時),通過減稅效應擴大稅基而增加的稅收收入也仍不足以彌補稅收流失給財政收入造成的損失,稅收流失對財政收入影響的綜合結果是使得財政收入凈減少。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當邊際消費傾向c=1時,稅收流失對財政收入的凈影響為0,即無影響,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政府治理稅收流失問題的決心。這種無影響的情況真的存在嗎?對此,我們并不認同。經過研究我們發現,梁鵬(2007)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只考慮到了產品市場的均衡,也就相當于僅停留在自然經濟的實物均衡上,所以其結論有失一般性。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借助于貨幣的運動。所以,經濟的總體均衡必然是貨幣市場的均衡,而不僅僅是實物市場的均衡。因此,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必須同時滿足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均衡,而此時計算得到的產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產出,才能用來研究當代宏觀經濟的動態均衡問題。本節我們引入稅收流失率e(即稅收流失額與應征稅收額的比率),并借助ISLM模型,研究在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同時實現均衡的條件下,稅收流失對稅收收入的凈影響。本節證明了稅收流失對稅收總量的影響是明顯的,加強稅收征管,控制稅收流失是十分必要的。

運用IS-LM模型分析宏觀經濟問題,就是利用IS曲線和LM曲線找出在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上同時滿足國民收入均衡條件(即投資等于儲蓄)和利息率均衡條件(即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的產出,即均衡產出Y*。為此,我們引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假設條件,分別推導出這兩條曲線的方程來求解該均衡產出。

(一)IS曲線方程的推導

IS曲線是一條反映產品市場均衡時,利率與國民收入之間反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其表達式為其中,Y代表總產出(或總收入),即國內生產總值;AD代表總需求,它由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NX決定。

假設消費C為可支配收入Yd的增函數,它表示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消費C也隨之增加,不考慮利率的影響,其表達式為其中,代表自主性消費水平;c代表邊際消費傾向(0≤c≤1),即可支配收入Yd每增加一個單位,消費C的平均變動額。

不考慮政府對居民家庭的轉移支付,居民可支配收入Yd等于收入Y減去稅收實際征收額TAX,即

YdYTAX

而稅收實際征收額TAX等于依稅法標準計算的應征稅收額tY減去稅收流失額etY,即

TAXtYetY=(1-etY

其中,t代表名義稅率,即應征稅收額與稅基Y的比率(0≤t<1); e代表稅收流失率,即稅收流失額與應征稅收額的比率(0≤e<1)。

為簡化研究,再假定投資I與利率R的關系式為

其中,代表自發投資支出水平;i代表利率R每變動一個單位,投資I的平均變動額(i>0)。

最后,假定政府購買G和凈出口NX是不隨利率i和國民收入Y化的常量,并分別給定其水平和。于是,將這些假定條件帶入(2.25)式得到IS曲線方程:

(二)LM曲線方程的推導

LM曲線是一條反映貨幣市場均衡時,國民收入和利率同方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其表達式即(2.14)式。

其中,參數kh分別反映真實余額對收入水平與利率的敏感程度,且k>0, h>0。

基于上述分析,聯立(2.26)式、(2.27)式,解得均衡產出Y*

其中,代表自發支出,

假定不存在稅收流失(即e=0)時的稅收收入(即應征稅收額)為Te=0,則有

假定存在稅收流失(即e> 0)時的稅收收入(即稅收實際征收額)為Te>0,則有

那么由于稅收流失而導致的稅收收入的減少額為Te>0Te=0,即

根據參數和給定常數的經濟意義,不難看出(2.31)式恒小于0,即Te>0Te=0。一般性的結論是:稅收流失一定會減少稅收收入,根本不存在無影響的情況。(2.31)式的政策意義在于為政府控制稅收流失提供了經濟因素分析的數理依據。

四、控制稅收流失的經濟條件

盡管從理論上論證了稅收流失一定會減少財政稅收收入總量,但是對于政府打擊稅收流失的行為,一些學者卻并不贊同。他們認為政府打擊稅收流失會遏制經濟增長。原因是稅收流失率與均衡產出之間存在正向變動關系,即隨著稅收流失率的降低,均衡收入會下降,如(2.28)式所示。

但是,我們認為上述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稅收流失率的降低絕不是自發行為,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去稽查并收繳這部分違規所得。而政府打擊稅收流失需要投入資金,這相當于增加了政府購買,刺激了經濟增長,從而抵消了由打擊稅收流失的行為造成的均衡收入的損失。因此,政府打擊稅收流失的行為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也同樣存在兩面性。如何均衡政府稅收稽查的成本投入與最終收繳的違規所得,才會使政府打擊稅收流失的行為有收益(既增加財政收入,又不影響經濟增長)呢?

假設政府投入資金ΔG用以打擊稅收流失,使得稅收流失率由e1降為e2e1e2),均衡收入由Y1變為Y2,收繳違規所得共計(e1e2tY1。那么,為了不影響經濟增長,政府必然要求Y2Y1,即有

得到

另外,政府為了能夠在打擊稅收流失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政府是非營利機構,無須滿足收益最大化),減輕財政負擔,還必須使得收繳的違規所得不小于資金投入量,即有

于是,聯立(2.33)式和(2.34)式,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當收繳的違規所得滿足(2.35)式時,即收繳的違規所得介于資金投入量和它的倍時,才能使得政府打擊稅收流失的行為獲得一定的收益。而當收繳的違規所得不滿足(2.35)式時,那么政府打擊稅收流失的行為就要么會遏制經濟增長(當收繳的違規所得小于資金投入量時),要么會加重財政負擔(當收繳的違規所得大于資金投入量的倍時),且這兩種情況都違背了政府打擊稅收流失的本意,所以整個稽查工作也難以繼續。這個結論從一個側面給出了以下事件發生的理由,即中國自1985年開始的經歷了12年的稅務大檢查,終因成本過高且效果有限,被國家財政部宣布以后不再進行。

然而,盡管一年一度的稅務大檢查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政府打擊稅收流失的決心是不會動搖的,因為無論從稅收流失減少國家財政收入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稅收流失影響社會公平分配的角度出發,都應該對其予以堅決打擊。中央政府只有在不斷完善稅法制度、提升稅收稽查能力的同時,逐步使得收繳的違規所得滿足(2.35)式,才能推動整個稅收稽查工作持久、順利地進行,也才能保證中國過多的稅收流失最終減少到一個合理、可控的范圍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循化| 根河市| 福建省| 凯里市| 垦利县| 平乡县| 兴业县| 梁河县| 阿尔山市| 郧西县| 昌都县| 库尔勒市| 安福县| 济宁市| 孙吴县| 呈贡县| 邛崃市| 衡东县| 邻水| 湘潭市| 南康市| 天长市| 罗山县| 安阳县| 静安区| 南陵县| 松江区| 礼泉县| 祁门县| 临夏市| 乐山市| 绥棱县| 那曲县| 文安县| 石渠县| 宜黄县| 江津市| 抚宁县| 益阳市| 霍城县|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