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易風文集(第九卷):經濟學界意見分歧與新自由主義
- 吳易風
- 1939字
- 2019-12-27 18:19:40
四、產權學派的企業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阿門·A·艾爾奇安、哈羅德·德姆塞茨是產權學派的代表,他們合寫的《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1972)和德姆塞茨的《所有權、管理權和企業》(1988)是這個學派的企業理論的代表作。他們的企業理論也有一些追隨者。
艾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等人受到科斯的產權理論的影響。科斯研究的產權是私人產權。按照科斯的觀點,只要產權清晰,只要交易成本為零,不論產權開始時如何分配,有關當事人都可以通過談判和協商來消除有害的外部影響,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這就是所謂的科斯定理。艾爾奇安和德姆塞茨受到科斯的產權理論的影響,他們主張把企業理論建立在產權理論的基礎之上,而不同意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人把企業理論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論的基礎之上。艾爾奇安、德姆塞茨等人因此被稱做企業理論的產權學派。
艾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把經濟效率和財產私有制聯系在一起,斷言財產私有制是經濟效率的必要前提,強調私有產權清晰化。
激勵機制在產權學派的企業理論中居于重要地位。在這個學派看來,要在企業中建立激勵機制,就必須讓企業家享有剩余索取權。這個學派把剩余索取權等同于財產所有權。艾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的說法是:企業生產不是個人生產,而是團隊生產。團隊生產的參加者都想免費搭車,因而會偷懶。為了防止偷懶,企業就必須有監督者。但是,監督者也可能偷懶。為了防止監督者偷懶,企業就必須有激勵機制,以激勵監督者履行監督的職責。最好的激勵辦法就是讓監督者享有剩余索取權。艾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把剩余索取權等同于財產所有權,監督者享有剩余索取權,就是享有財產所有權。艾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企業,他們毫不掩飾地說,這種享有剩余索取權的監督者就是企業家,這種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抽象地看,產權學派的企業理論的合理因素在于重視企業的激勵機制。然而,只要做一點具體分析,就不難看出,產權學派的激勵機制不過是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一種歪曲的理論表現。按照產權學派的理論模式,工人作為勞動者只是處于被監督的地位,企業家作為財產所有者和剩余索取者則處于監督者的地位。企業家和工人之間的關系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生產過程中企業家和工人的這種關系,實際上就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企業家是財產所有者,即生產資料所有者,當然也就是剩余索取者,即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者。產權學派的激勵機制理論不過是為資本家、企業主占有生產資料和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提供的一種辯護性的說法,說這是為了激勵監督者去監督被監督者。這種理論,不僅把剩余索取權說成是企業家執行監督職能所必需的,而且把財產所有權也說成是企業家執行監督職能所必需的。不過,產權學派把事情弄顛倒了。事實上,資本家不是因為充當監督者才成為資本家,而是因為它是資本家,所以才充當監督者。
我國有的學者搬用產權學派的企業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國有企業要建立激勵機制,就必須讓企業享有收益權,而為了享有收益權,就必須享有所有權。為此,他們重新解釋國有企業的兩權分離,說兩權分離不應是國家所有權和企業經營權的分離,而應是國家所有權和企業所有權的分離。
這種企業所有權論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我們知道,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即國家所有制。企業財產屬于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國務院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對企業財產的所有權。國家享有所有者的權益,其中包括收益權。企業是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者,依法享有經營權。企業經營權是指企業對國家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處置的權利。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享有經營權。保障國家所有權,落實企業經營權,是處理國家和企業關系的基本原則。國家不干預企業經營權,企業也不能侵蝕國家所有權。企業所有權論者主張讓企業享有所有權,這就是直接侵犯國家所有權,變國家所有權為企業所有權。所有權的改變必定導致所有制的改變。因此,這種主張的危害就在于它會瓦解全民所有制,把全民所有制即國家所有制變為企業所有制。
企業所有權論者把企業法人財產權說成是企業法人所有權,似乎提出企業法人財產權就是要構造一種新的企業所有權。應當明確指出,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大家知道,我國國有企業依法享有經營權,這種經營權是相對獨立于國家所有權的一種財產權。這種財產權和企業法人制度的結合,便構成了企業法人財產權。享有企業法人財產權的企業,有權依法獨立支配國家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并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企業法人財產的所有權仍然屬于國家。企業法人制度產生的前提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不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統一。
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探索符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要求的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而不應當從西方產權學派的理論原則出發,錯誤地主張企業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