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易風文集(第九卷):經濟學界意見分歧與新自由主義
- 吳易風
- 1211字
- 2019-12-27 18:19:39
二、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
新自由主義是現代經濟自由主義,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破產了的經濟自由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復活和再現。
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直面現實,承認資本主義社會失業(yè)的嚴重性,承認經濟危機的嚴重性,承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有“完全被摧毀”的可能性。“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自由主義在大危機中破產了,原來信奉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有不少轉向并接受了凱恩斯主義。但是,少數信奉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例如奧地利學派的米塞斯、哈耶克等人,仍在頑固地堅持原來的立場和觀點。
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義代表作《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于1936年。僅隔了一年,即1937年,深受米塞斯、哈耶克影響的李普曼出版了《對于良好社會原理的探討》一書,竭力維護自由市場經濟,為經濟自由主義辯護。接著在1938年,米塞斯、哈耶克、李普曼等26人在巴黎聚會,舉行以“自由主義危機”為主題的研討會。哈耶克后來在1944年出版的被稱為“標志著新自由主義創(chuàng)立的憲章”的《通向奴役之路》一書的主要思想,就是這次研討會的產物。
新自由主義又被稱為新保守主義。在資本主義世界極其艱難地度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后,新自由主義在西方漸趨復蘇,并日漸活躍,形成了許多流派。除了以米塞斯、哈耶克等為首的新奧地利學派之外,英國有倫敦學派,德國有弗賴堡學派,美國有芝加哥學派、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學派)、公共選擇學派以及以科斯為首的現代產權學派等。
新自由主義產生以后,曾經長期處于非主流地位。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西方經濟學界和政界一直處于支配地位。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主要有兩手: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基本做法是:經濟危機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期刺激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yè);通貨膨脹時,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期緩和通貨膨脹。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實踐中,凱恩斯主義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對暫時緩和危機和通脹有一些作用。但是,這些政策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即只能暫時緩和矛盾,無法消除矛盾。
凱恩斯主義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有很大的副作用,長期交替使用的結果是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這就是“滯脹”。20世紀7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發(fā)生了滯脹。面對滯脹,凱恩斯主義者束手無策。如果采用擴張性政策,那么不僅“滯脹”中的“滯”沒有治好,而且“滯脹”中的“脹”會更加嚴重;如果采用緊縮性政策,那么不僅“滯脹”中的“脹”沒有治好,而且“滯脹”中的“滯”會更加嚴重。“滯脹”使凱恩斯主義理論和政策陷入了嚴重的困境。
當凱恩斯主義陷入嚴重的困境時,新自由主義乘機而起,并迅速上升為西方主流經濟學。20世紀70—90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全盛期,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的“黃金時代”。新自由主義萬變不離其宗。“市場萬能論”和“市場自由配置資源可以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tài)”仍然是新自由主義即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核心教義和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