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易風文集(第九卷):經濟學界意見分歧與新自由主義
- 吳易風
- 1176字
- 2019-12-27 18:19:39
一、西方經濟自由主義的歷史回顧
西方經濟自由主義有很長的歷史。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前,經濟自由主義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的經濟自由主義。這一時期古典經濟學占主流地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接受了前人關于自然規律和自由的觀念,提出了“自然自由”制度的說法,認為資本主義是自然自由制度。他主張,讓“一只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讓資本主義經濟自行調節,按照自己的固有規律向前發展。斯密的說法存在理論缺陷,但在當時有其歷史進步意義,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封建制國家或君主不要干預經濟,以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取得不受限制和干涉的統治地位。
第二階段是19世紀30—60年代的經濟自由主義。19世紀30年代英法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孕育于18世紀末期的庸俗經濟學取代古典經濟學,成為為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主流經濟理論。在這一階段,“薩伊定律”是經濟自由主義的核心理論。薩伊在19世紀初說過:“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此言后來演變成“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被稱為“薩伊定律”或“薩伊市場定律”。
第三階段是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自由主義。這一時期以英國馬歇爾、庇古等為主要代表的主流經濟學在西方被叫做“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把“薩伊市場定律”同工資、價格、利率都具有完全彈性的假設結合在一起,編造了一個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均衡模型。在這個理論模型中,由于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勞動市場實現了供求均衡——實現充分就業;產品市場實現了供求均衡——沒有生產過剩;資本市場實現了供求均衡——不存在資本過剩。這樣,“新古典經濟學”斷言,完全競爭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自行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在經濟政策方面,“新古典經濟學”主張自由放任和國家不干預經濟。這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實質是美化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否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矛盾,特別是否認資本主義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存在失業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具有明顯的辯護性質。
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庇古還在頑固地宣傳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陳腐教條:“在穩定的條件下,一切愿意工作的人實際上都會就業。”歷史上這場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大危機給“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自由主義以毀滅性的打擊。大危機的現實證明,“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主義賴以建立的“薩伊市場定律”,根本不是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的反映,而是完全違背客觀實際的主觀臆測。在大蕭條中,西方懷疑、責難、批評“新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學者日益增多。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尖銳批判“新古典經濟學”否定經濟危機和大量失業的可能性,他說:“這一理論所假設的特殊情況的特征,恰好不是我們實際生活在其中的經濟社會的特征,結果是,當我們試圖把這種理論應用于實際時,它的教義就起誤導作用,而且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