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吳易風文集(第九卷):經濟學界意見分歧與新自由主義作者名: 吳易風本章字數: 8589字更新時間: 2019-12-27 18:19:37
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之爭
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滯脹。這是西方經濟的新現象。以往的現象通常是:失業率高時,通貨膨脹率低;反之,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凱恩斯主義對付高失業率的措施是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付高通貨膨脹率的措施是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是,滯脹意味著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并存。面對嚴重的滯脹,以薩繆爾森為首的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在理論上無言以對,在實踐上束手無策。滯脹為經濟自由主義的復活提供了條件。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大約20年中,西方宏觀經濟學發生了巨大變化。凱恩斯主義獨領風騷的歷史已經結束,代替它的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論戰的新局面。它們兩派之間的分歧和對立,自然會使人們回想起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分歧和對立。前者實際上是后者在當時的再現。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學派。起初,這一學派因使用理性預期這一術語而十分引人注目,曾被稱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現在西方學者普遍認為,理性預期這一概念不能反映出這種宏觀經濟學的本質特征,只有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這一名稱方為恰當。原因是:第一,這種宏觀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的最大化原則出發的,即從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出發的;第二,這種宏觀經濟學是以“古典”學派的市場連續出清為前提的,即是以經濟連續處于均衡狀態為前提的。一句話,新古典宏觀經濟模型的出發點和前提同“古典”宏觀經濟模型是一致的。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這一術語是薩金特首先使用的,他在1979年出版的《宏觀經濟理論》一書中首次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其中一章的標題。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簡稱為新古典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英語中是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新古典經濟學在英語中是new classical economics。應注意,這里的新古典經濟學在英文文字上和含義上都不同于也曾譯作新古典經濟學的neo-classical economics。后者在西方經濟文獻中的基本含義是指凱恩斯所批判的馬歇爾、庇古的經濟理論;其另一個含義是指新古典綜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即包括薩繆爾森、托賓、莫迪利安尼、索洛的學說在內的新古典—凱恩斯主義綜合體系,也就是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又簡稱為新古典學派。它擁有一大批經濟學家,其主要代表有羅伯特·盧卡斯、托馬斯·薩金特、羅伯特·巴羅、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和尼爾·華萊士等人。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由于在經濟周期理論方面的分歧又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盧卡斯為首的貨幣經濟周期學派,另一派是以普雷斯科特為首的真實經濟周期學派。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有三個關鍵性假設:經濟當事人的最大化原則、理性預期和市場連續出清。市場連續出清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所有基本假設中最重要的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可以迅速進行調整。只要通過工資和價格的調整能夠使廠商和工人雙方的境況得到改善,他們就會進行這種調整。這樣,通過工資和價格的不斷調整,供給總是等于需求,市場連續出清。這一假設意味著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都不存在超額供給。當產品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價格就會下降,直至產品價格低到使買者愿意購買時為止;當勞動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工資就會降低,直至工資低到使雇主愿意為想工作的失業者提供工作時為止。這一假設暗示,不存在非自愿失業的可能性。
20世紀70年代初,凱恩斯主義既受到了經驗上的批判,又受到了理論上的批判。
首先是對凱恩斯主義的經驗批判。20世紀70年代初仍占據統治地位的凱恩斯主義是新古典綜合的宏觀經濟學體系。這種傳統的宏觀經濟學體系主要是由IS曲線、LM曲線和菲利普斯曲線構成的(如果不用IS—LM模型而用AS—AD模型,那么,新古典綜合的宏觀經濟學體系主要就是由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和菲利普斯曲線構成的)。原來表示工資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被新古典綜合派用來表示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的替換關系:失業率上升時,通貨膨脹率下降;失業率下降時,通貨膨脹率上升。可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滯脹意味著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并存。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菲利普斯曲線,從而從根本上動搖了新古典綜合的宏觀經濟學體系。因此,滯脹的現實從經驗上批判了占統治地位的凱恩斯主義,使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就像(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推動了凱恩斯主義的發展一樣,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也有助于促進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
其次是對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批判。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出現以前,貨幣學派和其他一些非主流學派就已經對凱恩斯主義的一些方面進行了理論批判。20世紀70年代,被稱為“洗劫凱恩斯神廟的造反派”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這一清單上的每一個項目都提出了反對意見”。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從理論到政策全面地批判凱恩斯主義,宣布凱恩斯主義是錯誤的,已經過時,應當拋棄。這種批判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認為傳統宏觀經濟學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體系。例如,凱恩斯經濟學中的當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為目標,這就同微觀經濟學中關于理性人的最大化原則相矛盾。再如,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同一經濟人在不同函數或方程中具有不同的行為,這就違背相容性原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還指出,傳統的宏觀經濟學把就業和價格水平作為評價政策的標準,而不以微觀經濟學關于增進福利的標準為依據,這就失去了一致性。凱恩斯模型的關鍵在于名義工資剛性的假設,而這一假設是武斷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不僅同貨幣學派一樣認為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在長期中無效,相反是導致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且進而認為在短期內也是如此。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還著重批判了凱恩斯主義關于預期的觀點。凱恩斯雖然也反復講到預期,但是他的預期只是適應性預期,并且是隨機的,難以用理性加以解釋。適應性預期是一種后向預期,是根據過去各期的實際平均值來估計下一期變量的數值的預期。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適應性預期很像這樣一種氣象預報:因為今天下雨,所以明天也將下雨。這種預期同微觀經濟學是矛盾的。按照微觀經濟學的假設,追求最大化的經濟當事人是理性人,會前向預期而不是后向預期,會積極地利用可獲得的信息以更精確的方式預測未來,而不是樸素地根據過去推測未來。
當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陷入困境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不僅獲得了發展的機會,而且試圖從批判中找到理論和實踐的新出路。
以盧卡斯為首的貨幣經濟周期學派的經濟周期模型要回答的兩個基本問題是:經濟波動的初始根源是什么?其傳導機制又是什么?
關于經濟波動的原因,盧卡斯模型的觀點是,貨幣對產量和其他經濟變量具有重要影響,貨幣因素是波動的初始根源,貨幣供給的沖擊即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引起經濟波動。由于貨幣供給的增加是通過總需求曲線移動引起經濟波動的,所以貨幣經濟周期學派又常常說需求沖擊或需求干擾導致經濟波動。
關于傳導機制,盧卡斯模型的特點是引進信息因素。如果不存在信息障礙,即如果經濟當事人獲得完全信息,相對價格和價格總水平就不會存在差異,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也就不會導致產量的持續波動。但是,事實上存在信息障礙,經濟當事人獲得的是不完全信息。這樣,相對價格和價格總水平就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就會引起經濟波動。可見,在盧卡斯模型中,貨幣沖擊是同信息障礙或不完全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正因為如此,盧卡斯經濟周期模型又被稱為不完全信息模型。
盧卡斯的不完全信息模型的政策含義主要是政策無效性命題。其中心內容是:預期到的貨幣供給的變化只影響價格水平,而不影響產量;只有沒有預期到的貨幣供給的變化才影響產量。
貨幣經濟周期模型的政策含義最初是由薩金特和華萊士在《理性預期、最優化貨幣工具和最優化貨幣供給規則》一文中提出的。這一命題的提出“震驚了(西方)經濟學界”
。盡管貨幣經濟學派只從貨幣政策的角度論證政策無效性命題,然而這一命題通常都被一般化了,即認為政府失靈,政府用以干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都無效。典型的說法是:“政府于事無補而且危害很大,因此政府不過多地卷入經濟是最好不過的了。”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十分強調公眾對未來政策的預期。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不同性質的政策規則:剛性政策規則或反饋政策規則。剛性政策規則是無反饋政策規則,它要求始終一貫地實行一種不變的政策規則,例如貨幣供給固定增長率規則。不管經濟情況如何變化,都不容許改變政策工具。反饋政策規則是根據經濟狀況按正常方式調整貨幣供給增長率,以適應宏觀經濟事件的政策規則。例如,失業率上升時,按照一定幅度提高貨幣供給增長率;反之,則按照一定幅度降低貨幣供給增長率。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由于政策變化時預期也隨著變化,反饋規則所要求的貨幣供給的任何提高或降低都會被公眾預期到,而預期到的貨幣供給又不影響產量,因此,貨幣供給的反饋規則是無效的。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政策觀點還包含這樣一層意思:政府如果公開宣布一項反通貨膨脹政策,并始終一貫地執行,有很高的可信度,那就能無痛苦地消除通貨膨脹。其邏輯是這樣的:如果貨幣當局宣布奉行反通貨膨脹政策,實現零通貨膨脹,公眾就會調整預期,降低預期通貨膨脹率。這時,實際通貨膨脹率就會立即下降為零,而不需要以衰退作為反通貨膨脹的代價。但是,如果政策缺乏可信度,沒有連續性,首尾不一貫,公眾就不相信政府的反通貨膨脹政策能貫徹到底而不中途變卦,也就不會降低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這樣,就會導致衰退。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事實上,政策制定者常常在政策宣布之后背離所宣布的政策,失信于公眾,結果是反通貨膨脹政策難以奏效。
以盧卡斯為首的貨幣經濟周期學派的影響主要在學術方面,而不是在政策方面。西方學者承認:“理性預期的征服主要發生在理論層次上。迄今為止,它對實際政策制定者的影響極小,仍然缺少有說服力的經驗支持。”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就其中心內容而言,不過是凱恩斯所批評的“古典”宏觀經濟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再現。例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除了理性預期外同“古典”經濟學一樣;貨幣供給量的改變只影響價格水平而不影響產量的結論也和“古典”經濟學相同。對此,西方經濟學家實際上也是承認的。托賓說,這個學派的靈活價格模型只不過是前凱恩斯主義觀念的巧妙翻版。比文也說,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是“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前曾經是經濟學家共同財產的古典經濟學的翻版”
。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經濟周期問題上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周期的根源歸結為預期失誤,否認生產無限擴大和勞動群眾的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否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對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于經濟周期根源的見解,一些西方經濟學家也認為是不可信的。美國宏觀經濟學家戈登說:“預期錯誤看來是一種經濟周期理論所依靠的一根難以置信的脆弱的蘆葦。”西方學者的許多統計檢驗表明,貨幣經濟周期理論不能解釋實際情況,無法說明現實的經濟周期。
貨幣經濟周期理論關于經濟周期的傳導機制的說明也是經不起批評的。在西方國家,貨幣供給量和價格指數一般是定期公布的,公眾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可以迅速得到每月甚至每周的有關信息。如果說存在信息障礙的話,只不過是存在于兩次公布之間,即幾天或幾周而已,以此解釋為期幾年或十幾年的經濟周期,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
由于理論的根本缺陷和實踐上缺乏經驗支持,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貨幣經濟周期學派便逐漸失去了支持者。一方面,真實經濟周期學派從內部批評貨幣經濟學派,提出了另一種經濟周期理論;另一方面,新凱恩斯主義從外部批評貨幣經濟學派,重新表述了政府干預思想。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和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是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對經濟波動的初始根源的不同看法來區分的。同以盧卡斯模型為代表的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形成鮮明的對照,以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基—普模型)為代表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貨幣對產量沒有重要影響,引起經濟波動的不是貨幣因素,而是實際因素。不是貨幣存量的變化引起產量的變化,而是產量的變化引起貨幣存量的變化,貨幣數量是適應產量的變化而調整的。產量增加時,貨幣需求也增加。銀行對此做出的反應是制造和發行更多的貨幣。反之,也就相反。因此,貨幣存量變動不是產量變動的原因,而是產量變動的結果。
在否定貨幣因素是經濟周期的原因之后,真實經濟周期學派必須在理論上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實際因素是怎樣沖擊或干擾經濟,從而引起產量波動的;二是實際沖擊波及整個經濟的傳導機制是什么。
現在先考察真實經濟周期學派對第一個問題的說明。這個學派認為,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沖擊包括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率的變化。技術的變化、氣候的變化、新產品的開發、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變化等都會引起生產率的變化。生產率的變化屬于供給的變化。因此,實際沖擊屬于供給沖擊。真實經濟周期模型假設實際沖擊或供給沖擊具有連續性,經濟對持續的實際變化或供給變化做出反應。廠商為適應這些變化而調整價格和工資,以生產想要生產的數量,雇用想要雇用的數量。工人為適應實際工資的變化而調整提供的工作時數。
在真實經濟周期模型中,生產率的變動表現為生產函數的變動。生產函數的變動導致反映勞動邊際生產率變動的勞動需求曲線的變動,從而導致勞動市場供求均衡點的變動,即實際工資和就業量的變動。
現在再來考察真實經濟周期學派對第二個問題的說明。在這一學派關于傳導機制的各種說法中,“跨時期閑暇替代”說是影響較大的一種。所謂跨時期閑暇替代,是指工作和閑暇二者之間的替代關系是跨時期的。按照這一說法,工人什么時候用工作替代閑暇,什么時候用閑暇替代工作,取決于工資率的高低。經濟高漲時,工資較高,工人愿意在這一時期多提供勞動而少享受閑暇。因此,這一時期就業率高,工作時數多。經濟衰退時,工資較低,工人愿意在這一時期多享受閑暇而少提供勞動。因此,這一時期就業率低,工作時數少。這樣,工資的微小變動就造成了產量和就業量的巨大變動。這就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結論。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也完全排除了凱恩斯經濟學中的非自愿失業這一概念。在真實經濟周期模型中,失業都是自愿的,根本不存在非自愿失業范疇。“跨時期閑暇替代”說把失業的原因推到工人身上,斷言失業是由于工人為了在一個時期多掙工資而自愿在另一個時期多享受閑暇的結果。
真實經濟周期學派關于經濟波動的傳導機制的說法是一種理論上的虛構,根本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一個基本事實是,工人在經濟危機時失業,不是他們主動辭職去享受閑暇,而是被解雇的,是被拋進失業大軍的。就連一些西方學者也承認:“事實并不有力地有利于這一說法,原因是,在整個經濟周期中,實際工資的變化很小。因此,人們并不是因較高工資明顯地多工作。”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問世不久,就引起不少西方經濟學家的懷疑。“許多經濟學家,甚至某些最著名的新古典經濟學家,都對真實經濟周期方法的現實意義表示懷疑。首先,他們懷疑供給沖擊是否重要得足以解釋現實的經濟周期。其次,他們注意到,真實經濟周期的主張者沒有試圖找出引起經濟周期的特定沖擊或者解釋諸如貨幣價格這樣一些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的行為。”
正當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批判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潮盛行的時候,一個新的主張國家干預的學派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這就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英語中是new Keynesian economics。新凱恩斯學派在英語中是new Keynesians,或new Keynesian economists,或new Keynesian school。應注意,這里的新凱恩斯學派在英文文字上和含義上都不同于也曾譯作新凱恩斯學派的neo-Keynesian economists,后者指托賓、莫迪利安尼、索洛以及其他凱恩斯主義者。
現在,在西方經濟文獻中,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new Keynes-i an economics)相對應的是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original Keynesian economics),同新凱恩斯主義者(new Keynesians)相對應的是原凱恩斯主義者(original Keynesians)。
新凱恩斯學派的主要成員有曼昆、勞倫斯·薩默斯、奧利維爾·布蘭查德、朱利奧·羅泰姆伯格、艾德蒙·費爾普斯、喬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倫、戴維·羅默、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曼昆和羅默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兩卷本是有代表性的新凱恩斯主義論文集。
非市場出清假設是新凱恩斯主義的最重要的假設。這一假設來自原凱恩斯主義。非市場出清假設使新凱恩斯主義和原凱恩斯主義具有相同的基礎。這一假設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市場出清假設完全相反。市場出清和非市場出清兩種截然不同的假設使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為兩種對立的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認為,基于市場連續出清假設的新古典經濟周期模型是不現實的,只有把經濟周期模型建立在非市場出清假設之上,才具有現實意義。理由是,在衰退時,工人不可能都按現行工資賣掉他們愿意賣掉的全部勞動。這不是因為他們拒絕現行工資下的工作機會,而是找不到工作。同樣,在衰退時,廠商不可能都按現行價格賣掉他們愿意賣掉的全部產品。這不是因為他們拒絕現行價格下的銷售機會,而是賣不出去。總之,在衰退或蕭條時,工人和廠商不可能都按照現行工資和價格賣掉他們愿意賣掉的全部勞動和產品,這是事實。市場出清假設違背這一事實,而非市場出清假設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承認這一事實。
非市場出清的基本含義是,在出現需求沖擊或供給沖擊之后,工資和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于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例如,需要幾年時間。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處于持續的非均衡狀態。
新凱恩斯主義模型的關鍵在于工資和價格黏性或工資和價格緩慢調整的假設。工資和價格緩慢調整使市場不能連續出清。因此,工資和價格黏性的理論基礎是新凱恩斯主義者必須集中力量解決的重大問題。新凱恩斯主義試圖在利潤最大化和理性預期的基礎上對此提出微觀經濟學的解釋。
新凱恩斯主義區分了名義黏性和實際黏性。如果名義工資和名義價格的調整不能順利進行,也就是,如果名義工資和名義價格不能按照名義需求的變動而相應變動,就存在名義黏性。和名義黏性不同,實際黏性是一種工資相對于另一種工資的黏性,一種工資相對于另一種價格的黏性,一種價格相對于另一種價格的黏性。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對名義黏性和實際黏性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解釋名義黏性的理論有“菜單成本論”、“長期勞動合同論”等,解釋實際黏性的有“隱含合同論”、“效率工資論”等。
新凱恩斯主義模型的結論是:總需求的減少在短期內會降低實際產量和價格水平,但在長期內只會降低價格水平。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的這一結論同原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的以下結論是完全一致的:總需求的增加在短期內會提高實際產量和價格水平,但在長期內只會提高價格水平。
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模型的政策含義完全是凱恩斯式的。在新凱恩斯模型中,經濟回復到正常產量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暗示了穩定政策對恢復總需求的積極作用。新凱恩斯主義認為,刺激總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資和價格向下的壓力帶來產量的回升,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
新凱恩斯主義論證了工資和價格黏性,承認協調失靈,承認沒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可以使廠商的行為符合社會利益,就是要為政府干預提供微觀基礎。
新凱恩斯主義在理論上的嘗試,是把傳統的微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為宏觀經濟學提供微觀基礎。原凱恩斯經濟學缺少微觀基礎,因而受到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尖銳批判。新凱恩斯主義汲取了原凱恩斯主義在理論上遭到慘敗的教訓,接受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挑戰,拋棄了原凱恩斯主義在最大化行為和預期問題上的舊觀點,避開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批評。在經濟當事人追求最大化和理性預期的假設下,新凱恩斯主義用一套比較圓通的說法堅持了非市場出清這一凱恩斯模型的核心內容。這就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學說重新爭得了一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新凱恩斯主義就其核心內容來說,本質上是原凱恩斯主義在現代的翻版。導致非市場出清的工資和價格黏性是新凱恩斯主義試圖在理論上進行解釋的中心問題,而穩定政策的有效性則是新凱恩斯主義試圖通過統計檢驗加以論證的中心問題。
新凱恩斯主義對工資和價格黏性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論說明。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比沒有任何理論說明的原凱恩斯主義的名義工資剛性的武斷的論斷當然要顯得完善一些。但是,西方經濟學家發現,新凱恩斯主義者提出的工資和價格黏性的原因太多了,以致人們莫衷一是,無法了解何者是主要原因,更無從了解工資和價格黏性是否有統一的原因。新凱恩斯主義關于工資和價格黏性的解釋有的頗為幼稚,有的完全沒有顧及事實和歷史。
不過,人們也可以看到,新凱恩斯主義者多少有一種現實感。這就是,他們承認廠商追求的私人利益同社會利益相沖突,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協調失靈,承認微觀層次上的廠商利潤最大化決策造成了宏觀層次上的嚴重的社會后果,而這正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所最缺少的東西。
新凱恩斯學派的理論正在創立之中,它能否成功地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學說提供一個被西方經濟學界認可的微觀經濟學基礎,現在做結論還為時過早。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新凱恩斯主義對政府干預經濟的學說的重新表述會受到西方國家的政府、經濟界和學術界的重視。它不像原凱恩斯主義那樣宣傳宏觀經濟政策或“微調”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醫治失業和通貨膨脹,而是傾向于一種較為溫和的說法,即,沒有緊縮政策,通貨膨脹會更加嚴重;沒有擴張政策,失業會更加嚴重。新凱恩斯主義者的這種說法比新古典學派的政策無效論也許會贏得更多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