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成長調查研究報告(2014)
- 伊志宏
- 3560字
- 2019-10-31 20:35:28
1.4 企業創新
1.4.1 創新投入與創業績效
創新投入可通過企業科技研發人員數、研發機構數和研發投入來衡量。
如圖1—15所示,在179家受訪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的科研人員數在20人以內,占總樣本企業數的69%(其中0~5人的占30%,6~10人的占19%,11~20人的占20%)。此外,10%的受訪企業在科研人員的投入上較為突出,科研人員達到了100人。

圖1—15 企業科研人員數量
圖1—16反映了受訪企業在科研機構方面的投入程度。調查結果顯示,7%的企業尚未設立任何科研機構;48%的企業中有且僅有一個科研機構;37%的企業中設有2~5個科研機構。

圖1—16 企業科研機構數量
調研結果顯示,受訪企業研發投入占總銷售額的比重有顯著的差異,具體表現在:研發投入比重最高的企業達到了總銷售額的90%,而最低的企業僅為0,研發投入的平均占比為16.77%。在創新績效方面,新產品銷售占總銷售額的比重均值為26.75%,其中,最高的達到了94%,最低為0。
1.4.2 產品創新
為了衡量受訪企業的產品創新水平,我們從企業全新產品(或服務)、改進的產品(或服務)、新工藝與新技術、與管理改進相關的新措施項數四個維度進行了統計,數據結果如圖1—17所示。

圖1—17 企業創新數量
由圖1—17可見,受訪企業最近一年在產品、工藝和技術方面的平均創新項目為5~6項,與管理改進相關的新措施項目則達到了15.32項。
1.4.3 新業務開發
受訪企業在過去一年中平均開展的新業務的數量為20.03項,其中,絕大多數企業開展的新業務數量為0~5個,占70%左右;20%左右的企業新業務開發數量為6~20個;少數企業(3.4%)開發的新業務很多,達到50個以上,如表1—6所示。
表1—6 企業新業務數量

說明:本書部分數據因尾數誤差,合計數不為100%。
1.4.4 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是企業為創造價值而設計的交易活動的組合方式。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現有商業模式的價值不斷降低,企業需要設計更新穎的商業模式以捕捉市場機會,為企業客戶和合作伙伴創造更多價值。商業模式是包括企業價值主張、資源與能力、交易模式、盈利模式4個方面、10個維度的概念。
本次調研中,我們從10個維度評估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程度。受訪企業在10個維度的創新程度的得分均值如圖1—18所示。

圖1—18 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由圖1—18可見,受訪企業在技術維度的創新最為突出,均值為68.6;在交易方式、合作網絡維度得分最低,均值分別為62.4和61.6,由此可見,這兩個方面可能是企業創新的突破口或難點。
為了更好地研究企業創新,我們又將企業創新內容整合為四個模塊,即價值主張創新、資源與能力創新、交易模式創新與盈利模式創新(見圖1—19)。對比企業在不同模塊的創新程度,我們發現,受訪企業在資源與能力(包括合作伙伴、核心能力和技術)、價值主張(產品與服務、目標顧客或市場)方面的創新程度比較高;在盈利模式(收入來源、成本結構)方面的創新程度一般,而在交易模式(銷售模式、合作網絡和交易方式)上的創新程度最低。

圖1—19 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模塊
以往研究表明,商業模式創新是企業績效的重要來源。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面臨動態變化的市場環境,企業必須重視通過變革與創新追求不斷涌現的創業機會。作為企業將機會轉化為績效的有效機制,商業模式創新理應受到我國企業的高度重視。從管理實踐的角度出發,不論是創業企業還是成熟企業,都應該在識別商業機會的同時,致力于通過變革商業模式開發機會,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商業機會轉化為經營績效。
具體而言,從價值主張來看,企業需要對價值鏈上的企業價值活動進行優化選擇、創新或優化整合,從而為自身以及價值鏈上的合作伙伴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資源與能力來看,企業需要通過設計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性地整合、配置資源,并通過合并、聯合、游說、治理等手段獲取商業模式創新所需的關鍵資源;從交易模式來看,企業可以通過創新交易途徑、提高交易效率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從而穩定地提升企業績效;從盈利模式來看,企業需要不斷優化其收入結構與成本結構,增加價值創造。
1.4.5 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
自主創新是企業僅運用自身的資源與能力來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的實踐,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創新。自主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來源于企業內部的技術積累和突破,對企業的技術、資金要求較高。合作創新是指企業間或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合作創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本次受訪企業的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得分如圖1—20所示。

圖1—20 企業創新類型
數據結果顯示,相比之下,受訪企業在自主創新和合作創新方面的表現沒有明顯差異,均值分別為72.65和73.68。其中,企業在合作創新上的表現略優于自主創新,主要體現在,企業往往會密切關注同行技術的發展并尋求借鑒,同時積極尋求合法支持以便對已推出的高潛力產品進行研發。
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都是企業必不可少的創新活動,二者的協同作用能有效提升企業績效。因此,一方面,企業應關注內部資源,積極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體系、培養技術學習能力以及對技術含量較高的關鍵工藝和生產設備的消化吸收能力,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以增加相應的技術投入,自覺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提升自主創新水平;另一方面,企業也要有意識地結成外部關系網絡,在與外部各創新伙伴的合作博弈中,動態實施創新戰略互動,內外結合、共同推進新技術的創造。
1.4.6 創新開放度
開放式創新是開放企業傳統封閉式的創新模式,引入外部的創新能力。創新開放度反映了企業從外部單位獲得創新思路或創新方案的程度,即企業發展新技術和產品時,能像使用內部研究能力一樣借用外部的研究能力,能夠使用自身渠道和外部渠道共同拓展市場的創新方式。受訪企業的創新開放度如圖1—21所示。

圖1—21 企業創新開放度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企業在過去1年內開放式創新的程度一般,均值為62.6。具體而言,受訪企業在進行開放式創新時,從終端顧客和供應商獲取資源支持創新的程度最高;而從政府部門、高校和科研機構獲取資源、開展創新的程度最低。
以往研究表明,企業創新開放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很復雜。一方面,開放式創新具有新思想自由流動的優勢,開放式創新模式為企業提供從外部獲取創新所需各種資源的機會,以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從而提升競爭力;另一方面,從交易成本、信息搜索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角度考慮,開放對創新績效存在負面影響,而且開放會引起內部技術知識的泄露。總的來說,創新開放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呈倒U形,即開放度較低時,開放程度的增加會促使創新績效提升;開放度超過某一閾值后,開放度的增加將使創新績效下降。
然而,目前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開放程度普遍較低,基本都未達到閾值。因此,就我國企業而言,開放式創新整體上能夠幫助企業充分利用和整合企業內外知識和資源,吸納更多的創新要素,構建創新生態體系,減小企業技術創新在技術和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從而促進技術創新的成功。具體而言,企業可以通過與顧客、供應商、大學和研究機構,甚至競爭對手合作,獲取新產品構思或產品技術。
1.4.7 開發性和探索性創新
企業的開發性創新是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改善企業的既有技能、過程和結構,目的是要滿足既有市場和顧客的需求,是與改良、效率、選擇和執行聯系在一起的活動,類似于漸進式創新。探索性創新依靠新知識或者脫離既有知識為企業提供新的設計、創造新的市場、開辟新的分銷渠道,目的是要迎合正在形成的市場和顧客的需要,是與尋找、變化、試驗和發現聯系在一起的活動,類似于激進式創新。無論哪種創新,都對企業有重要的影響?;诖耍敬巫粉櫿{查就企業的開發性創新與探索性創新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結果如圖1—22所示。

圖1—22 企業創新類型
如圖1—22所示,受訪企業在開發性創新活動方面的表現要明顯優于探索性創新,均值分別為74.84和71.08。具體表現是受訪企業在改善現有技術、改進客戶解決方案、優化現有流程上的表現要遠遠優于在開發新產品、掌握新技能方面的表現。
開發性創新和探索性創新從不同方面促進了企業績效的提升。開發性創新是對既有的知識、技能、設計、產品和服務進行挖掘、改進和提高,隨著企業經驗的積累,其活動的規模和效率大大提高,能夠為企業帶來穩定回報并在較短時間內表現出來,風險相對較低;探索性創新是對新事物的發現和嘗試,能夠為企業另辟蹊徑,帶來盈利和新的發展機會,其回報雖然具有較高的風險,實現較慢,但它著眼于未來,可能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收益與回報。
企業在不同情境下選擇的創新戰略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動蕩環境下,現有產品與服務很快就會過時,企業需要不斷開發新技術,實施探索性創新。而當環境競爭程度較高時,企業成功的探索性創新通常會快速擴散給競爭對手,開發性創新的加入就顯得尤為必要。若沒有及時進行開發性創新,競爭對手便可能模仿其創新成果,推出更低成本、更有效益的改良產品。因此,二者的平衡以及不同情境下的創新戰略選擇對企業發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