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發展指數(2013)的特點

袁衛 彭非

一、中國發展指數(2013):十面“霾”伏下的中國發展

中國發展指數(RCDI)借鑒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編制思想,但更加注重結合中國國情,以求全面測量我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狀況及差異,避免盲目追求政績考核與GDP掛鉤,以片面的經濟增長代替社會發展的錯誤理念。中國發展指數由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會環境4個分指數、15個指標構成(見附錄)。指數自2005年開始編制,今年已經是第8次發布。歷次指數發布所采用的主要為來自于當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

(一)中國發展指數(2013)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中國發展指數(2013)的編制得出了中國發展指數(2013)的基本結果,展示了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以下簡稱省區)發展的綜合水平(見附錄)。中國發展指數(2013)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在中國發展指數的15項指標中(見圖1),從全國來看,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與2012年持平,其余14項指標與2012年相比繼續進步,其中,增長前4名的指標依次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06)、每萬人平均病床數(增長4.83)、人均GDP(增長2.94)、人均道路面積(增長2.8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超過人均GDP增長,體現我國的惠農政策取得實效。每萬人平均病床數指標的增長揭示了我國醫療保障條件正在逐年提高,在改善就醫難、住院難等關系到百姓健康生活切身利益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增長最快的四個指標中,有兩個(每萬人平均病床數、人均道路面積)反映公共事業建設,一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反映農村建設事業的發展,彰顯了我國當前發展的特點是民生領域的進步更加顯著。

圖1 2013年中國發展指數15個指標相對于2012年增量

(2)測量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的中國發展指數(RCDI),其增長速度的變化規律與測量經濟增長的GDP增長速度指標之間存在相關性。圖2展示了RCDI與GDP增長速度的比較,說明GDP對社會綜合發展水平的提升有拉動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GDP增長的速度快于社會綜合發展水平的提高速度,單純追求GDP的提升并不能同步地提升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因為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均衡的發展問題。RCDI與GDP增長速度的不同步揭示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處于經濟發展結構優化調整期時,GDP的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但社會綜合發展水平處于一個良性發展階段,仍然會保持上升趨勢;當GDP增長速度處于連續下降期,受GDP指標的影響,RCDI產生下降趨勢,但下降速度慢于GDP增速下降速度,說明GDP增速的大幅下降并未使我國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快速下降,經濟體制改革所承受的GDP增速下降代價對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并沒有產生嚴重的影響。我國近年來所采用的不追求GDP增速的發展思路,以及努力進行產業格局優化、消化過剩產能、提高生產效率等發展策略,對我國社會綜合發展水平的提高是有益且收到成效的。

圖2 RCDI和GDP增速對比

(3)RCDI區域性分布規律表明,我國區域性發展處于較為均衡的狀態。與歷年RCDI的區域性分布規律相同,RCDI(2013)仍然將全國31個省區劃分為四大區域,聚類分析結果顯示(見圖3),我國內地31個省區社會經濟地理分四大板塊的格局未變。第一類(以下按RCDI(2013)得分排序)為特大都市區,有北京、上海2個省區;第二類為沿海發達區,有天津、浙江、江蘇、山東、遼寧、廣東6個省區;第三類為中度發展區,有內蒙古、吉林、福建、黑龍江、湖北、山西、海南、河北、陜西、湖南、安徽、重慶、河南、四川、江西、寧夏、新疆、廣西18個省區;第四類為西部偏遠區,有青海、甘肅、云南、貴州、西藏5個省區。

圖3 中國社會經濟綜合水平四類地區地理分布(RCDI(2013))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31個省區中,除京、津、滬三個具有鮮明特大都市特點的區域,浙江省的總指數得分多年排在其他地區的首位,其特有的發展模式值得總結研究。

(4)人均GDP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人均GDP序位與RCDI總指數序位差值,表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綜合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見圖4)。差值為正,說明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優于單一經濟發展水平;差值為負,則說明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超前于社會綜合發展水平,需要進一步加強民生和社會環境建設。以海南省為例,其人均GDP排序在第22位,而其RCDI排序在第15位,其差值為7,差值為正,說明其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優于其單一經濟發展水平。

圖4 RCDI(2013)與當年人均GDP均衡性分析

(5)我國多年粗放式發展的代價之一是空氣質量逐年惡化。PM2.5的高指數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百姓的健康,空氣污染呈現集中連片特征,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更是成為霧霾的重災區。省會及大中型城市嚴重的空氣污染不僅損害人們的健康,而且說明我國存在著大量高污染、高排放的低端產業,尤其是鋼鐵、水泥等碳排放量高的行業。21世紀的中國是否將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垃圾場”,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我國當前正在大力推進的化解產能過剩發展戰略對于提高我國產業結構質量、減少空氣污染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于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我們的若干思考

(1)堅持社會發展信念,堅定中國發展信心。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整體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綜合發展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會環境指數逐年提高,經濟增長的成果應該持續惠及人民,服務于社會。我們認為,這應該是“中國夢”的核心內容。

(2)城鎮化是社會發展趨勢,但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以城鎮化的名義進行新一輪的“圈地運動”。城鎮化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但需要持續相當長時間的過程,當前很多“跨越式”發展的城鎮化進程演變為變相的土地財政,給農民以“魚”,剝奪農民之“漁”,在城市還沒有在戶籍、社會保障、教育資源、醫療保障、生活資料保障等方面做好基礎工作的情況下加速城鎮化進程,其結果最終損害的是農民和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劇社會不安定因素,影響社會均衡發展。

(3)生活成本的攀升抵消經濟增長的成果,居住成本的提高降低城市的競爭力。GDP關系著一部分人的官帽子,而CPI和房價關系著老百姓的錢袋子。提高福祉民生并不能僅僅依靠提高GDP,而是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降低居民生活成本雙管齊下的政策。食品、房租、房價等基本生活資料成本的上漲加大了部分居民的生活壓力,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降低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影響城市長期發展潛力。

(4)幾點建議。我國GDP長期的高速發展提升了經濟總量水平,但同時積累了大量的矛盾與社會問題,社會分配制度的失衡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的過度集中、政府土地財政透支人民未來生活質量等問題使經濟增長目標逐漸脫離人民的真實需求。國家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時需要同步考慮百姓生活成本代價,讓經濟增長真正成為能夠體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社會發展。

我國政府長期存在經濟干預職能過度和經濟監管職能不足的問題,因此同時存在著政府投資引發的經濟泡沫、產能過剩問題和食品安全以及產品質量監管缺失問題。此外,我國正面臨地方政府債務無力償還和人民生活成本難以支付的兩難境地。新一屆政府制定了將政府經濟職能還給市場的政策,在弱化政府經濟職能的同時需要加強政府的經濟監管職能,為市場制定嚴密的質量監督制度、強有力的質量監管機制、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平臺,在給經濟發展“松綁”的同時打造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良性經濟發展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荥阳市| 张掖市| 迁西县| 清水县| 泰顺县| 西昌市| 泉州市| 平塘县| 张家港市| 房产| 将乐县| 府谷县| 松滋市| 新郑市| 福建省| 比如县| 承德县| 桦甸市| 县级市| 南川市| 乐陵市| 岳阳县| 中江县| 舟曲县| 汤原县| 桂东县| 龙州县| 遂昌县| 龙井市| 东丰县| 泽普县| 建水县| 团风县| 怀仁县| 大名县| 长乐市| 买车| 迁安市| 怀集县|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