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報告(2014)
- 袁衛 彭非
- 2865字
- 2020-08-19 17:56:14
四、家庭幸福發展指數指標體系構建
從國外相關文獻來看,對幸福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個體層次和區域層次,極少著眼于家庭。而在各國各地區的幸福指數編制中,也多是對一些宏觀統計指標進行分類和加權(如不丹GNH指數、快樂星球指數、OECD幸福指數等),用以考察一國或一地區的幸福程度,并未從家庭這一重要層面切入,且較多地關注客觀因素,忽略了主觀感受。
從本次實際調查數據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心目中的幸福家庭也在逐漸升級,家庭的幸福與否早已不僅僅依賴于經濟狀況、身體健康等客觀因素,家庭內部的夫妻關系、代際關系等主觀因素以及對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等更高層面的訴求對于家庭的幸福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構建一套有效的、完善的家庭幸福發展測量指標,對家庭幸福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探索其影響因素,將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為了更全面、科學、準確地反映中國家庭幸福發展的能力,本研究以“著眼發展能力、主客觀結合、逐級構建”為基本編制思想,綜合以往較權威的指數編制方法加以改進,分別選取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在利用實際調查數據反復測算和檢驗的基礎上,構建中國家庭幸福發展客觀指數和中國家庭幸福發展主觀指數,以期綜合反映我國目前的家庭幸福發展的能力與潛力。指數的編制具有以下特點。
(一)出發點:著眼發展能力,建立指標體系
家庭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其發展潛力大小、是否具有幸福發展的基礎,關乎社會和諧的大局,關乎科學發展的成效。推動家庭發展、促進家庭幸福,是加強社會建設、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礎環節,也是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意。家庭幸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不同的家庭對于幸福的定義也不一致,但家庭幸福發展與提升所需的要素是共同的。
本文的出發點在于綜合比較以往的指數構建成果和通盤考慮影響家庭幸福的各類因素,從實際調查數據中找出非常幸福的家庭與其他家庭在哪些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并將這些存在顯著差異的要素視為家庭幸福發展的必要條件,分別從客觀和主觀角度建立起兩套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以綜合評價我國目前的家庭幸福發展能力,從而為科學、客觀地評價中國家庭幸福發展狀況提供依據,為政府施政重點和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議。
(二)內容:主客觀結合,通盤考慮
創建指數來衡量一國幸福發展的理念由來已久,指標體系內容多樣,但在內容上大多采用多級指標進行評價。早在1972年,不丹政府創建了由4個支柱、9個領域和72項指標等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體系”。法國總統薩科齊與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組建的“經濟表現與社會進步衡量委員會”于2009年提出以國民幸福指數(GNP)來取代GDP作為經濟表現和社會進步指標。201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創建的OECD幸福指數分為11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美國密歇根大學世界價值研究機構(The World Values Survey)公布的指數體系,采用幸福感與滿意度兩個維度問題讓被訪者直接作出回答。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雖然存在諸多評價幸福水平的指標,但在內容上或單純使用宏觀統計數據,或單純使用主觀調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失之偏頗;在評價角度上,或者實際測量主觀的幸福感受,或者測量各因素對其的影響,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邏輯不是特別明確。僅僅有豐厚的物質基礎但民眾沒有良好的心理情感體驗,守著金山銀山但成天郁郁寡歡,這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當然,如果民眾僅僅有樂觀愉悅的心態但卻缺衣少食、朝不保夕,同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此外,實際調研數據表明,被調查到的非常幸福的家庭與其他家庭相比,無論在主觀類因素還是客觀類因素上確實都存在顯著的特征差異。因此,在國民幸福的測度上,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出于此種考慮,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在內容上將采用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綜合考慮、宏觀數據與調查數據相結合的方式,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對我國的國民幸福發展能力進行綜合指數度量。
(三)編制方法:逐級構建,簡單明了
在編制方法上,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的方法采用逐級構建的理念。指標的逐級構建是構建指數較為常用的方法,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發展指數(RCDI)也運用了同樣的方法。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通過平均壽命(健康指數)、教育水平(文化指數)和人均GDP(生活水平指數)三個分指數綜合而成,其以一個在0~1之間的值正向反映了人文發展水平,分別以0.8和0.5為分界點表明國家和地區的人文發展高度、中度和低度水平。目前,HDI已成為評價世界各國人文發展綜合水平的重要依據。
HDI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同時編制過程簡單,易普及。但由于該指數用于國際比較,數據的可獲得性與可比性是其限制因素,在進行單項衡量時不盡完善。考慮到中國具體國情需要,中國人民大學創立了中國發展指數以科學評價中國各省區的綜合發展情況。中國發展指數包括健康指數、教育指數、生活水平指數、社會環境指數四個子維度(共15個指標),按照相等權重進行加權幾何平均復合而成。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綜合以上各項較為權威的指數的編制理念與方法,加之借鑒以往研究與實際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將從多個維度、分主觀和客觀指標進行指數編制。
本研究在客觀和主觀一級指標之下各選取經濟、社會、健康、文明四個方面作為二級指標,并將每一個二級指標又分為更加細致的三級指標(見表1)。
表1 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指標體系

上述指標在具體構建時,數據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主觀指標數據可采用2013年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開展的“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研究”調查數據;客觀指標數據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宏觀數據,可采用國家統計部門發布的年鑒數據等,另一部分為微觀數據,可采用前述問卷調查中的客觀變量統計。主觀和客觀兩套幸福指數能夠較為全面地衡量各地的家庭幸福發展程度,對測量家庭幸福發展潛力、反映家庭幸福發展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幫助各地區發現阻礙當地家庭幸福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從而在施政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這些方面進行改進和提高,以將有限的資源合理有效地運用到能夠最大幅度促進家庭幸福發展的方面。
參考文獻
[1]徐安琪.家庭幸福,金錢愈加重要了嗎——一項關于家庭幸福觀的經驗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11(1):95-113.
[2]沈漢.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探析.學海,1994(5):51-54.
[3]楊作毅.北京居民幸福指數的調查與分析.統計與決策,2008(5):96-98.
[4]穆光宗,袁城.探尋家庭幸福之道.中國人口報,2012-03-07.
[5]Warner R. Wilson.公開宣布的幸福的相關研究.心理學家,1967(4):294-306.
[6]丁剛.教育學學科問題的可能性解釋.教育研究,2008(2):3-6.
[7]L. C. Solmon and C. L. Fagnano.教育的收益.見Martin Carnoy主編.教育經濟學國際百科全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3-155.
[8]布倫諾·S·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幸福與經濟學:經濟和制度對人類福祉的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劉文利.幸福家庭的六大要素(美國).中華家教,2007(1):43.
[10]邢占軍.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新東方,2004(11):19-25.
[11]王洪法.信任:現代人幸福感的社會資本.揚州大學學報,2007(11):79-82.
[12]鄧小栗.公平就是一種幸福.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