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報告(2014)
- 袁衛 彭非
- 24字
- 2020-08-19 17:56:14
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研究報告(2013)
一、總論
2013年,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從中央到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舉措,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看得見的手”相得益彰,促進外貿平穩健康發展。2013年我國城市外貿整體布局繼續優化,廣東深圳仍榮居榜首,進出口規模由2012年的29489億元提升至33416億元,入圍百強城市的門檻由2012年四川巴中的7.6億元提升至海南三亞的9.4億元;平均每座上榜城市的進出口規模擴大了8%。在整體規模提升的同時,城市間的平均差距也在相應拉大,由2012年的297.8億元擴大至337.4億元。
從百強城市版圖分布看,長三角、珠三角與中西部地區此消彼長,東部傳統外貿大市成為維“穩”榜單的基石,而中西部向前遞“進”的步伐仍在延續。近4年,環渤海、東北地區的入圍數量增減基本不超過1個;海西地區的廈門、泉州、福州和龍巖始終占據一席之地。東南沿海地區中的傳統外貿強市聚集地——長三角20座以上的上榜數量和80%以上的上榜率無可匹敵,但2013年的入圍數量減少2席;珠三角也未能維持住2012年增添1席的良好局面,入圍數重回2011年的水平。中西部地區上榜城市36座,與2011年同為入圍數量最多的年份,不僅實現了上榜數量的突破,整體含金量比2012年更勝一籌。主要表現在:一是位次提升,排頭兵繼續單兵突進。重慶、四川成都在西南地區,河南鄭州、湖北武漢在中部地區,內蒙古包頭、陜西西安在西北地區的外貿領頭羊地位已經基本形成;以上6座城市均進入2013年我國城市外貿競爭力30強,除武漢外,其余城市位次均有提升,其中,重慶斬獲第12名,為近年來中西部城市上榜最好成績。二是根基變牢,頻繁波動現象減弱。2013年,在參與評比的172座中西部城市中,位次升降超過50個的城市數量減少2座,其中,僅山西大同、四川攀枝花下滑幅度超過100個位次,陜西渭南、海南三亞提升幅度超過100個位次;而2012年多達10座城市的名次更迭幅度超過100位(見圖1)。

圖1 2008—2013年我國城市外貿競爭力地區分布統計圖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東部沿海地區,正身陷土地有限、資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負、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等困境,急需一場騰籠換鳥的嬗變;而渴望騰飛的中西部地區,更需要借第二輪改革的東風,使自身的外貿發展能夠扶搖直上。盡管2013年百強榜單呈現“東移西進”的可喜變化,但從歷年潮起潮落的城市位次變化來看,整體貿易格局仍蘊藏著不可忽視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
薄弱外貿基底和單一產業結構,使中小城市成為榜單觀光客。對比2013年與2012年的外貿競爭力百強城市榜單,15座城市位次保持不變,15座城市發生更迭,榜單更新率與2012年持平(見表1)。除珠三角和環渤海個別欠發達城市外,城市更替均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新晉與落榜城市就分別占據13個和10個席位,其中6座城市2012年暫別后重回榜單,黑龍江佳木斯、海南海口、四川德陽、新疆博爾塔拉依靠水平競爭力的單邊發力,云南昆明、廣西防城港則實現潛力競爭力之外的全面提升。
表1 2013年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100強排名

續前表

大幅震蕩成為中西部中小城市榜單表現的突出特征。例如,山西大同、四川巴中在2012年提升125個、116個位次后,2013年反向下滑134個、99個位次;新疆克拉瑪依、廣西北海在2012年下滑115個、71個位次后,2013年反向提升65個、93個位次(見表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外貿基數偏低在對比中放大了指標值變動幅度,例如,所有參與評價的291座城市中,“變差優勢”位次升降幅度超過50位的城市數量多達137座;“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貢獻率”、“內資企業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指標位次升降幅度超過50位的城市數量分別占69.8%和71.1%。二是依賴龍頭企業的內陸城市經濟模式對指標值具備絕對影響力,例如,“企業平均進出口規模”指標排名前8位全部被內陸資源型城市包攬,甘肅嘉峪關、金昌、白銀僅分別擁有4家、7家、18家外貿企業,常年高居榜單前列;東明中油燃料石化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潮州亞太能源有限公司滑出外貿500強行列,直接導致所在地山東菏澤、安徽蕪湖、廣東潮州“進入500強外貿企業進出口比重”指標排名由上年的第35位、第45位和第55位降至墊底位置;紡織加工業的崛起讓云南曲靖、青海西寧異軍突起,“加工貿易增值率”單項指標實現質的突破;而僅中國南車柴油電力鐵道機車單項商品出口,就牽動四川資陽近兩年的高度化和多元化指標排名反向大幅波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龍頭企業的興衰直接關系著所在城市排名,削弱了城市進出口對外部市場變化的抵御力。
表2 2013年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外貿分項與綜合競爭力排名表

指標間的非同步、不均衡發展,暴露了綜合實力的短板。主要體現在:一是多元化與高度化指標的“長短腿”發展。全產品出口高度化指標前30位的城市中,無一座入圍市場和產品等價數目排名前30位,其中,20座城市甚至位于100名開外,9座城市兩項多元化指標排名均落于200名開外,即便技術水平提升也難以掩蓋出口格局的不合理,實現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刻不容緩。二是“一般貿易產品出口高度化”相對“全產品出口高度化”的落后形勢依舊。2013年,一般貿易產品高度分值低于全產品高度分值的城市有238座,占參與評比城市總數八成以上比重,其中,兩者之間的分值差距超過0.05分的城市有70座,外貿相對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就多達23座,加工貿易對一般貿易的技術外溢效應亟待繼續加快。三是外商投資設備進口額與實際利用外資的背離。在235座“人均實際利用外資額”實現增長的城市中,“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設備人均進口額”同時實現增長的城市數量僅60座,外資投向制造業進行擴大再生產的比例正逐漸縮小。四是依靠結構和效益等外貿質量指標躋身百強榜單的城市數量較少。結構對綜合競爭力的解釋與貢獻作用日漸式微,2013年,入圍綜合競爭力30強的城市中,躋身結構競爭力30強的關聯城市數量僅10座,在2008年和2012年基礎上分別減少8座和1座,盡管入圍效益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30強的“雙優模范生”比2012年多了5座,但仍沒有過半;而外貿規模、水平、政策和基礎建設優勢成為保障城市上榜的安全牌、風雨飄搖中的定心丸,入圍綜合競爭力30強的城市中,多達18座、21座、17座城市躋身水平、發展和潛力競爭力30強(見表3)。
表3 2013年我國各地區分項外貿競爭力進入前100名的城市分布統計表 單位:座

區域間和區域內的非均衡發展,限制了后期增長空間。一是“東強西弱”的整體格局仍難以撼動。2013年綜合競爭力百強榜單中,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合計仍占據逾三成的席位,不僅明星城市多,而且不乏江蘇無錫、常州,廣東佛山、中山,浙江嘉興、臺州、紹興與溫州等二線城市,這與城市圈經濟一體化、中心城市輻射力較強密不可分。相比之下,由于整體規模偏小、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單一,決定了西部省區在結構、效益、發展分項競爭力上的劣勢,即便是省會城市,行政資源也相對匱乏,對周邊的輻射力有限,除國家認定的產業轉移承接地外,其余均是綜合競爭力榜單的后段班成員,貴州貴陽、廣西南寧、新疆烏魯木齊和西藏拉薩更尷尬地位于100名之后。而我國4個直轄市、16個副省級城市基本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除黑龍江哈爾濱外,近兩年排名波動幅度均在10個位次之內。二是先行優勢加劇了東部沿海地區外貿發展的不平衡性:長三角、珠三角外貿總值的城間差距均超過千億元,環渤海也接近千億元,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的城間差距均不足百億元,西北地區甚至不足30億元;而綜合競爭力分值的城間差距,以海西的1.2分為最,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分別以0.8分、0.5分和0.3分緊隨其后,均明顯高于中西部城間差距相對最大的西北地區。以珠三角為例,廣東深圳以進出口規模和綜合競爭力的“雙冠”遙遙領先,珠江出海口邊上東莞、廣州、佛山、惠州、珠海、中山進出口值全部超千億元,均躋身綜合競爭力30強,但是中等外貿規模城市斷檔明顯,排在30名以外、100名以內的城市僅江門和肇慶,多達六成的城市與綜合競爭力百強無緣,遠離出海口的云浮、茂名更被遠遠拋在200名開外,進出口規模不足百億元。
城市是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國外貿的高速增長已經可遇不可求,只有在優化外貿結構中穩增長,在創新驅動中促轉型,才能實現城市外貿的“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穩中有進”,為長遠發展鋪路搭橋。尋求各區域發展模式的協調轉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