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報告(2014)
- 袁衛 彭非
- 5554字
- 2020-08-19 17:56:14
三、調查基本發現
(一)什么是影響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本次調查的主問卷中詢問了填答者(在婚或經歷過婚姻的人)“您認為影響家庭幸福的最重要的五個因素是什么?請選出五項并排列順序?!毕略O19個選項,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圖1列出了每一個影響因素中選擇比例排名前三的選項,從圖中可分析出以下調查發現。

圖1 前五位幸福因素中各自排名前三的選項
1.家庭關系成為影響家庭幸福的主要原因,夫妻關系是重中之重
總體來看,在影響家庭幸福的前五位因素中,各類家庭關系成為主要的被選對象。第一、二位因素的前三選項中都有“夫妻關系”選項;第一、二、三位因素的前三選項中都有“兒女懂事”選項;“老人通情達理”這一選項也進入到第二位因素中排名第二的選項。而這些家庭關系類選項是從19個選項中脫穎而出的,其中不乏“有車”、“有房”、“子女有出息”等物質生活硬條件的方面,由此可見,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家庭關系這種軟環境成為影響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在眾多家庭關系中,最受重視的是夫妻關系,其次是與子女的關系,跟長輩的關系相對而言受到的關注最少。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的家庭把“夫妻和睦”選作影響家庭幸福的第一位因素,另有近二成的家庭把“夫妻和睦”排在第二位。被調查家庭對于“夫妻和睦”的重視程度是其他各選項所無法匹敵的,由此可見,夫妻二人琴瑟和鳴的確是促使家庭幸福美滿的關鍵因素。
2.身體是幸福的本錢,“家人身體健康”備受重視
在影響家庭幸福的排名前五位的重要因素中,“家人身體健康”是占比最高的一項,“家人身體健康”已然成為家庭幸福的剛性需求。祈求“家人身體健康”,不僅是自古以來國人最平凡也是最持久的夙愿,而且在快節奏、高風險、大壓力的現代社會,身體健康也的確越來越重要,同時越來越難得。“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因病致貧”的現實問題,使得“家人身體健康”同時也成為家庭生活較為富足、有所保障的重要條件,身體健康已然成為家庭幸福的本錢。
3.影響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是“生活有保障”,而非“有房有車”
在備選的19個選項中,涉及家庭生活經濟方面的選項有“有房”、“有車”、“收入高”以及“家里有權勢”等。在眾多相關選項中,“家庭生活有保障”被選入前五位重要因素的比例最高。影響家庭幸福的第五位因素中,“生活有保障”成為比例最高的選項。有12.9%的家庭認為“生活有保障”是第五重要的家庭幸福影響因素,此外還有10.7%以及9.6%的家庭把“生活有保障”列為第四以及第三重要的因素,另有9.8%的家庭認為“收入高”是第四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見,家庭日常生活穩定、有保障的確仍是對家庭幸福具有較大影響的因素,但是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絕不是影響家庭幸福最為關鍵、最為首要的因素。家庭幸福大廈的構筑需要有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作為基石和前提,同時更需要富足的精神生活、和諧的家庭關系等其他磚瓦。
4.家人團聚對家庭幸福的影響已經超越了“孩子有出息”、“有房有車”等因素
影響家庭幸福的第五位因素中排序第二的選項是“家人團聚的時間多”,有一成多的人認為家庭成員較多的團聚是影響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19個備選選項中“孩子有出息”、“有知心朋友”、“鄰里關系好”、“有房有車”以及“人脈廣泛”等選項都沒能擠進前五位因素中排序前三的選項,而“家人團聚的時間多”雖然選擇比例比不上“夫妻和睦”、“家人身體健康”等選項,卻成功躋身為第五位因素中排序第二的選項,這值得關注。與“故土難離”、“安土重遷”、“幾世同堂”的傳統社會不同,現代社會“人在他鄉”成為常態,快節奏的生活、高壓力的工作學習使得“小家庭”往往只有等到晚上才能共處一室;“大家庭”則一年都難得聚上一回。能有更多機會同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其樂融融、溫暖樸素的家庭氛圍,已成為不能忽視的家庭幸福訴求。
從總體來看,盡管家庭類型不同,但是所有家庭排在前五位的家庭幸福因素具有較高同質性,“夫妻和睦”、“家人身體健康”、“兒女懂事”、“長輩通情達理”、“生活有保障”以及“家人團聚的時間多”等都是不同家庭前五位幸福因素中常見的選項。由此可見,家庭成員間關系和諧、互動頻繁、家庭成員身體健康、家庭生活有一定經濟基礎都是“幸福家庭”的相似之處。
(二)不同類型的家庭中影響幸福的因素是否存在差異
1.城鄉家庭幸福因素排序大同小異
總體來看,城市家庭和農村家庭在影響家庭幸福重要因素的選擇上以及排序上差別不大。城鄉家庭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有五成左右的家庭將“夫妻和睦”選為排名第一的影響因素;“長輩通情達理”、“家人身體健康”以及“生活有保障”都依次成為第三、四、五位因素中比例最高的選項。
城市家庭和農村家庭的主要區別在于城市家庭更注重“家人身體健康”。在第四位重要影響因素的選擇上,城市家庭中比例最高的選項為“家人身體健康”,近二成城市家庭認為“家人身體健康”是影響家庭幸福第二位的因素;而農村家庭比例最高的選項則是“夫妻和睦”。這種結果與城鄉間環境狀況、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模式上的差異密切相關,相比在藍天白云、空氣清新的環境中耕作的農村人,出門呼吸霧霾、進門坐對電腦的城市人傾向于承受更高的健康風險,因而導致城市家庭比農村家庭更看重身體健康因素對家庭幸福的影響。
2.有子女和無子女的家庭對有關子女的因素重視程度不同
有子女家庭和無子女家庭對上述諸如“夫妻和睦”、“家人身體健康”、“生活有保障”等重要因素的重視程度無甚差別。兩類家庭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其對于有關子女的因素(如“子女懂事”、“孩子有出息”等)關注程度不同。
有子女家庭往往對孩子有更高期望,且傾向于把有關子女的因素列為排名前五位的重要因素。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期待下,有子女家庭面對子女撫育的現實問題,更容易把子女因素與家庭幸福掛鉤。在第三位重要影響因素中,有子女家庭排名第一的選項就是“子女懂事”,近二成有子女家庭選擇將“子女懂事”作為影響家庭幸福第三重要的因素;無子女家庭中僅4%選擇了這一選項。此外,在影響家庭幸福第五重要的因素選擇上,有子女家庭中近一成家庭選擇了“孩子有出息”,而無子女家庭中僅5%選擇了這一選項。
無子女家庭的關注點轉向“處理與長輩關系”及“豐富自身生活”。所謂“未經之事,不明其理”,無子女家庭由于無須直面子女撫育問題,因而在思考家庭幸福影響因素時,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影響家庭幸福第二重要的因素選擇上,無子女家庭排名第一的選項是“長輩通情達理”,近二成無子女家庭選擇了這一選項。由于無須處理與下一代的關系,精力自然被處理與上一代關系占用。同樣是由于無須操心子女問題,無子女家庭有更多空閑時間及精力思考如何改善自身生活,一成多的無子女家庭將“生活豐富多彩”列為排在第五位的家庭幸福影響因素,有子女家庭中僅有約6%的家庭表達了對這一選項的重視。
3.地區差異影響家庭對于家庭幸福因素的選擇
本調查抽取的樣本覆蓋了分布于東、中、西部的10個省市。東、中、西部地區在自然資源環境狀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差異,這必然導致生活在東、中、西部的家庭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及價值觀念有所不同,從而進一步引發不同地區家庭對影響家庭幸福重要因素選擇及排序上的差異性。
東、中部地區更為看重家人團聚對家庭幸福的提升作用。東、中部地區都有一成左右的家庭將“家人團聚的時間多”作為影響家庭幸福第五位因素的首選。由于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流動頻率均高于西部,由此造成更多“人在他鄉”的現象,進而認為家人團聚對家庭幸福與否有較為重要的影響。
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家庭傾向于認為“有房”是影響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不過,三大地區家庭均不重視“有車”的影響。中、西部地區有7%~8%的家庭將“有房”列為影響家庭幸福第二重要的因素;東部則只有4.8%的家庭看重“有房”的作用。在排名前五位的家庭幸福影響因素中,三大地區都只有很小比例的家庭選擇“有車”為重要因素。由此看來,現階段我國,“有房”比“有車”更事關家庭幸福,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由于保障不足,對于“有房”的訴求更強烈。
4.家庭內部代際關系和諧與否引發家庭幸福因素選擇的差異性
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被訪者認為家庭中不同代人之間的關系是“好”或“非常好”,只有0.2%的被訪者評價家庭代際關系“非常不好”。感覺代際關系“非常不好”的家庭在影響家庭幸福重要因素的選擇和排序上與感覺代際關系“非常好”、“好”、“一般”甚至“不好”的家庭有明顯區別。
長輩“不夠通情達理”、子女“不夠懂事”成為代際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重要影響因素選擇中,感覺代際關系“非常不好”的家庭中有二成多首選“長輩通情達理”這一選項;其他家庭則不十分關注長輩問題,而是主要關注“夫妻和睦”的重要影響。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影響因素選擇中,感覺代際關系“非常不好”的家庭中同樣有二成首選“子女懂事”第一選項;其他家庭首要關注的第二位影響因素則是“家人身體健康”,第二關注的為“夫妻和睦”。由此可見,重視夫妻關系經營是營造良好代際關系的基礎,而長輩“不夠通情達理”、子女“不夠懂事”成為代際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
家庭氛圍不夠溫暖,轉向朋友尋求安慰。在影響家庭幸福的第三重要因素的選擇上,代際關系“非常不好”的家庭更傾向于選擇“有知心朋友”,其中有15.8%的家庭將“有知心朋友”作為第三位重要因素的首要選擇。而代際關系不那么緊張的家庭往往首選“家人身體健康”作為排在第三位的重要因素。與此類似的是,在第四位重要因素的選擇上,感覺代際關系“非常不好”的家庭首選“生活豐富多彩”,而其他家庭則傾向于首選“生活有保障”。
可見,家庭中不同代人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個人對家庭依賴程度及重視程度的重要因素。家庭關系不夠和諧,往往導致家庭成員一方面更多地關注個人需求,忽視或不愿關注其他家庭成員;另一方面則轉而從家庭外部社會關系(如朋友、同事)中尋求心理慰藉。
(三)家庭中對子女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
接受本次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調查的10299位在婚或經歷過婚姻的被訪者中,有8936位是有子女的。本次調查特別詢問了有子女被訪者“在子女問題上,您最擔心的是哪方面問題?請選出三項并排列順序”。下設14個選項,涉及子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圖2列出了每一項影響因素中選擇比例排名前三的選項,從圖中可總結出以下調查發現。

圖2 前三位擔心的問題中各自排名前三的選項
1.子女的健康、安全以及學習成績是中國父母最擔心的三個子女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最擔心的前三位子女問題中,排名前三的選項始終離不開子女的健康、安全以及學習成績。相比較而言,子女的健康是首要擔心的問題;子女的安全位居第二;子女的學習成績僅僅排在第三。“您家擔心人身安全嗎?”這一問題的回答結果顯示,全部被調查家庭中只有27.3%的家庭“從不擔心”人身安全,剩下72.7%的家庭都對人身安全有不同程度的擔心。近年來,毒奶粉事件、校車事故、食品安全隱患等安全類問題頻發,成為父母最擔心子女健康及安全狀況的主要原因。雖然“子女的學習成績”毫無懸念地擠進前三,但其受關注程度是低于健康及安全問題的。
2.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對子女學習成績關注度相對較低
排在第二位的子女問題中,單親家庭(指離婚和喪偶家庭)和重組家庭(指再婚家庭)中選擇比例最高的選項都是“子女的健康”,其他類型家庭的則主要選擇了“子女的安全”;排在第三位的子女問題中,離婚和喪偶家庭選擇“子女的健康”的比例仍然高于“子女的學習成績”,而其他類型家庭均首選“子女的學習成績”為第三位擔心的問題??紤]到單親和重組家庭都是經歷過重大變故、伴隨強烈情感波動的家庭,因而這類家庭中的孩子不論身體還是心理健康都極易受到負面因素的影響,也就自然得到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家庭較大的變動也較多地分散了家長精力,使得父母沒有更多精力關注子女的學習,而選擇把有限精力放在操心子女身體健康問題上。
3.不同年齡段的父母最擔心的子女問題存在差異
不同年齡段的父母由于子女處于其人生歷程的不同階段,因此所最擔心的子女問題各有側重,如圖3、圖4所示。

圖3 40歲及以下父母前三位擔心的子女問題中排名前三的選項

圖4 40歲以上父母前三位擔心的子女問題中排名前三的選項
對40歲及以下的父母來說,由于其子女大多處于高中及以下的學習階段,因而子女學習類問題,成為除“子女的健康”和“子女安全”外最受關注的問題。其中,第一位最擔心的子女問題中,排序第二的選項就是子女的“入園入托問題”,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導致的“入托難,入園貴”現狀,使年輕父母不得不為孩子的“入園入托”問題而犯愁。此外,“子女所在學校質量”依次成為第二、三位最擔心的子女問題中排序第三的選項,而“子女的學習成績”依舊是第三位最擔心子女問題的首選。由此可見,對于子女正處于上學階段的父母來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的確強烈,不過單從選項的入選比例來看,有關子女健康及安全的選項依舊優勢明顯。
對40歲以上的父母來說,由于其子女大多正處于找工作時期或已經進入就業階段,因而父母的注意力從關注子女學習轉移到擔心子女工作上。具體而言,“子女對工作是否滿意”依次成為第一、二位最擔心的子女問題中排序第三的選項,這一結果一方面體現出中老年父母對于子女工作的關注,另一方面父母擔心“子女對工作是否滿意”,而非“自己對子女工作是否滿意”,體現出當代父母正在放下“大家長”的架子,從專制包辦的父母轉變為尊重子女選擇、關心子女感受的父母。此外,“子女工作好壞”成為第三位最擔心子女問題中排在第二的選項。同40歲及以下父母一樣,單從選項比例來看,40歲以上的父母同樣給予子女健康及安全更多的關注。
“可憐天下父母心”,不論孩子多大,父母總是有操不完的心。孩子一生健康平安并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能快樂順遂,成為父母幸福的源泉,同樣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