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報告(2014)
- 袁衛 彭非
- 3483字
- 2020-08-19 17:56:14
二、方法與思路
(一)研究思路
為較全面地衡量我國目前大多數家庭是否具備家庭幸福發展的要素,本研究將對可能影響家庭幸福感的各項因素進行考量,并在此基礎上依據各類因素對于家庭幸福的影響程度和方向,采取具體的三級指標、二級指標,逐級合成家庭幸福發展指數。
1.對象層次:個人幸福vs.家庭幸福
目前對幸福和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針對個體層面,而幸福指數的構建則多集中于區域層面,如“幸福廣東”等。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家庭大國,約有3.7億個家庭,所面臨的家庭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也是其他國家從未有過的。要實現“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必須使社會的每一個細胞——家庭先幸福起來。在此情況下,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鎖定在家庭層面。
由于從操作層面而言,對每個家庭幸福與否的調查總要落到具體的家庭成員身上,因此,本研究對家庭幸福感的衡量采取的方法是:每個家庭中隨機抽取家庭成員,讓其填答“您認為您的家庭是否幸福”,通過隨機樣本的多樣性和代表性,使得每一類家庭成員都能夠以一定概率入樣來代表其他家庭成員對該家庭的幸福程度進行評價,從而將每一個個體層面對家庭幸福感的評價轉化為家庭層面的幸福感。
2.邏輯關系:幸福指數vs.幸福發展指數
在以往各類幸福指數的構建過程中,經常有人質疑所選指標的合理性,甚至質疑幸福指數測度本身的合理性。例如,如果將收入類變量納入指標體系,并將其視為正向指標參與指數構建,則很多人會指出,收入高就一定幸福嗎?一個家庭再富裕,如果丈夫有外遇,或者孩子有殘疾,或者婆媳關系緊張,這個家庭肯定是不幸福的。持此種意見的人無疑是將底層指標視為幸福的充分條件,也將幸福指數視為一種結果判斷,這是目前很多幸福指數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
當然,由于不同個體、不同家庭對于幸福的理解、側重點和特殊訴求不同,我們無法構建一套幸福指數來界定具備什么樣條件的家庭就一定是幸福的,不具備某些條件的家庭就一定是不幸福的。然而,幸福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一個靜態的結果判斷。在每個家庭通往幸福的路上,在幸福感不斷提升的過程當中,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總有一些要素或要件會對家庭幸福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這些要素聚集得越多,家庭幸福的可能性就越大。依然舉之前的例子,我們同樣可以反過來說,假定有兩個家庭都夫妻關系和睦、孩子健康、婆媳關系融洽,但一個家庭十分富有,另一個家庭掙扎在貧困線上,則那個貧困的家庭幸福發展的潛力會相對低一些。此時,收入這個變量是作為必要而非充分條件被納入指標體系的,在幸福發展指數的解釋上會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亦即每個底層指標的納入,并不需要論證這個指標值高的家庭就一定幸福(假設該指標為正向指標),而只需要保證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該指標作為要素之一,取值越高,家庭幸福的可能性越大。
在此情形下,本研究擬構建家庭幸福發展指數,重點關注是否具有向幸福家庭發展的趨勢以及是否具備成為幸福家庭的各項要素,考察成為幸福家庭的可能性與能力而非描述現狀,著眼于幸福家庭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亦即盡管導致家庭幸福的因素很多,可以是身體健康、高收入、大房子、家庭和睦、婆媳關系融洽等,但這些因素都不能保證這個家庭就是幸福的。反過來說,又有很多因素是家庭幸福的必要條件,有著一票否決的作用。例如,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人身體很不健康,那么即使有再高的收入、再融洽的家庭關系,這個家庭也很難幸福。通過對這些要素的綜合考察,我們可以對家庭幸福發展進行判斷,這些要素集聚得越多,家庭幸福的潛力或可能性就越大。
(二)數據來源
家庭這一社會基本細胞幸福與否將直接關系到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實現,而整個國家和人民的幸福也要由千家萬戶的家庭幸福所構成。為全面、系統地衡量和測度我國家庭的幸福發展程度,探尋進一步提升家庭幸福的有效途徑,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開展了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研究課題,于2012年8—10月對全國9604位成人和2372名子女進行了一對一入戶面訪,并于2013年國際家庭日進行了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研究調查結果發布。
為持續了解我國家庭幸福發展的動態變化,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同開展了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二期調查與研究。在2012年一期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家庭幸福發展指標的測度方法和對象選擇,在指標內容上進行了完善和拓展,以期更為全面、準確地反映我國各類家庭幸福的真實水平和影響因素,并考察不同家庭幸福感的差異及原因,以期找出影響各類家庭幸福發展的積極促進因素和阻礙所在,從而為現階段“創建幸福家庭活動”的實施和政府推進家庭幸福感的提升提供工作方案和政策路徑,最終為我國家庭的發展能力和幸福程度的提升提供準確的理論支撐和有效的政策指導。
1.二期調查相對于一期調查的改進
二期調查與2012年相比,在測量工具和對象選取上進行了很大改進。
關于家庭幸福的測量,一期采取了通行的做法,即每一個家庭抽取一個正在經歷婚姻或經歷過婚姻的成年人回答主問卷,抽取一部分家庭中的12歲及以上的孩子填答附問卷,家庭幸福感由主問卷填答者的答案決定。在保證樣本代表性的情況下,家庭中的不同個體(如老人、孩子、丈夫、妻子等)都會以一定概率入樣,從而保證總體的家庭幸福感能體現出各類人群的家庭幸福感的特征。二期調查的改進在于,每個家庭中所有12歲以上的同住人員都要填答附問卷,且對每一個人都詢問家庭幸福感,通過對每一個家庭的所有家庭成員幸福感的加總平均來得出該家庭的幸福感,這是對家庭幸福感更加精確的度量。此外,二期調查特別注重城鄉配額,1萬個家庭中保證有一半左右是農村家庭,重點考察城鄉家庭間幸福感是否存在差異以及不同因素在城鄉間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
一期項目對于幸福感的測量采取了通常的李克特量表法,直接詢問“您覺得您的家庭幸福嗎”,答案是五分類,從非常幸福到非常不幸福。盡管這是幸福感研究中的通常做法,并具有一定的效度,但依然存在著個體間的異質性問題,即一個人回答的“比較幸福”和另一個人回答的“比較幸福”很可能不是一個概念。二期調查采取更為科學的方法,借鑒已有研究,引入“測量錨點”和“等比例方法”,對家庭幸福感評分進行標準化。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填答者對家庭幸福打分,1分最低,10分最高;然后再讓填答者回答“幾分以上算幸福”,以后一個問題為基準,對前一個問題進行等比例標準化,從而得到消除自評異質性的標準化家庭幸福感。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可以充分考慮到不同人群得出同樣分值的不同意義,加入了不同心理預期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析人們不幸福是由于現實情況真的很糟糕,還是人們的預期太高。這種配套問法對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予以詢問,對于我們所調查的1萬多個家庭而言,會得到近3萬人的家庭幸福感情況,同時可對每個家庭中各家庭成員的標準化幸福感進行平均,從而得到真正考慮到每個家庭成員后的家庭幸福感。本研究以常數6為標準進行標準化,因此,標準化幸福感達到6時表示已經達到了自己期望的幸福水平。
2.調查情況簡介
“中國家庭幸福發展指數研究”二期課題于2014年2—3月在全國東、中、西部共隨機抽取了10個城市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培訓了300余名專業調查員,共訪問了10299個家庭的29882名家庭成員。問卷調查旨在反映宏觀統計指標所不能反映出來的民眾主觀幸福感狀況,主要涉及家庭成員在各個方面的心理狀況和主觀感受。問卷共涉及4類約65個問題。在正式調查前課題組進行網上和實地的預調查,對影響中國家庭幸福感的事件進行選擇排序并用以指導和修正問卷的設計,以反映當前影響中國家庭幸福的主要問題。
調查記錄的10286名主問卷填答者中,5099名為男性,約占49.6%,5187名為女性,約占50.4%,基本符合1∶1的性別比例配額。30歲以下的人口約占27.70%,30~45歲的人口約占39.78%,46~59歲的人口約占19.5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約占13.00%。擁有農業戶口的約占52.5%,擁有非農業戶口的約占47.5%,基本符合1∶1的城鄉比例配額。主問卷并附問卷,即同住6個月以上的12歲以上(含12歲)的近3萬名全部家庭成員中,14805名為男性,約占50.5%;女性為14506名,約占49.5%。18歲以下的人口有2902名,約占9.7%;60歲以上的人口有3518名,約占11.8%。
將所有家庭成員個人幸福感得分的均值作為家庭幸福感的得分,數據顯示,51.78%的家庭標準化幸福感得分在6分以上,已經達到自家期望的幸福水平;48.22%的家庭標準化幸福感得分在6分以下,尚未達到自家期望的幸福水平。其中,61.6%的家庭標準化幸福感得分在5~6分之間,與自家期望的幸福水平相差不大;38.4%的家庭標準化幸福感得分在5分以下,與自家期望的幸福水平尚有一定距離。分城鄉來看,城鎮家庭標準化幸福感得分平均可達5.99分,在6分以上的占57.98%;農村家庭標準化幸福感得分平均約為5.79分,在6分以上的占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