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1399字
- 2019-11-29 18:26:47
(四)消費需求增長的制度性條件
由于家庭消費增長面臨著比投資增長更多的約束,所以,投資轉型帶來的供給結構變化、就業模式變化和初次分配格局的變化不足以保證家庭消費的持續增長,還必須包含其他方面的變革,包括:(1)完善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內的整個分配體系;(2)通過城市化和區域發展政策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3)完善社會保障體制。
收入分配結構對消費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邊際消費傾向。即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增加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集中在高收入群體,集中在消費傾向較低的人群,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也很難增長。圖35顯示的是根據收入分組所測算的城鎮居民消費不平等程度。近年來,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同時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居民絕對收入提高的同時,我國的基尼系數也有較大的提高。當前,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現象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重視,政府也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調節居民的收入分配,如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縮小不合理的差距,但各種差距仍然沒有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

圖35 按收入分組的城鎮居民消費不平等變化趨勢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地區之間消費差異逐漸擴大。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GDP消費占比逐年增加,而有些地區則呈現下降趨勢。這表明,落后地區的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縮小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有利于消費增長。從圖36中看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收入和消費的標準差逐年增大,這反映了我國各省(區、市)之間收入和消費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加大。伴隨著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消費不平等程度也在增加。但另一方面,消費不平等程度低于收入不平等程度。“十一五”期間中國消費需求在空間上呈現從東部小幅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態勢。從2006年開始,東部地區最終需求占全國的比重從52.35%下降到2010年的51.42%,其他區域則呈小幅上升的態勢,其中西部和中部地區增幅較大。這說明在發展戰略和新規劃的實施下,東北、中部和西部獲得極大的發展,隨著工業和投資向中西部地區進行轉移,引致了中西部地區的潛在消費需求的增加。

圖36 分省(區、市)家庭平均消費差異變化
盡管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推進城鎮化建設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戰略。城鎮化與城市人均消費水平正相關。而目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仍然大幅低于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更多的農民工進城,進而成為城市人口,將大幅提高整體居民消費水平,見圖37和圖38。

圖37 城鎮化率與城市人均消費

圖38 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對比
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減少消費者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從而減少人們的預防性儲蓄,增加消費。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的主要功能是要保證社會各階層的個人在退休之后都能享受到某種比較一致的利益結果,從而適度縮小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社會差異,并保證居民個人在其生命周期內的各個階段都具有較穩定的消費水平。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增加了人們對未來預期的樂觀性,這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個人為實現跨期消費所要進行的預防性儲蓄,如此,居民個人便會傾向于減少自己的預防性儲蓄,將被代替下來的儲蓄應用于個人消費,從而增加即期整體的消費。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情況下,人們對未來預期的樂觀度總體上來說還是增加了,從而有助于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來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和傾向,可以提高低收入者未來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從而提高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能力,有助于全社會消費總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