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2654字
- 2019-11-29 18:26:45
(三)消費增長面臨收入與供給的雙重制約
消費增長面臨收入與供給的雙重制約,這兩方面的制約都內生于我國傳統的增長模式之中。
第一,傳統增長模式決定了當前的收入分配模式。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為了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必須通過勞動市場和金融市場等要素市場的扭曲,壓低勞動價格和資金價格,降低工業部門的生產成本和資本形成成本,推動資本形成過程的加速;(2)高資本密集度的重化工業部門的迅速發展,資本替代勞動的能力顯著提高;(3)金融市場扭曲人為壓低了資金成本,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資本替代勞動的動機不斷增強;(4)工業部門特別是重化工業部門的生產特點,決定了勞動與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地位的不對等,資本處于強勢地位,勞動處于弱勢地位,這與要素市場的扭曲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制約了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占比的提高;(5)服務于資本積累的生產性財政,在二次分配方面難有作為,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勞動收入占比過低的初次分配格局。
消費不足的根源來自傳統增長模式。傳統增長模式形成了特定的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并導致居民消費增長緩慢。傳統增長模式下,一方面,由于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力成本較低以及環境成本較低,企業可以保持較高的利潤率。對于私營企業而言,由于受到金融抑制的影響,企業留存收益進行重新投資。國有企業由于得到銀行系統支持,可以獲取廉價資金。而國有企業追求規模的動機強烈,企業收益也用于進一步投資。另一方面,投資擴張過程中,政府獲得了較高的稅收收入,并且由于對部分資源的壟斷,可以通過資源釋放,例如增加土地供應來增加收入。因此投資擴張導致政府收入不斷增加。與之相對,勞動保護落后、勞動力供給充足、戶籍制度限制等因素,導致工人談判能力不足,勞動收入的產出占比不斷下降。我們發現勞動者報酬水平長期偏低,各部門工資水平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首先,以低端勞動力為主的制造業工資水平長期偏低。圖28描繪了1985年以來,制造業實際平均工資增速。2000年后,制造業實際平均工資增速在10%左右。然而制造業平均工資與全國各部門平均工資水平的差額卻在逐年拉大。我們計算了各部門平均工資水平的變異系數,見圖29。變異系數等于當年各部門平均工資水平的方差除以均值。變異系數越大,表明部門之間的工資差異越大。隨著時間推移,行業之間的工資差異越來越大,這也成為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拉大的重要原因。上述收入分配格局的出現,是導致總體消費占比逐漸走低的重要原因。

圖28 制造業平均實際工資增速及與全國平均工資的差額

圖29 不同行業工資差異的變異系數
居民可支配總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的比重長期下降趨勢是導致居民消費不足的核心原因。而導致居民可支配總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不斷下降的原因是居民在收入分配體系中處于弱勢狀態,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弱勢地位在再分配中也沒有得到糾正。如果通過企業合理地增加勞動者報酬支付、增加分紅和政府增加社會福利開支,居民部門在初次分配中和再分配中的收入比重得到合理的增加,則按照本報告以2008年GDP數字進行的估算,共可以增加2.42萬億元的居民消費需求。這個數字將大大超過僅在居民部門內部進行收入再分配而增加的居民消費。我們曾估算過僅在居民內部進行收入再分配對居民消費的擴張效應,結果發現,在一個較為極端的收入再分配假定之下(中低收入階層各收入組的收入份額均提高10%、高收入階層的收入份額下降27.5%),根據2007年的數字進行估算,只能增加約320億元的居民消費(楊天宇,2008)。可見,盡管調整居民內部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可以起到擴張居民消費的作用,但這個作用要遠遠小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對居民消費的擴張效應,因此,從長期來看,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是大力提升消費率的重要路徑,也是未來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源泉的必然選擇。
第二,在特定發展階段、資源約束和國際分工條件下,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有助于實現經濟總量的快速擴張,從而實現經濟趕超目標,但由此導致國內供給結構與家庭消費結構的錯配,并從供給層面制約家庭消費的增長。
可以簡單地將工業和第一產業歸為貿易品部門,將建筑業和第三產業歸為非貿易品部門;在居民消費結構中,將食品消費、衣著消費、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歸為貿易品消費,將醫療保健消費、交通通信消費、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居住消費以及雜項商品與服務消費歸為非貿易品消費。根據這樣的統計口徑,分別計算出我國產出結構和居民消費結構中非貿易品對貿易品的比率。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中非貿易品對貿易品的比率迅速提高,從1995年的0.51增至2008年的0.89
;產出結構中非貿易品對貿易品的比率變動較為緩慢,從1995年的0.64增至2002年的0.88,隨后逐步降至2008年的0.85,見圖30。

圖30 產出和居民消費結構中非貿易品對貿易品比率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的數據計算而來。
相對于國內總供給,我國的家庭消費需求更加偏向于非貿易品。由于非貿易品的潛在需求是無法通過進口來滿足的。所以,居民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公共管理和組織等非貿易品不斷增長的潛在需求,受制于供給的匱乏而無法轉變成現實的購買支出,由此導致居民儲蓄增加。非貿易品供給不足所導致的“強制儲蓄”,這也是制約我國家庭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給定傳統增長模式,決定了要素市場的扭曲與再分配失衡,導致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這使得政府和企業成為國內儲蓄供給的重要主體。在中國的總儲蓄中,家庭儲蓄所占比重不到50%,另外一半以上是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企業收入構成了資本積累的直接來源。在政府承擔大量經濟建設和投資職能的情況下,政府儲蓄也成為資本積累的直接來源。通過要素市場的扭曲,使得家庭收入增長速度低于經濟總量的擴張速度,這就使得總收入中越來越大的部分通過政府和企業這兩個主體直接轉變為國民儲蓄,并成為資本積累的來源,而消費占比不斷下降。
同時,家庭的消費傾向不僅受制于收入水平以及謹慎性儲蓄動機,還受到供給結構的影響。一方面,國有企業改革導致家庭在教育、醫療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成本大幅增加。城市化以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雖然帶動了農村居民收入的上升,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使得農村移民工人難以充分享受城市的醫療、教育、養老和住房等方面的福利。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家庭謹慎性或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增強。另一方面,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非貿易品供給的不足,使得家庭的潛在需求即便有收入支持,也無法轉變為實際的購買支出,由此導致“強制儲蓄”問題。這就使得家庭雖然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額較低,但是卻依然維持非常高的儲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