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威廉·馮特:道德社會學的探路人

迪爾凱姆的道德社會學研究,除了繼承了法國的實證主義的、道德統計的方法論傳統外,還直接受到德國道德哲學家、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威廉·馮特的影響,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

“近來,德國的道德理論家也創立了一個學派,致力于將倫理學發展成為一門具有自己方法和原理的專門學科。哲學的不同分支越來越傾向于彼此分離,從將它們捆縛起來的形而上學假設中抽身出來。今天,心理學既不是唯心主義的,也不是唯物主義的,然而,為什么倫理學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呢?”[法]愛彌爾·涂爾干:《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渠東等譯,23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成就,促使社會科學家用進化論解釋社會變遷,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研究人的實證主義思潮日益發展和盛行。而且,近代西方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洗禮,社會結構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社會也從前現代性走向現代性。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實驗心理學取得了獨立的合法存在”[美]E.G.波林:《實驗心理學史》,高覺敷譯,36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即心理學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束縛,成為一門以實驗為研究方法的科學。同時,馮特也在為倫理學走出形而上學、提升到科學的層面而努力著。1886年,馮特的《倫理學》一書出版了,“在1892至1912年間,他的《倫理學》有三種修訂本。”同上書,368頁。對此,迪爾凱姆指出:“去年10月,威廉·馮特發表了《倫理學》,為這些嘗試提供了一個框架,此前,所有這些嘗試本身及其所針對的目標,都模糊不清、混沌不明。”[法]愛彌爾·涂爾干:《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渠東等譯,23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在《倫理學》中,他(馮特)對我們曾經考察過的所有支離破碎的觀點和專門的研究進行了綜合。因此,我們要花一點兒時間研究他。”同上書,263頁。迪爾凱姆在《倫理學與道德社會學》“1885年,涂爾干榮升哲學教授后,得到公共教育部的資助,前往德國各大學考察德國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發展狀況,回國后提交了兩份報告:一份為‘德國大學中的哲學’,發表于《國際教育學雜志》;另一份為‘德國的道德實證科學’,發表于《哲學評論》,《倫理學與道德社會學》就是后一篇文獻。由此可以看出涂爾干的思想淵源。”引自《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的“編選說明”。詳見[法]愛彌爾·涂爾干:《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渠東等譯,263~29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一書中,詳細評述了馮特的這本著作。馮特的方法論是經驗性的,必須從觀察起步。他認為:道德的形成可以歸結為四個主要因素,即“宗教、習俗、物質環境和一般文明”,其中前兩個因素更重要;道德演化遵循“三階段法則”和“目標異質性法則”;此外,他還論述了“倫理原則”、“倫理目的”、“倫理動機”以及“倫理規范”等內容。迪爾凱姆發現,馮特的《倫理學》不同于以往的倫理學,其有兩個最明顯的特點:一是“問題不是認識邏輯上應然的事情,而是了解實際的情況。……應該是觀察,而不是推理,觀察可以教給我們社會習俗從來都不是從私人習慣中產生出來的”,即強調倫理學研究要通過科學的觀察法來進行。二是“動機總是落后于我們的行動,所以動機與其產生的結果無法取得一致,而結果是最重要的,因為結果本身就能夠為我們的行動賦予道德價值”,即強調倫理學研究要側重于人們的實際行為。正是這兩點不同,顯示出馮特在倫理學研究中導入并貫徹實證精神的努力。按照迪爾凱姆的評價,“他(馮特)的學說顯現出更為復雜的形式,甚至更折中的特征;不過,也許它的結論過多,但它依然努力成為一門經驗倫理學。”同上書,289頁。而且,迪爾凱姆還指出:“本項研究的結論是,道德科學也僅僅處于襁褓之中。我們已經舉例說明,我們的鄰居為確立道德科學做了不屈不撓的努力,我們沒有低估這些努力的重要意義。不過,我們不能否認,還有許多事情要去做,承認這一點,并不會讓我們有什么損失。”同上書,307頁。由此可見,威廉·馮特的研究,為確立道德科學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透過迪爾凱姆的評價,可以確信,正是威廉·馮特的《倫理學》首開道德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先河。至于更多的事情,迪爾凱姆已經努力去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达拉特旗| 伊川县| 定日县| 木兰县| 兰考县| 台东市| 乌兰浩特市| 三明市| 中方县| 泗洪县| 无极县| 湘潭市| 卢氏县| 巴彦县| 桑植县| 阿拉善右旗| 都江堰市| 道孚县| 江油市| 喀喇沁旗| 玛沁县| 铜山县| 鄂州市| 邻水| 房产| 五家渠市| 建水县| 汝州市| 抚州市| 邹城市| 浦东新区| 出国| 内黄县| 新绛县| 康定县| 肇州县| 柳州市| 安龙县| 东宁县|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