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社會學引論(Introduction to Morality Sociology)
- 龔長宇
- 2489字
- 2020-08-20 16:03:36
導言
道德社會學的建立若從迪爾凱姆(又譯涂爾干)算起,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當然,其起緣可以追溯到更為久遠的時代。雖然,許多社會學家在進行道德社會學方面的探索,比如斯賓塞對于道德作為超有機體的積累過程的研究、馬克斯·韋伯對新教倫理的揭示、帕森斯對道德所承載的社會功能的分析等等,但是,純粹道德社會學的理論建構卻很薄弱,即便迪爾凱姆本人,也不曾寫過一本專門的道德社會學的著作,這對于一門學科的發展來說,未免是一種缺憾。我國的道德社會學自20世紀初起步,經歷了從洋科學逐漸變成本土科學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以后取得進展,有六七本相關的著作出版,有許多相關的文章發表,但研究往往局限于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道德調查、價值觀調查等具體的操作層面。總體來看,這門學科尚缺乏系統的梳理,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尚待提高,理論建構依舊不足。筆者希望通過積極的努力,做一種基礎理論建構的嘗試,如下面的圖0-1所示,希望對這門學科的發展與完善有所助益,權且稱之為“道德社會學引論”,意在拋磚引玉。

圖0-1 道德社會學理論結構圖
由上面的圖0-1可以看出,道德社會學圍繞特定的研究對象道德事實(道德行為事實)展開,由于道德行為主體不同,主要包括個體主體和社會主體,因此道德事實具體化為兩種理論類別,一類是個體道德事實,另一類是社會道德事實。個體道德事實與社會道德事實在特定的社會場景中,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建構的關系。個體道德事實的研究具體化為個體道德社會化這一核心主題,道德社會學對道德社會化的研究偏重于對正常狀態和偏差狀態(個體道德社會化困境、道德社會化失敗、道德偏見、道德歧視等)的道德社會化認識水平、行為水平的測量指標的建構和具體測量。社會道德事實主要研究社會整體的道德狀況,根據社會關系聯結的具體方式通常區分出三種即血緣、業緣和地緣關系類型,這里筆者對地緣關系的外延進行了拓展,把社會空間意義上的公共領域納入進來,權且稱為“開放的地緣關系”。這樣,與三種社會關系類型相對應,社會道德事實具體化為婚姻家庭、職業以及社會公共領域中的道德事實。道德社會學致力于對三種道德行為事實的研究,因此必須建構一套可操作化的測量指標體系。
本項研究的結構安排分為導言、結語和正文八章,各章主要內容如下。
導言簡單介紹選題背景、寫作方法以及篇章結構安排。
第一章追溯道德社會學的緣起和發展軌跡。道德社會學的萌芽可以直接追溯到18世紀“道德科學”的建立,孔多塞是“道德科學”的代言人;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威廉·馮特是道德社會學的探路人;埃米爾·迪爾凱姆正是承繼著孔多塞經孔德和古雷利開辟的實證主義的、道德統計的方法論傳統,借鑒了威廉·馮特的研究,才使得道德社會學真正成為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迪爾凱姆也因此成為道德社會學的奠基人。早期從事道德社會學研究的還有H.斯賓塞、L.布留爾、阿爾伯特·巴耶特、威斯特馬克等人。“二戰”以后,道德社會學研究主要側重于社會生活中的某類倫理問題或某類道德現象,雖然在價值觀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但是在理論建樹方面卻幾乎沒有繼續深入。我國的道德社會學從20世紀初開始起步,百余年的發展歷盡曲折,20世紀80年代以后,取得長足進展。
第二章闡述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按照歷史的、經驗的和分析的途徑,把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道德事實,尤其強調道德行為事實,這一對象的確立,使得道德社會學區別于鄰近的其他社會科學。由于道德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必然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可以從方法論、具體方法和操作手段來分析,也可以從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來劃分。
第三章分析社會行動理論與道德行為事實。主要是圍繞道德社會學的特定研究對象“道德行為事實”,從社會學的社會行動理論尋找其豐厚的理論資源,主要包括建構主義的社會行動理論、功能主義的行動理論、批判結構主義的行動理論等等。鋪陳與分析這些理論,既可以使道德社會學關于道德行為事實的研究扎根于肥沃的理論土壤,同時,也使得道德社會學研究的旨歸和使命得以清晰和明朗。
第四章闡述道德社會化。認為道德社會化是道德社會學的重要理論領域之一,從個體的角度看,道德社會化是道德行為的發生機制。長期以來,關于道德社會化的研究,存在社會學取向、文化人類學取向和心理學取向,每種理論都把我們引向略微不同的方向。道德社會化的構成要素體現在認同道德規范、明晰道德關系和形成道德人格。道德社會化實現的途徑主要是社會的道德教育和個體的道德修養。科爾伯格創造的評價判斷道德發展狀況的“方面評價法”和“直觀性問題法”以及哈貝馬斯建構的“道德發展和自我同一性”的指標體系為道德社會化測量研究提供了借鑒。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是本項研究的主體,根據人際關系聯結的紐帶,把社會關系劃分出三種類型,即血緣關系、業緣關系和地緣關系,道德社會學分別去探究三種不同社會關系類型中的道德事實:第五章婚姻家庭道德即血緣關系中的道德事實,第六章社會公德即公共領域中的道德事實,第七章職業道德即業緣關系中的道德事實。
第八章是關于道德失范的研究。由于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道德事實,道德事實按照是否符合既定社會的道德規范和準則還可以劃分出某些方面極不相同的兩種事實:“一種是應該是什么就表現為什么的事實,另一種是應該是什么卻未表現為什么的事實。前者為正常現象,后者為病態現象。”也就是“符合道德規范”的道德事實與“不符合道德規范”的道德事實,誠如迪爾凱姆所言,道德社會學必須“同時把這兩種現象包括進去。但是,即使它們在某些方面具有同樣的性質,也還是要把它們分為兩個種類”
。這樣,道德社會學的內容結構才更豐滿。不符合道德規范的道德事實其實就是道德失范現象,在前面的內容中其實已經多次牽涉到道德失范現象,但不夠系統,本章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現實,對道德失范的類型、原因及克服道德失范的對策等方面的問題做補充論述。
結語部分,對全書內容做扼要總結,并就有關問題做進一步的討論和說明。
作為一項基礎理論研究,本書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文獻法以及邏輯分析的方法,力求做到概念清晰、文獻資料翔實、論證規范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