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社會學引論(Introduction to Morality Sociology)
- 龔長宇
- 3259字
- 2020-08-20 16:03:36
總序
現在,文庫不少,社會學文庫也有幾個。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委托,主持一套社會學文庫,就不得不追問自己:這套文庫只是單純在數量上增加一個文庫而已,還是應該在質量上力求有自己的某些特點?這就是本套文庫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定位問題。經過考慮,本套文庫的定位至少涉及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它是一套研究性的文庫。就是說進入本套文庫的著作,必須是研究性、探索性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必備要素是與某種新的東西聯系在一起的,即有某種創新性,因此,它們不同于一般資料性的、介紹性的、編譯性的作品。這并不是說后者不重要,而是說,因為類別不同,后者應該有自己的出版渠道。
社會學研究無疑涉及諸多方面,有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對現實社會現象的研究,又有對社會學本身的研究,等等。本文庫歡迎一切真正有研究的著作;同時,根據社會學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要求,根據本國的國情,把重點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的認識有所深化的研究著作。
——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有所貢獻的研究著作。
——對世界社會學的新發展和走向有所把握的研究著作。
第二,它是一套精品性的文庫。就是說,在研究性的著作中,我們更看重精品之作。所謂精品,在內容上至少要符合下述幾條中的一條或同時具有:一是能夠從社會學的視角對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分析,公認有真知灼見,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二是能夠對實現“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社會學深層理念有所貢獻。三是對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有所推動。四是對中國社會學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有所促進。而在形式上,要有與內容相匹配的敘述形式,要有較好的可讀性,力求深入淺出,盡可能雅俗共賞,為大家所喜聞樂見。
第三,它是一套使社會學界新生力量脫穎而出的文庫。就是說,通過研究性的精品之作,使那些在社會學界沒有什么知名度,或知名度不高的“無名小卒”、新生力量、后起之秀程度不同地提高知名度,把他們實實在在地介紹給學界和社會,使他們盡快成為學界名人,在這個意義上,本文庫也許能夠成為培養社會學人才的有效渠道之一。眾所周知,沒有或缺少新生力量的學科和學界,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當然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說可以忽視現在的學界名人,他們是我們最重要的依靠力量,他們負有提攜后進的重任。我們真誠希望現有的學界名人和即將脫穎而出的學界名人,共同使本文庫成為名副其實的名人文庫,在學界和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四,它是一套供不同學派觀點爭鳴的文庫。一個沒有不同學派爭鳴的學界,不能說是成熟的。我在社會學界多次強調“要多一點學派,少一點宗派”。因為學派之爭是學術問題、學術觀點的爭論,用的是學術標準,可以爭得面紅耳赤,但過后仍然是朋友;宗派之爭則用非學術標準,黨同伐異,大有“誰不和我們歌唱,誰就是我們的敵人”的“氣概”。因此,學派之爭,與人為善,相互切磋,推進學術;宗派之爭,與人為惡,相互攻擊,阻礙學術。如果本文庫在促成不同觀點的社會學學派形成方面、在促成不同學派展開富有成果的爭鳴方面,起到了應有的積極作用,我們將會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本文庫將對各種不同觀點的學派一視同仁。
總之,我們真誠希望本文庫能夠出研究成果、出精品、出名人、出學派。簡言之,我們把“四出”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會學文庫的定位。
古人曾說過這樣的意思,定位于“上”,可能得乎“中”,定位于“中”,可能得乎“下”。本文庫這種“四出”的定位,從目標上說應該屬于“上”,但結果仍有兩種可能:或“上”或“中”。我們希望能夠爭取前一種可能,避免后一種。最后究竟如何,當由讀者和時間來鑒定。
應當指出,本文庫是在一個不平常的時候出版的。
首先,無論是就政策環境和體制條件來說,還是就國內氛圍和國際環境而論,中國社會學正處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大有可為的發展時期。現在,社會學的學科地位,即作為要加強的哲學社會科學基本學科之一,得到了確認。人們越來越體會到社會因素即非經濟因素對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性,從而也認識到以非經濟因素為切入點的社會學,也和以經濟因素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一樣,是一門與每個人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是一門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科學,感受到有許多問題需要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待和解讀,并領悟到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是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社會政策的基礎環節。人們對社會學從不了解、不甚了解甚至誤解到逐步了解;一些社會學的用語(如社區、社會化、弱勢群體、社會轉型、良性運行等)日益普及化、大眾化,其中一些還被政府部門所采納和使用。這使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不僅有了自上而下的體制條件,而且有了自下而上的社會氛圍。經過激烈競爭,中國社會學界獲得了第三十六屆世界社會學大會的主辦權,該屆會議的主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變遷”,將于2004年7月在北京召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承辦。現在歐美社會學界都十分關注中國社會的變化、中國社會學的研究。無疑,在世界社會學的格局中,與歐美強勢社會學相比,無論從規模、投入,還是從成果、影響等方面說,中國社會學仍然是弱勢社會學。強勢社會學界如此關注中國社會的研究,對植根于本土社會的中國社會學界來說,既是一種沉重的壓力,同時又是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版本文庫,應當說是正當其時。我們希望不要辜負這樣好的條件。
其次,這種不平常性還表現在世界社會學正處在自我反思和重建的過程之中。這種自我反思和重建的趨勢并不是憑空而生,而是有現實根據的。這就是舊式現代性的衰落、新型現代性的興起。我認為,這種舊式現代性的衰落、新型現代性的興起,既影響著中國社會學的國際化,又影響著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關于這一點我想多說幾句。
所謂舊式現代性就是那種以征服自然、控制資源為中心,社會與自然不協調、社會與個人不和諧,社會和自然付出雙重代價的現代性。20世紀向21世紀的過渡時期,全球社會生活景觀呈現出重大轉折的種種跡象,人們看到:人類對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綠色懲罰”,導致了天人關系的緊張,甚至“人類對自然的戰爭,變成了人類自我毀滅的戰爭”;人欲的激發和資源的匱乏所引發的對資源控制權力的爭奪,又不能不導致價值尺度的扭曲、倫理準則的變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惡化。舊式現代性已經進入明顯的危機時期。這樣,在世界、在中國,探索新型現代性便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潮流和趨向。
所謂新型現代性,是指那種以人為本,人和自然雙贏、人和社會雙贏,兩者關系協調和諧,并把自然代價和社會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現代性。從中國社會轉型加速期取得的巨大社會進步和付出的種種社會代價中,我們都能從正反兩方面,親身體會到新型現代性的深刻意涵。
就兩種類型的現代性與社會學的關系而言,過往的舊式現代性鍛造了以往的社會學——它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設問和眼界,甚至它的理論抱負和期望所能達到的限度。當現代性面臨重大轉折之時,必定也是社會重構、個人重塑、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發生重建之日。社會學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經歷預設的根本變化、視野的重大調整、理論的重鑄和再生過程。
對舊式現代性作出反應的,不僅有新型現代性,而且還有后現代性。如果說,新型現代性是對舊式現代性的一種積極、正面意義的反思,那么,主張后現代性的后現代主義則一般是對舊式現代性的一種消極、否定意義的反應。后現代主義批評舊式現代性的弊病是對的,但它的解決方法不是革除弊病,而是連現代性也加以拋棄,從而走向了極端。它對社會和知識基礎的所謂“解構”,無助于增進社會的和諧。
因此,處在這樣一個舊式現代性步入沒落、新型現代性勃然興起的歷史時期,中國社會學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跟上世界社會學重建的步伐,結合中國的實際,在理論研究上開拓出新的學理空間。而經過我國快速轉型期獨特經驗的熏陶,中國社會學界的主體性、自覺性和敏銳性已經大為提高,將有助于達到這一目標。
我們也真誠希望,本套文庫能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促進作用。
以上權且作為本文庫的序言,與大家共勉。
鄭杭生
2003年8月于氣和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