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署長筆記:新聞原理的思考(新聞四部曲)
- 梁衡
- 10字
- 2019-09-20 16:36:08
第一章 傳媒的基本屬性
關于新聞的定義
關于新聞的定義歷來有多種說法,現在也還不斷有新說。據說在新聞系的課堂上教師能一口氣舉出十幾種定義。在這些說法中流傳最廣且又淺顯易懂的還是陸定一的那句話: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我覺得這到現在為止仍是到最為簡潔明了的一個定義。只是結合個人的新聞實踐和新聞管理實踐想作一點補充,可否這樣表達:新聞是廣大受眾所關心的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信息傳遞。
這里有兩點小的變動。
一是增加了受眾的態度。新聞報道是新近發生的事實,但并不是每一件新發生的事實都應該報道,都可以報道。實際情況是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新發生的事實,記者都不去管,而只選擇那些為大多數人,或者絕大多數人所關心的、愛看愛聽的事實去報道。事件的大小、性質不同,它所波及的范圍也就不同。比如一場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全世界人都關心的事;一場足球賽的勝負,可能只是與兩個隊有關的球迷們的事。新聞是通過大眾傳媒向全社會發布的信息,因此它首先要考慮有無發布的社會價值,即這條消息會有多少人看、多少人聽。有時還要估量一下這條消息的社會效果,即它的正作用或者負作用。一些記者因自身閱歷和知識所限,常誤以為自己看到、聽到后驚喜、得意的信息也是受眾所喜歡的新聞。所以記者采訪時先得有個受眾觀念,也即我們過去常說的群眾觀點。美學上講“接受美學”,美不美最終要看接受者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新聞,也要看受眾承認不承認。比如,一家報紙派記者在年三十晚上到婦產醫院去等,零點一過看誰家生下新年的第一個孩子,就拿到報上發消息,還當作好新聞。其實這不是新聞。因為除了孩子的親屬,社會上的廣大受眾并不關心這件事。如果這家人實在想將此事登報,倒是可以讓他們花錢來做一條廣告。
關于這一點我國新聞學的創始人徐寶璜先生在他的《新聞學》一書(也是我國的第一部新聞學專著)中曾有切實、生動的指評:
二是增加了信息傳遞這個概念。新聞的本質是信息。事實上記者在報道時并不可能把整個事件端到讀者面前,他的報道是通過選擇傳遞這個事件的主要信息來實現的,這樣新聞就自然引入了許多信息固有的屬性:(1)信息要真實;(2)信息要快速;(3)信息要新鮮。這些自然也就成了新聞的特點。
另外這個變動也提醒我們注意兩點。第一,我們既然是通過采集、傳播信息來再現事件,新聞信息就有別于自然信息。于是又派生出了不同記者會有不同的立場、觀點、分析能力、表達技巧等問題。也正因此就區分出了稿件的好壞、對錯、水平高低。這里有無盡的學問,常常是一個記者畢生追求都無法窮盡的。這一點也可體現出新聞的選擇性和表達的藝術性,雖然信息是一個客觀存在,但一旦變成“新聞信息”,也就暗含了記者的主觀能動性。第二,信息不完全等于事物本身,它是關于事物的“毛知識”,還不一定就達到知識層,而只是這個事物的信號、特征。
客觀事物是在逐漸釋放它的信息的,這些信息可能第一次釋放就反映了事物的本質,也可能這一次并沒有反映本質,而是要多次釋放后才能反映出來。既然信息是個過程,這又決定了新聞報道也是一個連續疊加的過程,即它的連續性。由于信息的主要特點是快、是新,我們既不能等到這件事全部結束、本質充分顯露再去報道,也不能要求在一篇稿件中把事件交代得天衣無縫。因為受到快的制約,新聞稿常常是抓住一點信息就搶發出來,緊接著再抓住一點就再搶發。比如一個突發事件,先說有多少人死亡,后又說是多少人死亡(可能比第一次報的多或者少),這都是允許的。所以從某一個角度說新聞是速記,是潦草的記錄。記者只能就當時的所知,盡量求實,有錯即糾,有新即補。
我覺得對于新聞的定義有了這兩點小小的補充,就比較全面地照顧到了受眾性、真實性、快速性、新鮮性、選擇性、表達藝術性和報道連續性。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能不承認新聞與文學、科學相比有天生的粗糙性與易碎性。它好比人物性格中的那一類急性子、粗獷型、豪爽型。這也提醒記者萬不可去追求三寸金蓮和奶油小生式的精巧,也不必刻意追求每一篇報道的永恒。而將自己的新聞作品編成一個集子欲求得如《三國演義》《紅樓夢》那樣的暢銷和傳世,那更是幾乎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