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企業家精神:創造性地破解社會難題
- 毛基業 趙萌等
- 4181字
- 2019-09-21 01:28:48
基于企業家精神視角的中國社會企業界定框架
我們研究了主要的國外社會企業認定標準,包括英國社會企業徽章(Social Enterprise Badge)、英國社會企業標志(SE Mark)和英國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對社會企業的認證標準。英國社會企業徽章的認證標準包括:社會或環境目標、機構獨立運作性質、商業性收入比例、利潤分紅比例、認證機構性質。英國社會企業標志的認證標準包括:社會或環境目標、機構獨立運作性質、商業性收入比例、利潤分紅比例、資產鎖定和認證機構性質。英國社區利益公司的認證標準包括:社會或環境目標、機構獨立運作性質、利潤分紅比例、資產鎖定、公民權治理模式和認證機構性質。我們認為,上述標準并不能恰當地對中國社會企業進行判定。在梳理現有標準的基礎上,我們依循企業家精神視角加入了與能力元素和保障元素相關的標準。
中國的社會企業界定框架包括判定性標準和區分性標準兩部分。前者回答一個組織是不是社會企業的問題,后者回答該組織是哪種類型社會企業的問題。判定性標準包括社會導向的組織使命、變革機會的識別能力、社會問題解決模式的創新性以及社會使命的穩健性。只有當一個組織同時滿足這四條標準時,它才能被判定是社會企業。區分性標準包括組織形式標準、收入模式標準和分紅政策標準,用來區分已經進入社會企業范疇的組織類型。
我們對中國的社會企業的簡短定義是:“社會企業是用符合企業家精神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同時社會使命不會輕易產生漂移的組織?!备油暾亩x是:“社會企業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組織使命,具有識別由政府和市場雙重失靈帶來的變革機會的能力,具有不同于傳統公益慈善的創新的問題解決模式,并且具備行為或機制來保障對商業目標的追求不會損害社會使命的組織?!?/p>
社會導向的組織使命這一標準是指一個組織優先用社會使命而非經濟目標來指導組織決策與活動。該標準強調一個社會企業必須具有清晰的社會使命、明確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以及明確期待產生可以測量的社會影響力。社會使命的優先性決定了一個組織的決策方式和增長路徑。當一個組織的使命是商業導向而不是社會導向,當該組織解決社會問題的成本高于收益時,該組織很可能放棄轉而投入可以產生更高收益的活動中。當一個組織的使命是社會導向的,在遇到上述情況時,該組織會努力改造和創新現有的商業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做到可持續地解決社會問題。從根本上說,一個組織是否具備社會使命優先性,只有通過追蹤觀察該組織在較長時間內的決策過程才可能比較準確地判定。在組織初創期或不具備追蹤觀察條件時,可以暫時通過組織的社會使命清晰度,該組織對所解決社會問題和所產生社會影響的測量情況,以及后面要說明的社會使命穩健性指標進行綜合的初步判斷。
變革機會識別能力強調一個社會企業是否具有識別政府和商業企業尚未有效解決的社會問題的能力。該標準防止組織所解決的社會問題同政府與商業機構已經比較有效解決的社會問題重疊。例如,一個以銷售安全食品為組織目標的有機食品商店并不能滿足機會識別標準,因為傳統商業企業已經在大量經營有機食品。一家提供傳統醫療服務的民營醫院不能滿足機會識別標準,因為這是公立醫院和營利性民營醫院正在大量提供服務的領域。社會企業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是指由于政府和商業雙重失靈而尚未被有效解決的問題。例如,在糧食種植和供應商管理環節所產生的食品安全隱患,尚未得到政府和商業企業的有效解決。如果一個組織專注于解決這些問題,就能更好地滿足機會識別標準。
社會問題解決模式的創新性標準是指一個社會企業采用不同于傳統公益慈善模式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包括財務可持續性和新穎性兩個維度。財務可持續性指一個社會企業必須或者能夠獲得穩定的外部資助;或者具備能夠產生持續市場經營收入的社會問題解決模式。例如,采用現有研究所識別的九種常見的社會問題解決模式中的一種(表3總結了這九種模式)。新穎性是指一個社會企業必須在產品/服務、過程或應用情境等方面具有明顯區別于傳統公益慈善活動的特征。需要說明的是,創新性判定標準在本質上是一種“排除標準”而非“擇優標準” 。一個組織符合創新性標準是指它具有足夠的財務可持續特征和新穎性,從而能夠排除以下兩種創造社會價值的情況:(1)依靠不穩定捐贈或一次性項目投入,從而缺乏財務可持續能力;(2)能夠獲得穩定捐贈,但在產品/服務、過程、應用情境等方面缺乏新穎性。前者的典型情況是不定期的捐贈行為、志愿者活動、修橋補路等善舉。后者的典型情況是獲得企業或政府持續資助的傳統捐資助學活動。創新性作為判定標準不是用來比較不同組織間哪個更加創新,而是用來識別組織是否符合上述最基本的財務持續性和新穎性標準。在社會企業界定框架外,我們也在開發社會企業發展水平的分級標準。創新性在區分不同發展水平的社會企業時可以起到擇優的作用,這與它在界定框架中的判定作用是不同的。
社會使命穩健性標準是指一個社會企業具有明確的行為或機制保障社會使命不會發生漂移,或者說該組織的社會使命不會因為對商業目標的追求而受到損害。它包含保障元素中的治理結構和利潤分配模式子元素。治理結構子元素要求社會企業通過公司治理結構的設計來防止社會使命產生漂移。例如,通過機制保障多元利益相關方參與決策,或對組織管理者可能損害社會使命的決策進行監督和限制。利潤分配模式子元素要求社會企業限制將利潤分配給股東的比例,并且持續地將部分或全部利潤重新投入到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們提出的社會企業界定框架中,利潤分配被作為判斷社會使命穩健性的眾多依據之一。也就是說,一個組織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分配利潤并不構成對社會企業的判定因素。最終的判定要綜合四條標準做出。這種處理利潤分配的方式不同于許多已有的認證標準。除了基于文獻分析發現的上述兩個保障性子元素外,我們還根據對中外案例的分析增加了以下指標用來判斷社會使命的穩健性:資產鎖定形式、對投資人的選擇、對目標市場/客戶的選擇、業務增長方式、產品開發方向、高管團隊對組織的認識、組織成員的身份認同以及決策者對組織愿景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認識等。這些指標的適用性根據具體組織情況產生變化。這些指標不具備“累加性” ,即不能僅僅因為一個組織在更多指標上顯示出組織發展不會偏離社會使命,就斷定該組織比另一個滿足指標較少的組織更具有社會使命穩健性。對穩健性的認定需要結合每個組織的具體情況,在調研團隊中形成共識。
區分性框架通過組織形式、收入模式和分紅政策三項標準來鑒別不同的社會企業類型。在組織形式上,中國的社會企業可以包括依法設立的社會組織和公司。在收入模式上,中國的社會企業可以通過獲取穩定的外部捐贈或資助,或通過產生經營性收入來實現財務可持續。在分紅政策上,中國的社會企業可以采取自由分紅、自愿部分分紅、自愿完全不分紅或依據法律規定不分紅的政策。
在滿足了判定性標準后,區分性標準識別出兩類核心社會企業類型:公益型社會企業(charity-based social enterprise)和市場型社會企業(market-based social enterprise)。市場型社會企業又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創收公益組織(revenue-making NPO)、社會目的公司(social purpose company)和社會事業(social business)。創收公益組織是民政注冊,同時通過在市場上銷售產品和/或服務取得收入的機構。社會目的公司是中國社會企業的最主要形式。它是工商注冊,全部或主要依靠市場經營收入的機構。需要注意的是,一個社會企業可以同時經營完全依靠外部資助的非營利組織和工商注冊的社會目的公司。這種情況下,是社會目的公司決定了這家社會企業的身份。社會目的公司還包括一部分共益企業。共益企業是滿足嚴格的社會和環境績效標準,保障廣泛利益相關方利益,不以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的商業企業。共益企業的企業家精神通常很清晰。也有一部分企業并不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優先目標,或者它們并非解決雙重失靈領域的社會問題。它們是在創造股東價值的同時保障廣泛利益相關方不會受到損害,甚至為了保障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而犧牲一部分股東利益。盡管它們是“做好事”的企業,而且比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商業企業更進一步,超越了對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不能判定它們為社會企業。同時,也存在一些共益企業以社會目標為優先組織目標,在雙重失靈領域工作,而且具有清晰的行為或機制來保障社會使命不會輕易漂移,可以判定它們為市場型社會企業,并且屬于社會目的公司。
社會事業是由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小額貸款之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提出的。社會事業指不虧損,即實現財務的持續增長;不分紅,投資者只取回本金,把全部利潤用于解決社會問題的經營性企業。在法律形式上它是公司而不是非營利組織。它的經營管理方式、商業模式和市場競爭性與一般商業企業沒有區別,但股東不從利潤中獲取收益,而是全部投入社會目標上。尤努斯教授認為,社會事業是廣義社會企業的一個分支,是一種更加純粹的社會企業。社會事業本質上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為了賺錢而存在。在我們的框架中它屬于市場型社會企業中的社會事業類。目前全球十幾個國家有至少600家社會事業,但在中國還沒有找到可以清晰確定的社會事業,因此它目前在中國主要是一個理論概念。表4總結了符合本書界定框架的社會企業類型,及其與其他產生社會價值的組織形式的關系。
本書一方面采用上述社會企業判定和分類框架分析案例企業,另一方面通過案例研究來詳細闡述理論框架如何幫助理解和分析社會企業實踐。表5總結了案例企業的社會企業類型。表6~表9梳理了案例企業在四條判定標準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