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與未來
- 海聞主編 巫和懋副主編
- 11字
- 2019-09-20 15:29:59
第二章:全面改革的邏輯
新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反思與重構
林毅夫[1]
發展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比較新的分支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后,很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開始建設自己的國家。為了適應這個需要,發展經濟學成為現代經濟學中頗具活力的一個分支領域。
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發展經濟學的第一波思潮為結構主義,主張發展中經濟體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由政府直接動員資源、配置資源來克服市場失靈,以迅速建立起現代化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然而,發展中經濟體推行結構主義的結果普遍是在一段時間的投資拉動的快速增長后,經濟發生停滯,危機不斷,雖然建立起了一些現代化的產業,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
到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經濟學的第二波思潮——新自由主義興起,主張發展中經濟體實行“休克療法”,推行包括“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華盛頓共識”,以克服政府失靈,提高經濟效益。但推行的結果是相關經濟體在20世紀80—90年代的經濟增長速度慢于推行結構主義的60年代和70年代,危機發生的頻率則更高,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繼續擴大。
二戰后僅有少數幾個經濟體,包括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實現了追趕發達國家的愿望。這幾個成功經濟體共同的特色是采取了違反結構主義的“出口導向戰略”。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越南、柬埔寨等少數幾個在轉型過程中實現了穩定和快速發展的經濟體,推行的則是違反華盛頓共識的漸進式、雙軌制改革。這些成功的經濟體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或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同時政府都發揮了積極有為的作用,而不是像結構主義那樣片面強調政府而忽視市場的作用,或是像新自由主義那樣片面強調市場而忽視政府的作用。
作為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我提出了新結構經濟學,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來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這個新的理論體系致力于回答成功的經濟體為何都實行出口導向戰略,為何都同時擁有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
新結構經濟學釋義
經濟快速發展實際上是18世紀以后才出現的現象。據經濟史學家麥迪遜的研究,西歐國家人均收入在18世紀以前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05%,需要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從18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人均收入年均增長速度是1%,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時間縮短為70年;19世紀中葉到現在,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進一步提高到2%,翻一番的時間縮短為35年。發生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原因主要是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速,勞動生產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也就是說,現代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同時,隨著生產規模、資金需求和市場范圍的擴大,電力、交通等硬的基礎設施和金融、法律、產權安排等軟的基礎設施隨之不斷完善,降低了交易費用。因此,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技術、產業以及軟、硬基礎設施等結構不斷變遷的過程。
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以每一時點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為出發點,認為一個經濟體在一個時點的經濟結構是由當時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所決定的。經濟學上的要素稟賦指的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時點所擁有的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數量。發展中經濟體通常資本比較稀缺,勞動力與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發達經濟體一般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短缺。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要素稟賦在一個時點是給定的,但它可以隨著時間推移發生變化。新結構經濟學認為,任何經濟體在一個時點的要素稟賦實際上是這個經濟體在該時點的總預算,而要素稟賦的結構決定了要素的相對價格:相對多的要素,價格就相對便宜;相對少的要素,價格就相對貴。
不同的要素稟賦結構決定了要素的相對價格,也就決定了該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在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短缺的經濟體,具有比較優勢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其產業根據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來發展,這個經濟體一定是出口導向型的,其產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能夠占領最大的市場份額,創造最多的剩余,進行最快速的資本積累,要素稟賦結構就會逐漸變得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產業也就要相應升級到資本相對密集的、新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
如何才能使企業自發地根據一個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技術和產業?其前提是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能夠充分反映其相對稀缺性,而這樣的價格信號只有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才能得到。所以,有效的市場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的制度前提。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資本積累很快,原來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就不再具有比較優勢了,需要先行企業率先升級到新的資本更為密集的產業。同時,相應的軟、硬基礎設施也要隨之完善,以降低交易費用,使產業、技術升級順利進行。先行企業比后隨企業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因此,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激勵;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也需要政府進行協調或直接提供。所以,一個按照比較優勢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必然有一個能夠因勢利導的有為政府。
結構主義之所以失敗,就在于它試圖在資本極度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建立違背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導致要優先發展的產業及其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只能靠政府通過干預和扭曲市場來保護、補貼才能生存,結果造成資源配置錯誤、尋租腐敗盛行、經濟效率低下。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之所以失敗,原因則在于忽視了原先的扭曲是為了保護缺乏自生能力的產業,“休克療法”的結果必然是大量企業倒閉,失業問題嚴重,社會、政治動蕩。雙軌制漸進式改革的成功則在于,給予原先優先發展的部門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必要的轉型期保護,維持了經濟、社會的穩定;放開原先受到抑制的符合比較優勢的部門的準入和因勢利導,使經濟實現了動態的、可持續的增長。雙軌制改革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完成則有賴于各種轉型期保護、補貼的最終消除。
新結構經濟學的應用
政府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揮積極有為的作用以促進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新結構經濟學主張,政府應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促進產業的潛在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所謂潛在比較優勢,是指這個產業的要素生產成本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優勢,這種成本優勢是由要素稟賦結構即比較優勢決定的。但是,由于軟、硬基礎設施尚未完善,這個產業的交易成本過高,在國內、國際市場尚無競爭力。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鼓勵先行企業進入潛在比較優勢產業,并幫助其降低交易費用,使潛在比較優勢變為現實競爭優勢。對此,新結構經濟學提出了一個“增長甄別和因勢利導”的六步驟框架。
第一,對過去二三十年經濟發展較快而且人均收入比自己高1~2倍的其他經濟體的各種可貿易產品和服務作出甄別。選取產品和服務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需求,而自己生產成本較低,因而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
第二,分析本地民營企業在上述產業中的哪些產業比較活躍,查找可能阻礙它們提升產品質量、降低交易費用的障礙,以及阻礙企業進入的基礎設施或制度環境障礙。政府可以采取政策措施消除這些障礙,以幫助產業做大做強。
第三,對本地企業尚未進入的新產業,政府可以到上述第一步確認的經濟體中招商引資,鼓勵外地或國外企業前來投資,并消除這些新產業發展的軟、硬障礙,培育新的增長點。
第四,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稟賦或全球范圍內的技術突破帶來的機遇,密切關注本地民營企業中展現出獲利能力的新產業,幫助這些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第五,在基礎設施落后、企業經營環境不佳的地方,政府可以設立經濟特區或產業園區,改善基礎設施和經營環境,鼓勵企業前來投資于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建立產業園區或特區還有利于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提高產業競爭力。
第六,給予目標產業的先行企業一定時限的稅收優惠或信貸擔保,以補償其風險。根據這樣的步驟甄選出來的目標產業符合當地比較優勢,企業具有自生能力,給予先行企業的激勵只需有限的財務成本和時間。
此前兩波發展經濟學思潮有一個共同的致命缺點,即都以發達經濟體為參照系。而新結構經濟學則以發展中經濟體自身為參照系,考察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政府的作用則是幫助企業把它們自己能做好的產業做大做強,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積小勝為大勝,逐步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
原載《人民日報》,2013-11-10
注釋
[1]林毅夫,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