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來
- 張雷聲 袁銀傳
- 7050字
- 2019-09-29 16:52:39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推進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主政治問題的基本理論,不斷開拓創新,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綱領、“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決策和社會主義人權觀等新理論、新觀點,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走上了一條高效、科學、良性發展之路,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與實踐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基本綱領的提出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西方敵對勢力不斷采取“和平演變”等戰略手段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襲擾,蘇聯、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塌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因國際政治形勢的風云突變而面臨嚴峻考驗。對此,江澤民指出:“西方敵對勢力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企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83頁。)他強調,在這個關鍵時期,全黨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他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政治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17頁。)這一政治綱領的提出是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對鄧小平關于我國民主政治理論的新發展。黨的十五大在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正式確認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綱領是黨的基本路線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體現和展開,是對鄧小平提出的我國現代化發展總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
黨的十五大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展開,政治建設基本綱領的內涵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1998年12月18日,江澤民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大會上,深刻總結了20年來我們黨的主要歷史經驗,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0年5月14日,江澤民在上海主持召開江蘇、浙江、上海黨建工作座談會時的講話中,提出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切實加強黨的建設。2001年4月2日,江澤民在全國社會治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講話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想。黨的十六大報告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政治建設基本綱領的新的豐富內涵。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在黨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之后,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聯系起來,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并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553頁。)。這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于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點。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定為黨的歷史使命,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二,在新世紀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總要求。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就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著,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了在新世紀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總要求和總目的,指出“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553頁。)。政治體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553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第三,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方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綱領,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要通過執政來體現。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特別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新的形勢和任務對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六大報告指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555頁。)這一論述科學地揭示了黨的領導的內涵和實施黨的領導的方式、途徑,為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指明了方向。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注:同上書,553頁。)黨的十六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即只有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使人民群眾真正享有各項民主權利,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
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在科學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而逐步提出并正式確立的。
1989年9月26日,江澤民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回答《紐約時報》記者提問時就鄭重宣布:絕不能以黨代政,也絕不能以黨代法。在這里,江澤民向世人公開表明了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實施法治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正式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法治經濟,它的合法地位的確立向社會提出了法治的要求。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指出:“高度重視法制建設。加強立法工作……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236頁。)。這表明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已不僅僅是從歷史教訓的反思中認識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而且是把加強法制建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的規律性要求來看待的。
1994年12月9日,江澤民在第一次中央領導同志法制講座開始前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以法治國”問題。他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以法治國,是為了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1996年2月8日,江澤民在第三次中央領導同志法制講座結束時的講話中,又把“以法治國”的提法改為“依法治國”,并將其確定為“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他說:“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511頁。)在這次講話中,江澤民首次闡述了依法治國的具體內容,他指出:“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就是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軌道,實現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就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511頁。)江澤民關于依法治國內涵的論述,表明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設想已漸趨成熟。1996年3月17日,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〇一〇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一項重大方針確定下來,并提出了具體任務和要求。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把“依法治國”正式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并界定了它的內涵。他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8~29頁。),并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五大報告還把依法治國的目標由“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極其鮮明地突出了法治。報告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8頁。)這樣,黨的十五大報告對依法治國做了深入、全面、精辟的論證和概括。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這是第一次把依法治國方略的戰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中。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標志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不僅成為全黨的意志、全體人民的意志,并且上升成為國家的意志,具有極大的權威性。至此,完整的“依法治國”基本治國方略得以正式確立。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確立,是法制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法制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成果。從此,我國法制建設進入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主要內容、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奮斗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顯然,黨的十五大把“法制”與“法治”區分開來了,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志著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3.尊重和保障人權,社會主義人權觀的闡述
由于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人權問題在實踐中被忽視、理論研究上成為禁區。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和人民把普遍的人權理論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人權建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之路。在國際環境發生新變化、國際政治斗爭出現新特點的歷史條件下,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尊重和保障人權,提高了對社會主義人權的認識。
第一,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納入民主政治建設基本目標。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宣告:“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注:同上書,29頁。)。這是建國后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問題,證明黨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加重視人權問題,并且把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基本目標。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再次在主題報告中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確立為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發展的目標,重申在政治體制改革中,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554頁。)。
第二,把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首要人權。人權問題之所以為世界各國矚目,是因為它與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國家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其人權的本質是有根本區別的。江澤民明確指出:“人權是歷史的產物,它的充分實現是同每個國家經濟文化水平相聯系的逐漸發展的過程;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公民、政治權利,是不可分割的。”(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52~53頁。)兩類基本人權應得到同等的重視,這同一些國家片面強調公民政治權利,忽視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做法形成鮮明對照。
人權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有很強的普遍性。但是,人權同時又有特殊性,各個國家實現人權的具體方式要考慮到本國的國情。中國有12億多人口,其中8000萬人還處于貧困狀態,保證人民的生存權,始終是最大的人權問題。根據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具體國情,江澤民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有十二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國情決定了在中國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不首先解決溫飽問題,其他一切權利都難以實現。”(注:同上書,52頁。)中國是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首先需要解決12億多人口的衣、食、住問題,也就是實現他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因此,江澤民指出:“中國確保十二億多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是對世界人權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注:同上書,56頁。)
第三,強調國家主權是保障人權的基礎和前提。冷戰結束后,西方國家以“人權樣板”、“人權衛士”自居,經常在多種場合指責中國的人權狀況。2000年9月7日,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的發言中指出,中華民族歷來尊重人的尊嚴與價值。中國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在近代歷史上長期遭受外強的入侵和欺凌,中國人民深知“一個國家不能保障自己的主權,就根本談不上人權”(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114頁。)。今天中國所煥發出的巨大活力,是中國人民擁有廣泛自由、民主的生動寫照。“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114頁。)因此,江澤民主張國際上人權領域內的對話與合作必須在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開展,這是保護和促進人權事業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只要世界上還存在國界,人們分別在各自的國家中生活,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就是每個國家政府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沒有主權,也就談不上人權。”(注:同上書,110~111頁。)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作為保障人權的基礎和前提,堅決反對利用人權問題來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強調失去了主權就談不上人權,頂住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施加的人權壓力,針鋒相對地同西方國家的制裁、孤立行為做斗爭,有效地捍衛了國家主權,從而為人權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四,認為民主與法治是人權建設的根本保障。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9頁。)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再次強調了這一點,同時指出,人權要依靠法治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平臺。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更加豐富,逐步擴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同時不斷加大人權立法的力度,為維護人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例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完善了人民代表選舉制度和罷免制度;《監獄法》、《人民警察法》、《檢察官法》、《法官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進一步加強了我國司法中的人權保障;《勞動法》和政府頒布的《企業最低工資規定》等法規,保障了公民的勞動權和勞動者的利益;《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掃除文盲工作條例》等教育法規,有效地保障了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規,有力地促進了男女平等,保護了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權利。2004年3月,我國完成了人權入憲,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確定下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憲法保障。
第五,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人權目標。江澤民指出: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還要實現更高層次和更廣泛的人權。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人權目標,但它的實現將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2002年,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我國人權建設的現階段的具體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543頁。)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人為本,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人權建設思路。此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肯定了發展先進生產力對保障人權的物質基礎作用,強調了發展先進文化對提高人的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明確了人民群眾的人權主體地位,并將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