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主政治問題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民主政治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觀點和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民主政治問題的基本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1.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民主政治問題的基本理論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反杜林論》、《資本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批判和剖析了封建專制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的弊端,吸收了以往民主政治學說的有益成果,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政治理論。

第一,民主的實質是一種人民當權的國家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思想家的人民主權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民主即是人民當權的國家制度的思想。1843年,馬克思在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明確指出,民主制是作為類概念的國家制度。并且進一步指出,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形態和基本制度,其特點在于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即“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只表現為一種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并且“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法律、國家本身,就國家是政治制度來說,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規定和人民的特定內容”(注:同上書,41頁。)。因此,國家制度是“人民自己的作品”(注:同上書,40頁。),“必須使國家制度的實際承擔者——人民成為國家制度的原則”(注:同上書,72頁。)。

馬克思認為,不同類型的國家有不同類型的國家制度。民主制也好,君主制也好,都是一種國家制度,其本質都是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國家制度就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維護和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奴隸制國家是奴隸主對奴隸的專政;封建制國家是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專政;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專政。對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也明確指出: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從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1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馬克思恩格斯從上述觀點出發,進一步得出了理想的國家只能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這一重要結論。社會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大眾推翻地主、資產階級的統治以后,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是一種對人民民主和對敵人專政的國家制度。在階級仍然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里,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維護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只是這種階級統治實現了最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統治。

第二,民主與專政是辯證統一的,民主具有階級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任何民主制度都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體。民主是對統治階級而言,專政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而言,無論哪種形態的階級社會都是如此。他們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專政,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專政,認為“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在私有制條件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沒有經濟上的平等可言,更談不上資產階級所標榜的公民政治上的平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資產階級民主由于其私有制的固有矛盾,不能根本解決金錢操縱政治的弊端,政治實際上成為勞動人民無法真正涉入的“彼岸領域”。

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地揭露資產階級民主的階級實質并號召用無產階級專政取代它的同時,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民主思想。無產階級(或社會主義)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是絕大多數人享有的民主。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157頁。)。巴黎公社革命第一次以無產階級民主取代資產階級民主,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權力又被社會收回,而成為社會的公仆,“為了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這種現象在至今所有的國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注:同上書,110頁。)。只有社會主義民主,才能使全體人民群眾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參加一切國家事務。根據巴黎公社經驗,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兩條:一是國家所有的管理職位都由普選選出的人來擔任。“普選權不是為了每三年或六年決定一次由統治階級中什么人在議會里當人民的假代表,而是為了服務于組織在公社里的人民,正如個人選擇權服務于任何一個為自己企業招雇工人和管理人員的雇主一樣。”(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156頁。)不僅如此,公社還規定,代表必須嚴格按選民的意志行事,并且可以隨時被撤換。二是廢除了國家高級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權。“所有公職人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只付給跟其他工人同樣的工資。”這樣,便“可靠地防止人們去追求升官發財了”(注:同上書,111頁。)。

第三,民主是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具有歷史性。恩格斯指出,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到那時,國家的政治權威也將消滅,“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注:同上書,566頁。)。民主作為國家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以后產生的,隨著階級和國家的消亡,民主最終也將消亡。從專制制度到資產階級民主,從資產階級民主到無產階級民主,從無產階級民主到沒有任何民主,這是民主發展的辯證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民主的發展方向是民主的最終消亡。在對巴黎公社革命經驗教訓的總結中,馬克思找到了完成這個任務的現實途徑即無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用暴力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將利用民主政權致力于消滅一切階級,從而消滅一切階級統治。國家消亡即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也隨之消亡,代替這種民主的是自由人的聯合體,這就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恩格斯于1884年10月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在深刻闡述國家的起源、本質、作用和發展趨勢的同時,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民主也不是永恒的,它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走向消亡。

因此,無產階級民主是人類歷史上最新型的民主。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以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即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來掌握、管理政權;同時,它又是歷史上最后一種類型的國家形式,也是最后一種類型的民主形式。它以消滅階級統治為最終目的,以國家的自行消亡為發展方向。

2.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的探討

列寧在領導十月革命的實踐中,在《國家與革命》、《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論面目全非的馬克思主義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論糧食稅》等著作中,對無產階級民主政治做了大量論述。在后來的蘇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列寧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成果。

第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是人民當家作主。列寧認為,蘇維埃實行的民主,其實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在1918年1月召開的全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指出,建立蘇維埃,實行人民當家作主,這是一項歷史上沒有見過、書本上也談不到的新事業,“過去,人類的全部智慧、人類的全部天才所進行的創造,只是為了讓一部分人獨享技術和文化的一切成果……然而現在一切技術奇跡、一切文化成果都將成為全民的財產”(注:《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33卷,288~2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就在這次大會召開不久,列寧在他著名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進一步闡釋了蘇維埃民主的本質特征:“蘇維埃民主制即目前具體實施的無產階級民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就在于:第一,選舉人是被剝削勞動群眾,排除了資產階級;第二,廢除了選舉上一切官僚主義的手續和限制,群眾自己決定選舉的程序和日期,并且有罷免當選人的完全自由;第三,建立了勞動者先鋒隊即大工業無產階級的最優良的群眾組織,這種組織使勞動者先鋒隊能夠領導最廣大的被剝削群眾,吸收他們參加獨立的政治生活,根據他們親身的體驗對他們進行政治教育,從而第一次著手使真正全體人民都學習管理”(注: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110~1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列寧認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確保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關鍵是保證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為此,他提出了“兩個必須”的現實條件,即“必須鞏固地建立一種有可能按照大多數的意志決定問題并保證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的國家制度、國家政權。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必須使這個大多數在階級成分上,在其內部(和外部)各階級的對比關系上,能夠協力地有效地駕馭國家這輛馬車”(注:《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32卷,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一個必須,是要求根據人民的意志建立與現實政權相輔相應的制度、體制;第二個必須,是一定要有一支能夠有效地駕馭國家政權的具有卓越領導才能的先鋒隊,即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為使工農群眾參與國家管理落到實處,列寧還提出一系列具體主張:在國家事務管理中實行公開性原則,保障廣大勞動人民的知情權;讓工農群眾公開選舉一切公職人員并擁有罷免權;吸收普通工農人民群眾與知識分子參與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的重大決策中。

第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途徑是權力制約與監督體制。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官僚主義、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以及權力不受監督的情況引起了列寧的深深憂慮和擔心。為此,列寧進行了反對官僚主義、從制度上革除國家機關和黨的機構中各種弊端的努力,開創了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先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加強黨內監督,以權力制衡權力。黨內監督對國家機關以及國家公職人員具有巨大的監督威力,是確保蘇維埃政權本質和民主政治的基本監督形式。列寧指出,黨必須對它的全體代表實行嚴格的監督,要防止因權力過分集中而造成黨內個人專斷和權力的濫用,就必須建立健全對權力執行者進行有效制約的黨內監督機制。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列寧就領導建立了黨的檢查委員會,負責檢查中央委員會的會計處和一切事務。1920年9月,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一個同中央委員會平行的監察委員會”,“必要時可以同中央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或把問題提交黨代表大會”(注: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2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過了《關于監察委員會的決議》,正式建立了黨的監察委員會;1923年,列寧又向黨的十二大建議,把工農檢察院與各級監察委員會合并起來,實現黨政統一的監督形式。

其二,加強群眾監督,以權利制約權力。人民有權通過一定的途徑對權力的運行進行適當的制約。為此,列寧創設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制約監督網絡。一是頒布了《工人監督條例》,把工會監督作為基本政策在蘇俄全面實施,使工會成為工農群眾監督國家的主要渠道;二是廣泛地吸引非黨工農群眾參與國家管理,通過非黨工農代表會議加強監督;三是搞好群眾的信訪工作和接待工作,通過信訪和輿論加強監督。與此同時,列寧還注重吸收工農中的優秀分子進入黨的領導機構,對黨的領導層進行直接監督。基于此,他甚至提議擴大中央委員會的人數,把中央委員會由革命家集團改為直接吸收工農優秀分子參加的民主領導機構。為了使群眾監督得到進一步的開展,列寧認為需要建立一個統一而獨立的監督機構,工農檢察院應運而生。

其三,建立健全法制,以法律監督權力。列寧認為,如果沒有一個能夠迫使人們遵守法權規范的機構,法權也就等于零。因此,必須建立新型的法律監督機構——檢察機關。列寧強調,法制不能有盧卡加省的法制、喀山省的法制,而應是全俄統一的法制,甚至是全蘇維埃共和國聯邦統一的法制。1922年5月22日,第九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常會最終通過了與列寧的思想主張相一致的《檢察條例》,明確了地方各級檢察機關作為法制統一維護者的身份,它只受中央機關的直接領導,獨立行使監察權,有權從是否合乎法制的角度對地方政權的決定和決議提出異議,真正確保了法制的統一和法律監督的獨立。

第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保障是黨的建設、依法治國。其內容表現在:一方面,要加強黨的建設,擴大黨內民主。一是完善了黨的代表大會制度。1905年4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列寧主持通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章》明確規定:黨的最高機關是黨代表大會。代表大會由黨中央委員會召開,每年一次。(注:參見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室編:《蘇聯共產黨章程匯編》,7頁,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1922年8月,列寧還決定每年在兩次黨的代表大會年會之間召開一次黨代表會議,實行黨代表會議年會制,以彌補兩次年會之間黨的代表大會無法發揮作用的不足。二是對黨內選舉、撤換、罷免制進行了探索。列寧指出:“在自由的政治條件下,選舉原則可能而且必須居于完全的支配地位”(注:《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10卷,1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為了真正搞好選舉制,列寧認為,首先,選舉必須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左右、改變、推翻選舉人的意志。其次,黨組織的選舉原則應該自下而上地貫徹執行;只有在無法克服的警察阻撓和極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放棄這一原則,實行二級選舉或者對選出的機構進行增補等等。再次,把選舉制與撤換制、罷免制緊密結合起來。三是提出了黨內討論自由和批評自由的原則。列寧指出:“黨組織應當是統一的,但是,在這些統一的組織里,應當對黨內的問題廣泛地展開自由的討論,對黨內生活中各種現象展開自由的、同志式的批評和評論。”(注: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345頁。)

另一方面,要倡導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十月革命勝利后,有些人以為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就無須太多的法令了。列寧尖銳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仍然需要法律,需要依法治國。“假使我們拒絕用法令指明道路,那我們就會是社會主義的叛徒”(注:《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36卷,18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他認為用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力的主要手段。無產階級革命在彼得格勒勝利的第一天,列寧就起草了《告俄國公民書》、《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以及《關于成立工農政府的決定》等重要法令。此后,無論是在國內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列寧都是親自指導立法工作,即使在晚年病重中也不忘指示司法部抓緊完成立法任務。在創建新型法律過程中,列寧強調,首先,要制定新型法制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中共產黨是立法的領導、全國統一法制、法律要真正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立法應當學習借鑒外國有益的經驗等原則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其次是人民的基本權利要納入憲法,這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實行民主政治以及實行的程度如何的主要標志。再就是在人民基本權利中,政治權利居于首位,不僅要賦予人民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選舉權,而且要賦予他們集會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權利,這是社會主義憲法的本質體現,政府要為實現人民集會、出版自由的權利提供必要的條件。最后,黨員和干部應當成為執法守法的模范,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另外,列寧提出并非常強調司法獨立的思想,他主張法院應依法獨立地對腐敗分子進行審判,黨組織不應干涉。列寧在晚年病重期間,更是諄諄告誡同志們要嚴格遵紀守法,與貪污受賄等違法行為做不懈的斗爭。

3.毛澤東鄧小平關于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的論述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對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政黨制度、國家結構和政權組織形式、民主與專政的關系、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基本政治原則和組織原則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闡述,并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中,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創立了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證。

第一,提出了一系列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思想。一是人民民主專政理論。1949年6月30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標志著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正式形成。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毛澤東論述了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指出“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475頁。)。1954年6月14日,毛澤東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一文中重申了他的觀點:“我們的民主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708~70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從而確立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性質。

二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第一次提出中國未來的政權組織形式可以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他說:“中國現在可以采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省人民代表大會、縣人民代表大會、區人民代表大會直到鄉人民代表大會的系統,并由各級代表大會選舉政府。但必須實行無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制,才能適合于各革命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適合于表現民意和指揮革命斗爭,適合于新民主主義的精神。”(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組織形式。1954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憲法明確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至此,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正式確立。

三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思想。1949年6月,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上明確指出,新政治協商會議是在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上舉行的。同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開幕,通過了《共同綱領》。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對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問題,提出應“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他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733頁。)1956年,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被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確立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第二,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如果說人民民主是毛澤東民主思想的核心,那么民主集中制就是毛澤東民主思想的方法論。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次會議上要求全體黨員和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在黨內施行有關民主生活的教育,使黨員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關系,并如何實行民主集中制”(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529頁。)。在實現民主的方式上,毛澤東較多地注重民主與集中、民主與紀律的辯證關系。為此,他在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所謂有公民權,在政治方面,就是說有自由和民主的權利。但是這個自由是有領導的自由,這個民主是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不是無政府狀態。無政府狀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注:《毛澤東文集》,第7卷,2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在這個制度下,人民享受著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用社會主義的紀律約束自己。”(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762頁。)1957年,毛澤東指出,要在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實現“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注:同上書,819頁。)。這既是對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豐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新應用。

第三,提出了對人民內部矛盾采取民主方式解決的問題。毛澤東在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這種公式“叫做‘團結——批評——團結’”,而“決不允許采取命令主義態度和強制手段”(注:同上書,762、763、765頁。)。強調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反對“強制”與“壓服”,依靠黨的強大思想工作與優良作風去團結與教育人民,去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在這點上,毛澤東民主政治觀特色表現得較突出。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從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出發,不斷總結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探索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發展規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主政治思想,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框架。在《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等講話、談話中,他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民主政治思想。

首先,把民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強調了民主的重要性。針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沉痛教訓,鄧小平于1979年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當然,民主化和現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168頁。)鄧小平還多次指出要“堅決發揚民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注:同上書,175頁。),“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注:《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42頁。)。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全體人民的事業,沒有廣大人民的支持和參與,就難以取得成功。

其次,強調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認為加強法制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障。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內容,后者是前者的體現和保障。他指出:“在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同時,還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注:同上書,210頁。)。鄧小平認為,法制不僅僅要保障經濟建設,還要首先保障民主,沒有民主固然沒有法制,但同樣,沒有法制也就沒有民主。

在如何以法制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上,鄧小平首先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篇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333頁。)沒有制度規定和法律保障的民主,是不受任何約束的民主,最終只會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注:同上書,146頁。)只有把民主的內容、形式和程序納入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民主制度才能穩定長久地發展,才能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的權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反復強調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談到肅清封建專制主義影響時,鄧小平明確指出:“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重點是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注:同上書,336頁。)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特別強調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鄧小平還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重要方針。他說:“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不管誰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任何人都不許干擾法律的實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注:同上書,332頁。)總之,把民主同法制緊密聯系起來,是鄧小平民主政治理論的一大特色,它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也為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指明了方向和具體途徑。

第三,主張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鄧小平深刻分析了我國民主政治中的弊端及其根源。他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333頁。)正因為如此,鄧小平提出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通過制度建設來革除流弊。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它的基本矛盾決定了只有通過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改革的總方向,都是為了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揚和保證人民民主”(注:同上書,372~373頁。)。

鄧小平提出了要在黨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積極穩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為了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鄧小平進一步指出:“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統一,都要靠黨的領導”(注:同上書,342頁。),“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來領導,許多事情很難辦”(注:《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42頁。),“不要黨的領導的民主,不要紀律和秩序的民主,決不是社會主義民主”(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359頁。)。“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注:《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42頁。),“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注:同上書,27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滕州市| 三江| 阿尔山市| 沈丘县| 开江县| 枞阳县| 巴彦淖尔市| 安陆市| 东港市| 抚宁县| 水城县| 宜兴市| 建湖县| 奇台县| 红桥区| 峡江县| 庆阳市| 桐柏县| 桃园县| 百色市| 垣曲县| 日喀则市| 望江县| 南丹县| 任丘市| 调兵山市| 吴旗县| 临安市| 秦皇岛市| 遂溪县| 磴口县| 仁怀市| 易门县| 金平| 长武县| 宜川县| 商南县| 芜湖市| 松原市| 伊金霍洛旗|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