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來
- 張雷聲 袁銀傳
- 5032字
- 2019-09-29 16:52:37
一、經濟改革的深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在適應“一五”時期的經濟條件和經濟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對保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協調國民經濟發展、迅速建立社會主義物質基礎等具有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成為經濟改革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
1.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原有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經濟體制。1992年6月,江澤民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過去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曾經起過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這種經濟體制存在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存在忽視甚至排斥商品經濟、忽視甚至排斥市場作用的弊端等等,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生產發展的要求,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以致往往把整個經濟搞死,使其失去生機與活力。所以,對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勢在必行,否則就不可能實現我國的現代化。”(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206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黨的十三大以后,從1988年至1991年底,國內和國外都出現了一些重大事件,不少干部、黨員、群眾對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國際關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產生困惑、疑慮。這些困惑、疑慮阻礙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前進。在經濟方面主要表現為,由于急于求成,長期盲目擴大建設規模和片面追求產值產量,1988年出現明顯的經濟過熱和嚴重通貨膨脹,經過治理整頓之后,國內經濟環境好轉了,但是中國這樣發展中的大國應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速度,人們在思想上認識不是很清楚。與此相聯系的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取向是什么,是“計劃”還是“市場”,對這個問題也存在著長時間的激烈爭論。有些人強調,社會主義只能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市場調節只是在國家計劃允許的范圍內起輔助作用。有些人則強調,必須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實際上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要不要力爭一個更快的速度、怎么看計劃與市場的性質和關系的問題、究竟怎么衡量改革的得失成敗、怎么看改革的性質等這些重大問題的認識上。這不僅關系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能否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而且關系到黨的十四大應制定什么樣的方針政策,如何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繼續前進的問題。
改革開放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市場范圍逐步擴大,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已經放開,計劃直接管理的領域顯著縮小,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大大增強。實踐證明,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也就比較好。因此,我國經濟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加快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繼續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1992年6月,江澤民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的講話中指出:“關于‘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通過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應該說我們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我們把市場機制引入經濟生活,給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對加快經濟發展起了顯著作用。過去,我們往往只看到市場的自發性方面所帶來的一些消極作用,而很少看到市場對激勵企業競爭、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特別是看不到市場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看不到它對優化資源配置所起的促進作用。這顯然是一種認識上的片面性。大量事實表明,市場是配置資源和提供激勵的有效方式,它通過競爭和價格杠桿把稀缺物資配置到能創造最好效益的環節中去,并給企業帶來壓力和動力。而且,市場對各種信號的反應也是靈敏迅速的。正因為有這些優點,所以市場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已為社會主義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過去對市場的片面認識和偏見正在被拋棄。當然,我們強調充分看到市場的優點,并不是說市場是全面的、萬能的。市場也有其自身的明顯弱點和局限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揮計劃調節的優勢,來彌補和抑制市場調節的這些不足和消極作用,把宏觀經濟的平衡搞好,以保證整個經濟全面發展。”(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200~201頁。)顯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2.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逐步擺脫了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的觀念,形成了許多新的認識,對推動改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強調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同時也允許“不作計劃”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由市場調節,即“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由國家統一計劃劃出一定的范圍,由價值規律自發地起調節作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根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進一步提出了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新概念。這一思想的提出,突破了那種把社會主義經濟看作是純粹的計劃經濟的傳統觀念的束縛,大大拓展了當時經濟理論探討和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視野,給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注入了商品經濟的活力。1987年2月,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指出:“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注:《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03頁。)鄧小平的這一重要見解,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得到了反映。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思路。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進一步提出了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1992年初春,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的重要契機,實現了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重大突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注:同上書,373頁。)這個精辟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與市場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學術界通過學習鄧小平的重要談話,在對計劃與市場和建立新經濟體制問題的認識上,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一是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二是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三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針對這幾種提法,江澤民同中央一些領導同志交換了意見,在1992年6月9日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的講話中說:“我個人的看法,比較傾向于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也就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從一開始就是有計劃的,這在人們的腦子里和認識上一直是清楚的,不會因為提法中不出現‘有計劃’三個字,就發生是不是取消了計劃性的疑問。而且,前面已講到資本主義經濟也并不是無計劃。所以,我覺得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可以為大多數干部群眾所接受的。雖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但也與中央一些同志交換過意見,大家基本上是贊成的。當然,這還不是定論。不管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最后確定哪一種提法,都需要闡明我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征。我認為,主要特征應該有這樣幾個: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三是在經濟運行機制上,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合理調節社會分配。”(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202~203頁。)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最初探索。
3.黨的十四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模式的確立
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做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并詳細論述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須要認真抓好的幾個相互聯系的重要環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模式,通過組織程序在全黨得到了正式確立。中國由此開始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事業。
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認真抓好幾個相互聯系的重要環節。一是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增強它們的活力,提高它們的素質。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關鍵所在。通過理順產權關系,實行政企分開,落實企業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并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二是加快市場體系培育。繼續大力發展商品市場特別是生產資料市場,積極培育包括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金融市場,發展技術、勞務、信息和房地產等市場,盡快形成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三是深化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理順國家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逐步實行利稅分流和分稅制。四是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這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問題。不在這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改革難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建立。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用深化改革來沖破發展中的障礙,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1992年4月,當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熱潮初起之時,江澤民警覺到有可能出現經濟過熱的危險。他寫信給中央領導同志,指出:“現在重要的問題,是要善于把干部和群眾高漲的勁頭和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我贊成人大會上一些代表所說的:必須真抓實干,不鼓虛勁,要鼓實勁,確確實實干出幾件大事來。”(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195頁。)同時也指出:“要在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避免只在擴大投資規模上做文章,以防出現新的重復建設和產品積壓。”(注:同上書,196頁。)1993年以后,面對日趨顯現的經濟過熱和某些經濟領域中的混亂現象,江澤民多次批評了那種認為搞市場經濟就可以離開國家的宏觀指導和調控,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隨心所欲的錯誤認識,強調要加快建立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以宏觀調控來克服市場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199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就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十六條措施,為克服當時的混亂局面、逐步消除經濟過熱奠定基礎。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和實施步驟做出總體規劃,把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進一步具體化。此后,國務院又先后出臺了《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關于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黨和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制定了總體規劃,提供了行動綱領。
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〇一〇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在20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和201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規劃。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突飛猛進,經濟增長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都有顯著提高。到1996年,我國經過艱苦的努力,克服了經濟過熱,控制了通貨膨脹,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實現了“軟著陸”。這表明我國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強宏觀調控,首次打破了過去那種“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死了再放”的經濟發展怪圈,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標志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起來。
黨的十五大以后,中國共產黨進一步總結經驗,在國有企業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觀點、新措施。這些新觀點、新措施,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