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領域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開展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這是因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大多接受過系統的歐美教育,建立有一套西方的價值評價系統。這與馬列主義指導思想有明顯沖突。中共要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還必須得到廣大知識分子群體的普遍認同。

1.新社會中的“舊知識分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在鞏固政權、恢復經濟之際,對知識分子問題格外重視。據統計,全國知識分子有200多萬,占全國總人口5.4億的0.37%,其中高級知識分子只有10萬人左右。如何處理與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涉及教育文化、經濟財政、意識形態以及政權穩定等諸多問題。

當時知識分子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群體:一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先后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他們人數不多,卻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知識分子隊伍的核心和骨干,并且其中大部分人從事黨、政、軍或其他事業機關工作。二是從舊社會過來的高中級知識分子,包括各類專家、學者、教授、作家、醫生、工程師、記者、教員等。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知識分子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三是舊社會培養出來的廣大青年學生。(注:參見林蘊暉等:《凱歌行進的時期》,166頁。)所謂思想改造主要是針對后兩者而言的。

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舊知識分子大都沒有直接參加革命實踐。但他們絕大多數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不同程度的革命性。新中國成立后,廣大知識分子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靠近黨組織,在政治上要求進步,了解黨的政策方針。但是,也應看到,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因為大多數出身于封建剝削家庭,長期受到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教育,長期在舊社會工作生活,他們的思想觀念不可避免地帶有舊思想的痕跡。他們對新社會的一系列新變化,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應該說是較為復雜的。總體而言,存在著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對新中國積極向往,滿懷希望。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廣大知識分子對中國共產黨由衷欽佩。正如從美國回來的老舍在給美國友人的信中說道:“北京現在很好,通貨膨脹已經過去,人人都感到歡欣鼓舞。食物也充足。人們開始愛新政府了。”“對于新中國,有許許多多的事情可以說,總的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政府好。”(注:《老舍給美國友人的信》,載《十月》,1988(4)。)

第二,有個人主義、超階級超政治的思想傾向。這一群體大多是從舊社會過來的堅持獨立治學的知識分子。他們堅持“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對政治沒有太大的熱情。“為了保持己身的干凈和心理的安寧,于是決心獻身學術,埋首陳篇,這自然會走到厭惡政治的路上,而對政治采取超然的態度。”(注:聶崇歧:《我為什么熱望參加政治學習》,載《光明日報》,1951-10-28。)金岳霖說:“我討厭法西斯主義……反對蔣介石,贊成共產主義,但這個‘反對’與‘贊成’都只是口頭上的反對與贊成。我根本不愿意有政治上的行動。”(注:金岳霖:《分析我解放以前的思想》,載《光明日報》,1951-11-10。)

第三,少數懷有“懷疑、觀望、等待”的心態。新中國成立后,初掌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并不被廣大民眾所了解。加上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歪曲、丑化宣傳,一時民眾還有懷疑甚至偏見心態。正如南開大學教授劉毅然指出:“老實說,剛解放的時候,我對共產黨確是不了解,也沒有抱多大的希望,總以為這不過又是一次的改朝換代,奪取政權,摘下青天大白日,掛上鐮刀斧頭,一個黨下去,另一個黨上臺,就像英國這次改選一樣,區別不見得有多大。所不同的不過是從前走英美路線,現在走蘇聯路線。”(注:劉毅然:《為什么我需要改造》,載《光明日報》,1951-11-24。)“共產黨怎樣呢?除了極少數的先知先覺者以外,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還是個謎。”(注:季羨林:《朗潤瑣言》,25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總之,新中國成立之初,處于新社會的舊知識分子出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情感,對新中國抱有欣喜與希望,但是由于家庭出身、教育背景、政治態度等因素,帝國主義、封建買辦主義思想對他們的影響仍然很大。因此,如何讓這些進入新社會的知識分子盡快地了解、認識黨的政策方針,認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則是中國共產黨急需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

2.從團結、教育到思想改造

中國共產黨一向十分重視知識分子工作。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應該好好地教育他們,帶領他們,在長期斗爭中逐漸克服他們的弱點,使他們革命化和群眾化”(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18、619頁。)。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黨后來執行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政策的思想基礎。

新中國成立前后,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到城市。對于長期在農村地區進行革命斗爭的中共來說,如何管理城市工作、恢復財政經濟等諸多問題都是難題。而對于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知識分子群體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其重要價值顯而易見。

這種情況必然反映到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上。當時中共對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采取“包下來”的政策就是一個例證。新華社1949年9月16日社論指出:“中共中央已命令全國各地的共產黨組織和人民解放軍,對于國民黨的舊工作人員,只要有一技之長而不是反動有據或劣跡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維持,不要裁減。十分困難時,飯勻著吃,房子擠著住。已被裁減而生活無著者,收回成命,給以飯吃。”(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115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

上述政策妥善安置了知識分子,保障了他們的生活,也為穩定社會局勢和恢復國民經濟奠定了人才基礎。為了進一步團結知識分子,1950年8月20日,中央政府出臺《政務院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明確規定:“凡受雇于國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機關、企業、學校等,為其中辦事人員,取得工資以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人,稱為職員。職員為工人階級中的一部分。”“凡有專門技能或專門知識的知識分子,受雇于國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機關、企業、學校等,從事腦力勞動,取得高額工資以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人,例如工程師、教授、專家等,稱為高級職員,其階級成分與一般職員同。”(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346頁。)這對廣大知識分子而言,特別是對于原國統區的知識分子,無疑是從政治上肯定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對于爭取廣大知識分子認同新政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中共看來,從舊中國過來的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與世界觀、價值觀畢竟都是資產階級的,其政治理想也與建設社會主義相沖突,因而必須加以改造。于是1950年6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71、74頁。);并強調“對知識分子,要辦各種訓練班,辦軍政大學、革命大學,要使用他們,同時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改造”(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71、74頁。)。由此便確立了黨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

與前面“包下來”的政策相比,這時對知識分子“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顯然偏重于“教育”和“改造”。特別是1953年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后,在全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浪潮下,知識分子作為資產階級、封建階級舊文化的代表,被“教育”與“改造”的要求也隨之升級。而自1951年到1955年,從原先批判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到批判資產階級反動學術,從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批判胡風反革命,到批判胡適資產階級唯心思想等,從一定意義上說也都是為了實現在思想戰線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對知識分子的“教育”和“改造”,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方式。第一,舉行訓練班對知識分子進行政治教育。毛澤東指出:“要讓他們學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論等幾門課程。就是那些唯心論者,我們也有辦法使他們不反對我們。”(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74頁。)黨中央要求各地軍事管理委員會和政府積極開設各種形式的訓練班,吸收知識分子進行革命政治教育。例如,華北大學在北平解放后半年內招收新學員15000余人,分批進行政治教育和改造。東北革命大學、華東革命大學等亦招收大量知識分子,分批實施教育。北平市在1949年盛夏舉辦暑期學習班組織中小學教職員5800余人參加學習。清華大學則采用上大課的形式,舉辦專題性講座,對在校學生和部分教職員進行政治教育。(注:參見《新華月報》第一卷第一期,1949年11月,223頁。)

第二,組織知識分子參與各種社會改革運動。這一時期,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數十萬知識分子分期分批參加了土改運動、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社會運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廣大知識分子增強了階級意識,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土改運動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影響最為深遠。1951年2月,毛澤東要求各地“對民主人士應采積極態度,引導他們參加土改等項工作”(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301頁。)。廣大知識分子在親身參加土改運動后,普遍確立了新的階級立場、階級情感和群眾觀點。正如艾中信指出:“在掀天動地的土改浪潮中,誰也不能視若無睹,充耳不聞,我們或者是被訴苦所感動,引起了階級仇恨;或者從清算封建剝削啟發了斗爭情緒;或者看到了農民的高度覺悟而興奮;或者從老干部的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忘我精神,加深了對共產黨的熱愛。這一切新的事物跑進我們的頭腦里,擠走了舊的觀念。”(注:艾中信:《土改與思想改造》,載《光明日報》,1950-03-21。)著名醫學家金寶善也說:“土地改革確是一場系統的激烈的階級斗爭……深刻體會到階級立場和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是改造社會的先決條件。”(注:金寶善:《從土地改革談到衛生事業》,載《光明日報》,1951-09-15。)

總之,通過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廣大知識分子轉變了階級立場,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確立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歷史地看,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作為聯結知識分子與人民群眾關系的政策紐帶,使得廣大知識分子在自我學習與社會實踐過程中認同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3.知識分子的自我否定與重塑

新中國成立后,黨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過程,也是廣大知識分子自我否定與重塑的過程。1951年9月,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根據北大職員暑期政治學習的經驗,率先向中央建議在學校全體教師中開始政治學習運動,以提高教職員的政治思想水平,推動學習的教育改革。9月29日,周恩來應邀到北京大學,向京津各高校的3000名教授作了題為《關于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的報告。在報告中,周恩來總理結合自身革命經歷,對知識分子如何取得革命立場、觀點、方法等問題,談了自己的體會,并號召大家認真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努力使自己成為文化戰線上的戰士。

周恩來的報告,使廣大知識分子備受鼓舞,極大地推動了高校的思想改造運動。馬寅初校長感慨道:“周總理以自我批評的精神坦白地說出自己的社會關系,聽者莫不感動。以這樣的辦法來領導知識分子改造思想,在我看來是最有效的。”(注:馬寅初:《北京大學教員的政治學習運動》,載《人民日報》,1951-10-23。)北師大校長陳垣聽了報告后說:“有好些話正中我的毛病,真是搔著癢處,我更覺得要徹底清理自己的思想,老老實實,從頭學起。”(注:陳垣:《祝教師學習成功》,載《人民日報》,1951-10-27。)

在這次思想改造運動中,北京、天津20所高等學校教師3000余人,開展了以改造思想、改革高校教育為目的的學習運動。方式是聽報告、讀文件,聯系本人思想和學校狀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此次學習時間為4~6個月,廣大知識分子積極參加學習運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與反響。

北京等地試點結束之后,一場大規模的思想改造隨之而來。1951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種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要條件之一。”(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184頁。)同日,《人民日報》發表《認真展開高等學校教師中的思想改造學習運動》的短評,指出這次運動“必須對各種錯誤的或不正確的思想,進行嚴肅的、大膽的批判,必須一方面著重檢討自己,反對自滿自負目無余子的態度;另一方面勇于互相批判,拋棄明哲保身的虛偽的客氣”。

與此同時,文藝界的思想改造也開展起來。1951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文學藝術界開展整風學習運動的指示》,1952年1月,全國政協常委會通過《關于開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學習運動的決定》。自此,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由教育界擴展到其他領域,成為全國范圍的一場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

這場運動到1952年秋基本結束。在這場運動中,廣大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極大震動,他們紛紛反思、批判自己的舊思想,努力認同新政權和主流意識形態,同時知識分子本身也以新的社會面貌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中去。

第一,它使知識分子轉變了政治立場,增強了階級覺悟和愛國情感。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學習和社會實踐,知識分子普遍肅清了原來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舊思想,轉變了階級立場,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提高了政治覺悟,認同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例如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戴芳瀾在檢討、清算自己原先的“超階級思想、純技術觀點、個人自由主義”之后,感覺自己“好像洗了一個澡,去掉很多障礙,精神上倒很痛快”。他說:“經過清算后我不但沒有喪失反而增強了自信心。因為我肯定我是能為人民服務的,而且有這個決心。”(注:戴芳瀾:《努力改造思想,做一個新中國的人民教師!從頭學起從新做起》,載《人民日報》,1951-11-24。)朱光潛教授也有同樣的感受。他說:“從前我未嘗不自以為這是為教育,為學術,現在細加檢討,才明白我孳孳不倦的首先是為我自己個人的利益,為名利,為地位,實際上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樣清高超脫。”(注:朱光潛:《努力改造思想,做一個新中國的人民教師!最近學習中幾點檢討》,載《人民日報》,1951-11-26。)

第二,它使知識分子較為普遍地產生了“原罪”感和自卑感。很多舊知識分子出身于舊社會,接受過舊式教育,并且有過西方留學背景,他們的知識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都與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社會存在矛盾的地方。批判知識分子在舊社會和西方社會的教育知識,使得知識分子普遍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抱有自卑心理,產生了“原罪”感。

例如季羨林回憶說:當時“運動一個接著一個,針對的全是知識分子。批完了《武訓傳》,批俞平伯,批完了俞平伯,批胡適,一路批,批,批,斗,斗,斗……對這一系列的批和斗,我是心悅誠服的,一點沒有感到其中有什么問題。我雖然沒有明確地意識到,在我靈魂深處,我真認為中國老知識分子就是‘原罪’的化身,批是天經地義的”(注:季羨林:《懷舊集》,200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但運動方式的簡單粗暴,也傷害了一些知識分子的感情。如北京大學傅鷹教授在事后回憶思想改造運動說:“前幾年,大學里的萁豆相煎的局面,今天回想起來也還是讓人難過。有些人是無中生有地罵自己,有些人是深文周納地罵別人。老教授上臺檢查思想,稍有辯說,底下拍桌辱罵之聲紛紛而來,誰受得了這樣的‘幫助’?許多人在一些運動中自尊心被糟蹋,精神上到現在還舒不過氣來。”(注:轉引自葉岡:《說實話要比歌功頌德好》,載《文匯報》,1957-05-19。)

第三,它使知識分子以新的姿態參加工作,對生活抱有新的希望。從根本上來說,思想改造是一次帶有政治運動性質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通過這次運動,知識分子懂得新中國之所以不同于舊中國、新社會之所以不同于舊社會,就在于廣大勞動人民翻身做主人,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翁。對此,周恩來在1956年1月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曾予以積極評價:“由于這一切,我國的知識界的面貌在過去六年來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們中間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注:《周恩來選集》,下卷,163、16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總之,這是一次在知識分子中學習和普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運動,是一次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引導和幫助知識分子進行自我教育的運動。它對于幫助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學習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影響,劃清敵我界限,劃清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思想界限,轉變立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的人生觀,實現向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注:參見林蘊暉等:《凱歌行進的時期》,17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马公市| 阳原县| 孝感市| 孝昌县| 微山县| 兴和县| 周至县| 河池市| 新闻| 黄石市| 科尔| 巴彦县| 张掖市| 建始县| 丰城市| 花莲市| 南丰县| 景泰县| 五台县| 汉阴县| 应用必备| 高青县| 双桥区| 玛沁县| 晋城| 监利县| 宜昌市| 汝州市| 陇川县| 邓州市| 平顶山市| 锦屏县| 绥德县| 延安市| 同心县| 全州县| 咸丰县| 登封市| 沭阳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