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是毛澤東1938年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提出的,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路卻始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外來文化要‘中國化’的思路,在五四運動之際就已經形成。那時,西方的學說傳入中國后,思想界在學習效仿過程中漸漸感悟到,任何外來文化都是異質的,要為中國人接受并為中國文化吸收,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便開始有‘中國化’的思路,并產生了‘中國化’的概念。”(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課題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38頁,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正是具有這一思路的先驅。早在1919年,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談到馬克思主義是行動指南的方法論時就指出:“我們只要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應環境的變化”;因此,“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注:《李大釗文集》,第3卷,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20年,李大釗在《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一文中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理想“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生共性與特性結合的一種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注:《李大釗文集》,第4卷,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除了李大釗,其他早期共產黨人也有類似的思想。惲代英在1920年曾提出,“我們的任務,在尋求一個適合國情,而又合于共產主義的方針來”(注:《惲代英文集》,上卷,2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蔡和森在《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報告中,也曾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實際,在斗爭實踐中形成中國共產黨自己的理論武器,并認為這種理論要經過長期奮斗才能形成。(注:參見《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2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早在五四時期,毛澤東就不僅十分強調理論的重要性,指出“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注:《毛澤東早期文稿》,554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而且他在送走一批批學友“出洋”留學時,強調自己留在國內是因為“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注:同上書,474頁。)。1920年,毛澤東第一次讀到《共產黨宣言》,就“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注:《毛澤東文集》,第2卷,3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他后來在回憶這段歷史時曾談道:“這些書上,并沒有中國的湖南、湖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注:《毛澤東文集》,第2卷,3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這說明,毛澤東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時,就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和大革命時期,就努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并取得了相當的成效。這突出表現為:制定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但由于黨還處在幼年時期,對于馬列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了解,還不善于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所以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問題的處理上很不成熟,未能鞏固革命的勝利,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僅在實踐中開辟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而且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1930年5月,毛澤東在《調查工作》(后改題為《關于調查工作》,公開發表時改題為《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思想路線”的命題,實際上從思想方法和認識路線上論證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問題。他指出,“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而“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和審察,一味盲目執行”,這種形式主義的態度是很不對的,這種想法“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完全是一種保守路線”(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11、116頁。),從而明確提出了反對和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還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注:同上書,109頁。)的著名論斷;強調“向實際情況作調查”(注:同上書,112頁。)和“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注:同上書,116頁。),以“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注:同上書,113頁。);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注:同上書,115頁。)。由此形成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思想雛形,《調查工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之作,它的發表是毛澤東思想基本形成的標志。

20世紀30年代前期和中期,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一度占據上風,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幾乎是致命性的打擊。慘痛的教訓,促使全黨逐步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的一次重大會議。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狀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影響突出地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毛澤東后來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并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旗手提供了歷史機遇;二是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后來明確提出和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三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獨立自主地解決當時最為緊要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并從軍事路線角度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經驗教訓,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四是會議所體現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堅定信念、民主團結、敢于擔當、務求必勝等革命精神,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原則遵循。

以遵義會議為轉折點,中國共產黨開始了黨的建設歷史上第一次空前持久的思想解放運動。毛澤東站在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最前沿,系統地總結了黨的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造工作。與此同時,1935年7月至8月召開的共產國際七大也提出:改變過去由共產國際集中統一領導各國共產黨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今后各國支部決定任何問題,“都要根據各個國家的工作情況和具體條件”,要“善于利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問題的武器”,學會把馬列主義的方法應用到“具體環境中去,應用到具體條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和籠統公式去代替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分析。(注:參見[蘇]萊布索恩、希里尼亞:《共產國際政策的轉變》,316~317頁,北京,求實出版社,1983;[英]珍妮·德格拉斯選編:《共產國際文件》(1929—1943),446頁,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轉引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課題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41頁。)共產國際這一精神傳達到中國共產黨,為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這一時期,中國學術界掀起了“學術中國化”思潮,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也對中國化問題作了多方面的深刻論述。如艾思奇提出,現在需要來一個哲學研究的中國化、現實化(注:參見《艾思奇文集》,第1卷,38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胡繩認為,要“用現實的中國的具體事實來闡明理論,這應該是所謂‘中國化’的意義的另一面”(注:《胡繩全書》,第4卷,16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這些為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重大命題提供了啟示。毛澤東在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所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通過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著重闡明了反對理論脫離實際、反對照搬照抄馬列書本和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為正式提出和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奠定了哲學基礎。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向全黨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的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658~659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命題的明確提出和集中表達,表明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澤東先后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完整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并趨于成熟的標志。

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實現的顯著標志,毛澤東思想作為這一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已經成為全黨的共識。之后,毛澤東思想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進一步得到發展。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6頁。)

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發展提出的問題及其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回答的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條件;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觀條件;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觀,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條件、必然要求和基本經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必然產生和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發展并不斷創新的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雅县| 比如县| 罗江县| 年辖:市辖区| 樟树市| 东辽县| 绿春县| 饶平县| 沽源县| 惠水县| 桃源县| 靖江市| 岗巴县| 南平市| 昭觉县| 江油市| 绥江县| 交口县| 九台市| 随州市| 和硕县| 沧源| 盐城市| 商水县| 宜昌市| 中江县| 大竹县| 保山市| 耿马| 油尖旺区| 侯马市| 迁西县| 南宫市| 沁阳市| 尉氏县| 霍林郭勒市| 临漳县| 色达县| 浙江省| 青铜峡市| 甘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