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卷(1919-1949)
- 丁俊萍
- 4769字
- 2019-09-29 16:43:17
一、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但是,“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4卷,742~7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是在各國具體實踐中運用和發展著的。毛澤東指出:“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的表現形式,各國應有所不同。在中國,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747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特點和歷史趨勢。在馬克思主義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多樣性和生動性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一般性同特殊性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由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時代任務和現實問題所決定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面對不同的時代任務和現實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所推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主題是不一樣的。在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主題是一致的。
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步步進逼,封建統治日益腐敗,祖國山河破碎、戰亂不已,人民饑寒交迫、備受奴役,社會制度腐敗,經濟文化落后,國弱民窮,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由于中國封建王朝對于外國侵略者的屈服,已經宣告了中國封建主義的破產,宣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不可能成為中國人民團結御侮的有效武器,所以在尋找救國救民出路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如毛澤東所指出的:“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那時的外國只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進步的,它們成功地建設了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日本人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人學。”“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470、1469頁。)
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態度積極而虔誠,學習的內容也相當全面,從生產技術到思想文化再到社會制度并逐步深入。但是,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對此,毛澤東做過這樣的描述:“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即從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了,抵不住,宣告破產了。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御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宣告破產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513~1514頁。)“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注:同上書,1470頁。)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極端形式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危機,使不少中國人產生了對西方資產階級文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懷疑。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具有劃時代意義,也必然對中國革命產生深刻影響。它在革命的方向和革命的方法上,給予正在黑暗中摸索苦斗的中國人以榜樣力量,也給予先進中國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送來了革命的精神武裝,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進而促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及其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正如毛澤東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注:同上書,1471頁。)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在紛然雜陳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中,馬克思主義以其先進性、科學性和革命性吸引著中國的先進分子。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和反復比較鑒別,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先后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并開始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和思考中國的命運,來探求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后來的實踐證明,“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注:同上書,1516頁。)。“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470頁。)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斗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發展前景”(注: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3頁。)。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確定為自己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并在實踐中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思考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因而在實際上也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對此,毛澤東在1941年延安干部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秀人物奮斗犧牲,前仆后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795~796頁。)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其中,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是歷史文化傳統、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際關系等各個方面的總和。基本國情則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程度,以及由此決定的社會各階級經濟地位、政治態度及其相互關系,當前運動的特點及其規律性。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實際和特殊國情。認清這一基本國情,是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依據。
面對中國基本國情和中國革命的基本特點,中國共產黨人不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解決中國革命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現成答案,也不能簡單地套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來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一度簡單套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使中國革命遭受到嚴重挫折。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要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中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顯然,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時,就在客觀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是為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并在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對中國社會基本國情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逐步認識到: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演變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是造成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禍害的總根源;封建主義是中國最落后最腐朽的生產關系,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封閉和落后;封建勢力以帝國主義為靠山,帝國主義以封建勢力為其在中國統治的基礎,二者相互勾結并催生了官僚買辦資產主義,由此構成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族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新中國,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第一步,只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如毛澤東指出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任務,除了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以外,在國內,就是要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4卷,1254頁。)
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和各種脫離實際的“左”、右傾機會主義,特別是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圣化,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對城市形成包圍之勢,最終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新道路。黨還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制定了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形成和系統闡述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這三個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即三大法寶,還對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歷史特點、中國革命的前途等基本問題做了系統闡述。
總之,“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后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而前一個任務的完成,只能進行人民革命,建立一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第一個實踐主題就是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為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歷史任務和人民革命建國的實踐主題相聯系,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中國社會,回答和解決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找到一條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圍繞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對中國革命的根源、任務、性質、特點、對象、動力、領導權、前途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了長期探索,創造性地回答了近代中國為什么會發生社會革命,進行什么樣的社會革命,以及如何奪取中國革命勝利這些根本問題,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圍繞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所進行的理論創造,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