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卷(1919-1949)
- 丁俊萍
- 7903字
- 2019-09-29 16:43:17
三、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687頁。)
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來解決現代中國革命中的各種問題”,“出色地成功地進行了這件特殊困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注:《劉少奇選集》,上卷,335、336頁。),從而科學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正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這一思想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繼續發展,增添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系統回答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并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以創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注: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7~8頁。)
在毛澤東思想被寫入黨章的中共七大上,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毛澤東思想予以高度評價:“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從他的宇宙觀以至他的工作作風,乃是發展著與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乃是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注:《劉少奇選集》,上卷,333、335頁。)這一界定,揭示了毛澤東思想的本質特征和時代內涵。
作為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2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毛澤東思想是個體系,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注:《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43頁。)毛澤東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在許多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入研究了中國革命的特點,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和《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有兩個基本點:一是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即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在特殊條件下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在同資產階級結成統一戰線時,要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同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認為由于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農民是無產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軍。無產階級有可能和必要通過自己的先鋒隊用先進思想、組織性和紀律性來提高農民群眾的覺悟水平,建立農村根據地,長期進行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革命的“三個法寶”。以上這些,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以能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并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注: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26~827頁。)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又提出和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理論等。它們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延伸,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上述兩個基本點的基礎上,毛澤東還系統闡述了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政策和策略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論、黨的建設理論等。
在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方面,毛澤東系統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他規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規定了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原則,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強調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原則,提出和總結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方法。他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中,總結了中國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系統地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軍隊為骨干,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他把游擊戰爭提到了戰略的地位,認為中國革命戰爭在長時期內的主要作戰形式是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他論述了要隨著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和戰爭發展的進程,正確地實行軍事戰略的轉變。他為革命軍隊制定了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實行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的速決戰,把戰略上的劣勢轉變為戰役、戰斗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他在解放戰爭中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這些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的極為杰出的貢獻。在建國以后,他提出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于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注: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29~830頁。)
在政策和策略方面,毛澤東精辟地論證了革命斗爭中政策和策略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他在對敵斗爭和統一戰線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變化著的主客觀條件下能夠最終戰勝強大的反動力量;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要掌握斗爭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擊;對敵人要區別對待、分化瓦解,實行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策略;在反動統治地區,把合法斗爭和非法斗爭結合起來,在組織上采取蔭蔽精干的方針;對被打倒的反動階級成員和反動分子,只要他們不造反、不搗亂,都給以生活出路,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實現自己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率領被領導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斗爭并取得勝利,二是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給以政治教育,等等。毛澤東的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現在他的許多著作中,特別是集中表現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關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不要四面出擊》、《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等著作中。(注: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30~831頁。)
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他根據這個基本觀點,在這方面提出過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例如:關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關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關于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社會和工作實踐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等等。他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57頁。),強調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革命工作要極端負責,要艱苦奮斗和不怕犧牲。毛澤東關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許多著名的著作,例如《青年運動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義。(注: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31頁。)
在黨的建設方面,毛澤東深感在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斗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而毛澤東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反對自由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學習和時局》、《關于健全黨委制》、《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他特別著重于從思想上建設黨,提出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經常注意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他指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他針對歷史上黨內斗爭中存在過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左”傾錯誤,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強調在黨內斗爭中要達到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志的目的。他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建國前夕和建國以后,鑒于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全國政權的黨,毛澤東多次提出: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注: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31~832頁。)
總之,“毛澤東同志深刻認識到,面對中國的特殊國情,面對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中國革命將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以教條主義的觀點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經過不懈探索,弄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提出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兩步走戰略,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在中國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把黨建設成為用科學理論和革命精神武裝起來的、同人民群眾有著血肉聯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締造一個在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建成一支具有一往無前精神、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軍隊。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團結全民族最大多數人共同奮斗的革命統一戰線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黨和人民事業凝聚了一支最廣大的同盟軍。毛澤東同志帶領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策略,及時解決了中國革命進程中一道道極為復雜的難題,引導中國革命航船不斷乘風破浪前進。”(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689~690頁。)這“五個創造性地解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最新概括,是對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的有力說明。
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還表現在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工作,在中國革命的長期艱苦斗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的三個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們不僅表現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所寫的《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等重要著作中,而且表現在毛澤東的全部科學著作中,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中。(注: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832~833頁。)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進行了集中闡述。(注:參見上書,833~836頁。)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質與核心,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毛澤東在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對“實事求是”一詞作了馬克思主義的新詮釋。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01頁。)毛澤東強調說,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從來反對離開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實際去研究馬克思主義。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反對本本主義,強調調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在延安整風運動前夕指出,主觀主義是共產黨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這些精辟論斷沖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使人們的思想得到極大解放。他的哲學著作和其他許多包含著豐富哲學思想的著作,從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毛澤東著重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特別強調充分發揮根據和符合客觀實際的自覺的能動性。他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全面地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關于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過程、認識的目的、真理的標準的理論;指出正確認識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多次的反復;指出真理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真理是不可窮盡的,認識的是非即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最終只能通過社會實踐來解決。毛澤東闡述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他指出不僅要研究客觀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特殊性,對于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因此,不能把辯證法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須把它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加以靈活運用。他使哲學真正成為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特別是他論述中國革命戰爭問題的重要著作,提供了在實踐中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最光輝的范例。毛澤東提出并系統闡述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我們必須永遠堅持。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形成黨在一切工作中的群眾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時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里進行革命活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毛澤東強調:“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1096頁。)他還指出,領導群眾進行一切實際工作時,要取得正確的領導意見,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這就是說,把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化為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在群眾的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如此循環往復,使領導的認識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黨的群眾路線統一起來了。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但是黨永遠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黨要擔當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無產階級革命是國際性的事業,需要各國無產階級互相支援。但是完成這個事業,首先需要各國無產階級立足于本國,依靠本國革命力量和人民群眾的努力,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把本國的革命事業做好。毛澤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61頁。)毛澤東一貫強調,我們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自己找出適合我國情況的前進道路。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尤其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革命和建設事業。我們一定要有自己奮斗到底的決心,要信任和依靠本國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否則,無論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取得勝利,勝利了也不可能鞏固。當然,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爭取外援,特別需要學習外國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事物。閉關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國主義的思想行為都是完全錯誤的。盡管我國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我們對待世界上任何大國、強國和富國,都必須堅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決不允許有任何奴顏婢膝、卑躬屈節的表現。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們都沒有動搖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決心,沒有在任何外來的壓力面前屈服,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各族人民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我們主張各國人民和平共處,平等互助。我們堅持獨立自主,也尊重別國人民獨立自主的權利。適合本國特點的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只能由本國人民自己來尋找、創造和決定,任何人都無權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只有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國際主義,否則就只能是霸權主義。在今后的國際交往中,我們將永遠堅持這樣的原則立場。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它培養的大批骨干,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6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