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卷(1919-1949)
- 丁俊萍
- 2485字
- 2019-09-29 16:43:19
一、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1.五四運動的爆發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其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從1919年1月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和平會議”。這實際上是一次由帝國主義列強操縱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在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巡警、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界、取消中日“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等正義要求,但均遭到拒絕。在討論德屬殖民地時,中國代表又提出戰前德國在山東攫取的各項特殊權益應直接歸還中國。但日本代表卻無理提出,由日本在大戰期間強占的德國在膠州灣的租借地、膠濟鐵路及其在山東的其他特權應無條件讓與日本。4月底,英、法、美三國在議定巴黎和約中的山東問題條款時,竟然完全接受日本的提議,這就使日本奪取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殊權益的“既成事實”被明文規定下來。中國代表對此提出強烈抗議,但北京政府卻屈服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準備在這樣的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到國內,在全國人民首先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激起強烈憤慨。五四運動由此爆發。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北京十幾所大中專學校的學生3000余人在天安門前集會。他們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強烈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并懲辦三個親日派官僚即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接著,學生們前往日本駐華使館抗議,并舉行示威游行。遭到軍警阻撓后,憤怒的學生沖入趙家樓胡同的曹汝霖住宅,痛打在此的章宗祥,火燒了曹宅。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2人。
5月5日,北京各大中專學校學生宣布實行罷課,并通電各方請求支援,營救被捕學生。次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聲援和社會輿論的支持。而北洋政府雖然在兩天后釋放了學生,但對學生的政治要求置之不理,還逼走同情學生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并下令學生不得干預政治,揚言要嚴厲鎮壓學生的愛國運動。5月19日,北京學生再次宣布總罷課。他們走上街頭進行愛國宣傳,繼續堅持斗爭。
6月1日,北洋政府連下兩道命令,一是表彰被民眾斥為賣國賊的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二是取締學生的一切愛國行動。6月3日,憤怒的學生再次走上街頭演講,遭到軍警鎮壓,當日有170多名學生被捕,次日又有700多名學生被捕。
為聲援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上海工人從6月5日起自動舉行罷工,日資棉紗廠工人帶頭,各行各業的工人和店員紛紛加入罷工行列,高潮時達到10多萬人。工人罷工推動了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工人罷工浪潮擴展到全國20多個省、100多個城市,表明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并使五四運動突破學生、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發展成為有工人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在這期間,各地相繼建立群眾團體,并共同組成各界聯合會,先后成立了全國性的群眾組織——全國學生聯合會和全國各界聯合會。懾于各界群眾聯合行動的壓力,北洋政府被迫于6月7日釋放被捕學生,10日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6月28日,中國政府代表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五四運動的直接斗爭目標得到實現。
2.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
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賣國的全國規模的革命斗爭。它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但斗爭的目標是反對西方列強所強加的巴黎和約,因而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它雖然沒有提出反對封建軍閥的口號,但強烈要求并迫使北洋政府嚴懲三個賣國賊,因而是一場不妥協地反封建軍閥賣國的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由學生、知識分子為先導,到工人自發罷工并在斗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再到商人罷市、社會各界參加,斗爭浪潮席卷全國,最終迫使北洋政府罷免三個賣國賊和拒簽合約,取得了這場反帝愛國運動的勝利。它標志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對此,毛澤東后來指出:“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99頁。)
在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一批為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積極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新的先進分子。數十萬學生走在運動的前面,發揮了先鋒作用。一些在運動爆發前成立的研究新思潮、探索救國救民新出路的社團,如救國會、國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少年中國學會、新民學會等,其成員中的多數人參加了這場運動,在運動中發揮了骨干作用。“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中國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并主張學習十月革命的先驅者李大釗,同許多社團組織和進步學生密切聯系,積極指導和推動運動的發展,成為運動中的領袖人物。以他們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為“五四”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代表性人物和中國共產黨組織的發起人。
在五四運動中,雖然工人罷工是自發的,但中國工人階級以自己特有的組織性和斗爭的堅定性,在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階級優勢和強大力量。這對于推動中國先進分子認識工人階級的歷史作用和強大力量,從而接受關于工人階級解放斗爭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并在“五四”后到工人群眾中去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進而組織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在俄國十月革命開創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新時代背景下發生的,雖然本身還屬于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客觀上已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的發生及其勝利,引起列寧和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關注和重視,并直接促使共產國際派人到中國了解情況,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加速了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進程。
總之,“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一場新的偉大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開始,并由此引起一場廣泛的深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2版,第一卷,上冊,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