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卷(1919-1949)
- 丁俊萍
- 13678字
- 2019-09-29 16:43:18
五、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與辛亥革命
1.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傳播的社會歷史背景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外反動勢力的進一步結合,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采取“以華治華”策略,把清政府當作其統(tǒng)治中國的代理人,加緊對中國進行掠奪,多方擴展在華勢力。在這一時期,列強各國除了輸出商品外,還爭相在華投資設廠,奪取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此外,帝國主義各國還通過傳教,辦醫(yī)院、學校、報刊,設置慈善機構等方式,對中國進行文化思想上的滲透與控制。中華民族的危機進一步加深。
面對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為了擺脫內外交困境地,從1901年起,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具體措施包括:設立商部、學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機構;裁撤綠營,建立新軍;頒布商法商律,獎勵工商;鼓勵留學,頒布新的學制,廢除科舉考試。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近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和軍事的發(fā)展潮流,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和近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但是,“新政”并沒有給中國廣大民眾帶來所期待的新氣象和新起色。當時有報紙評論道:“新政”是“以貌不以心新,以浮不以實新,以外不以內新,以偽不以真始”,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統(tǒng)治危機。
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立憲派為獲得參與國家政權的機會,從1903年起開始公開呼吁實行君主立憲。特別是1905年日俄戰(zhàn)爭后,他們以實行君主立憲的日本戰(zhàn)勝君主專制的俄國為由,主張立憲呼聲更高。在國內革命形勢迅猛高漲的壓力下,清朝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些地方督撫等官員也相繼奏請“變更政體,實行立憲”。
1905年,清政府宣布開始推行所謂“預備立憲”,以期達到遏制蓬勃發(fā)展的革命形勢,繼續(xù)維持其統(tǒng)治地位的目的。1905年10月,清廷派王公大臣出洋,考察歐、美、日的憲政。1906年,載澤、端方等先后歸國,密陳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主張詔定國是,仿行憲政。1906年9月,清政府發(fā)出“預備仿行憲政”諭旨,著手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
清廷“預備立憲”的決定,使立憲派備受鼓舞。他們先后組建多種立憲團體。張謇、湯壽潛、鄭孝胥等聯(lián)合江蘇、浙江、福建三省商學兩界二百多人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此外,湯化龍在湖北成立憲政籌備會,譚延闿、楊度在湖南成立憲政公會,丘逢甲在廣東組成自治會,其他省也陸續(xù)成立了各種名目的憲政團體。1907年,遠在海外的康有為宣布將?;蕰慕M為中華帝國憲政會,梁啟超在日本東京組織政聞社,鼓吹立憲輿論。
迫于內外形勢和輿論壓力,清廷于1908年8月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guī)定9年后正式實行立憲,并制定學習日本實現(xiàn)君主立憲的方案。1909年至1910年,在中央設立資政院,各省設立諮議局。對此,立憲派大為興奮,他們以諮議局為基地,醞釀和組織全國規(guī)模的請愿活動,把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作為推動立憲的近期目標。但當他們準備第四次請愿時,清政府即嚴令禁止,并于1911年成立“責任內閣”,其中,13名大臣中滿族就占9人,其中皇族占7人,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了皇族手里,被時人譏為“皇族內閣”。至此,清政府預備立憲的虛偽性徹底暴露。不久,各省諮議局聯(lián)合會發(fā)表《宣告全國書》,痛哭流涕地訴說“希望絕矣”,這標志著清末立憲運動徹底破產。
清末預備立憲騙局不僅讓對清政府寄予厚望的立憲派大失所望,促使他們中的部分人開始向革命派靠攏,同時也擴大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滿漢官員之間的裂痕,促進了以漢人為主體的中國社會各階層的迅速覺醒,最終使清廷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武昌起義后,立憲派和一部分官僚轉向共和革命,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有所壯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新的發(fā)展。一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發(fā)展數(shù)量增多和投資額增加。從甲午戰(zhàn)爭后到辛亥革命前,全國新設廠礦481家,資本總額達10855.6萬元,其中民族資本企業(yè)416家,資本額為8277.7萬元,尤以1905年至1908年間發(fā)展最快,發(fā)展速度與發(fā)展規(guī)模均大大超過甲午戰(zhàn)爭前的幾十年。二是民族資本投資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江浙、兩湖和廣東三個地區(qū),三地區(qū)共設廠251家,占民族資本企業(yè)的一半以上。后來,同盟會領導的革命活動范圍主要集中于江浙、兩湖、廣東地區(qū),這與那里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水平是相關聯(lián)的。三是民族資本經(jīng)營的范圍有所擴大。除原有的繅絲、棉紡織、面粉加工、火柴業(yè)等行業(yè)外,在煙草、肥皂、電燈、玻璃等行業(yè)的投資發(fā)展較快。這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及與它相聯(lián)系的社會力量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20世紀初年,隨著科舉制的廢除,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場到民間,掀起了一個興辦新式教育的熱潮。據(jù)統(tǒng)計,1902年有新式學堂35787所,學生1006743人,1909年達到59117所和160萬人以上,1912年增至82272所和2933387人。(注:參見[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623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與此同時,赴國外留學也成為中國社會一大風尚。大批青年學生官費或自費到日本、歐美留學,在20世紀頭10年中,留學生人數(shù)已超過兩萬,其中90%是留日學生,1903年達1300余人,1905—1906年間增至8000余人(注:參見章開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上冊,3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迅速形成了一支蔚為壯觀的留學生隊伍。此外,還有部分青年留學歐美。新式學堂的畢業(yè)生和留學生構成了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的主體,數(shù)量上已經(jīng)超過傳統(tǒng)的八股士人。同科舉制度下產生的八股士人相比,這一群體已經(jīng)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思潮、新學理的洗禮,“他們有新的知識結構,新的人生理想,新的價值觀念,新的行為選擇。在救亡圖存的總目標下,他們開始了新的追求。在傳統(tǒng)經(jīng)籍之外尋求有益于社會進化的新知,尋求強國之道”(注: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260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傊?,迅速崛起的新式知識群體對世界大勢與國內民族危機有了更敏銳的認識,在資產階級革命風潮來臨之時,他們充任了各類社會思潮的傳播者,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傳播的同時,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愛國反帝運動也蓬勃發(fā)展起來。1903年的拒俄運動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先聲。這一年,盤踞東北的沙俄軍隊拒絕按期撤兵,圖謀長久霸占東北,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在上海,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在張園舉行拒俄大會,抗議沙俄的侵略行為。北京、湖北等地學生也群起響應,紛紛集會抗議。在日本東京,500多名中國留學生舉行抗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隊,派代表回國請愿,要求政府出兵抗俄,表示學生軍愿為前驅。后來清朝駐日公使蔡鈞勾結日本政府,強制解散學生軍,壓制了運動。
1905年爆發(fā)的抵制美貨運動,是以抗議美國虐待、排擠華工,迫害華僑為指向的群眾性大規(guī)模愛國運動。1904年12月,10余萬旅美華僑聯(lián)名上書清政府,要求廢除已期滿的排擠、歧視華工的“限制來美華工”的條約,而美國政府卻態(tài)度強硬,一意孤行強逼續(xù)約,激起海內外華人的公憤。1905年5月,上??偵虝匍_特別會議,倡議“以兩月為期,如美國不允將苛例刪改而強我續(xù)約,則我華人當合全國誓不運銷美貨以為抵制”,獲得全體一致通過,決定抵制美貨,并通電全國20多個城市商會一致行動,得到各地商人、社會各界及海外華人的響應。該運動持續(xù)近一年,終于迫使美國放棄續(xù)約的企圖。此后,抵制外貨成為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的一個重要形式。
從1903年起,各省人民掀起了規(guī)模日盛的反對列強控制我國鐵路、礦山的收回利權運動。1903年至1905年,湖北、湖南、廣東三省人民要求廢除清政府與美國合興公司簽訂的出賣粵漢鐵路的合同,將鐵路收歸商辦。1905年,美國迫于壓力,同清政府簽訂《收回粵漢鐵路美國合興公司售讓合同》,清政府付出675萬美元的贖款將粵漢鐵路贖回,由上述三省人民分別成立鐵路公司,籌集資金,分段修筑鐵路。以此為開端,收回路、礦權的斗爭迅速波及全國。蘆漢、津鎮(zhèn)、道清、滬杭甬、川漢等鐵路沿線各省紛紛發(fā)起收回路權運動。1907年,蘇、浙兩省拒絕滬杭甬鐵路借英款,山西收回福公司煤礦。1908年,奉天、山東分別收回錦西、嶧縣煤礦,四川、安徽、湖南也都有路礦利權收回。至1910年,收回利權運動達到高潮。
1911年5月,清廷突然宣布鐵路干線“均歸國有定為政策”,下令將各省已準商辦的鐵路收歸國有,并與四國銀行團簽訂了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借“國有”名義把原來由各省鐵路公司商辦的鐵路利權出賣給外國列強。清廷的鐵路國有政策激起了湘、鄂、川、粵等省聲勢浩大的保路風潮,進一步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把各階級、各階層人民推向它的對立面。湖南紳商紛紛發(fā)表意見抨擊清政府的賣路行徑,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湖北漢口商民罷市。革命黨人詹大悲主編的《大江報》連續(xù)發(fā)表時評,指出“中國時勢,事事皆現(xiàn)死機”,和平改革“為理所必無”,號召人們丟掉幻想,武裝反抗清政府。廣東召開了粵漢鐵路股東會議,一致要求維持原案,力爭商辦。在各省的保路運動中,以四川的反抗風潮最為激烈。1911年6月,川漢鐵路股東在成都組織了保路同志會,各府州縣紛紛響應,成立保路分會,參加人數(shù)達數(shù)十萬人。他們在革命派的推動下,組織保路同志軍,并最終演變?yōu)槲溲b起義,這就給湖北革命黨人發(fā)動武昌起義創(chuàng)造了良機。
2.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和革命綱領的制定
20世紀初,集中分布于上海、東京等地的中國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感于民族危難、國弱民窮的衰頹局勢,掀起了一場以宣傳愛國救亡為主題、以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為指向的熱潮。
在這一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一批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1903年6月,章炳麟在上?!短K報》上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針對康有為宣揚的“公理未明,舊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獨可立憲”的論調,章炳麟進行了有力批判。他指出,要立憲必須經(jīng)過革命,革命是“啟迪民智,除舊布新”的良藥?!肮碇疵?,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zhèn)渲妓幰?。”(注: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203、204頁,北京,中華書局,1977。)文章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幫助許多人拋棄改良幻想,轉向革命立場。
1903年5月,鄒容在上海發(fā)表震動一時的《革命軍》一書。該書約兩萬字,論證了中國進行革命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他在書中大聲疾呼:“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人之羈縛,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主張以革命為手段,“掃除數(shù)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建立平等、自由、博愛的“中華共和國”(注: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下冊,651、657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0。)?!陡锩姟烦霭婧罅⒓匆鹕鐣娏曳错?,很快在各地流傳,共印行20余版,總印數(shù)超過100萬冊,在清末革命書刊銷量中排名第一,對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魯迅先生后來曾評價道:“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保ㄗⅲ骸遏斞溉罚?卷,3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903年夏至1904年初,陳天華所著《警世鐘》、《猛回頭》兩本小冊子在日本東京出版。作者以通俗流暢的文字,揭露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所造成的危局,他指出:“帝國主義把我們十八省都劃在那各國的勢力圈內,絲毫也不準我們自由”;“須知這瓜分之禍,不但是亡國罷了,一定還要滅種”。他把清政府斥為外國侵略者的“守土長官”、“奴隸總管”,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號召人民奮起革命,推翻清政府這個“洋人的朝廷”,“除革去賣國之舊政府,建設救國之新政府外,其道未由”(注: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下冊,592頁。)?!毒犁姟贰ⅰ睹突仡^》兩本小冊子發(fā)行后,讀者大為歡迎,競相傳誦,擴大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影響范圍。
此外,這一時期的一些革命黨人還從民主主義立場出發(fā),對封建禮教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倡導男女平權觀念。女革命家秋瑾控訴封建禮教對廣大婦女的迫害,將封建禮教宣揚的“男尊女卑”、“夫為妻綱”、“女子無才便是德”道德倫理,一概斥之為“胡說”,認為禮教造成了婦女“沉淪在十八層地獄”、“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馬”的悲慘命運,大膽呼吁:“人權天賦原無別,男女還須一例擔”,“男和女同心協(xié)力方為美,四萬萬男女無分彼此焉”(注:《秋瑾集》,14、130~13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1907年,她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為爭取男女平權,鼓動婦女起來參加反清革命做了不少工作。
在這一時期,許多介紹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歷史、哲學譯著先后出版。如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斯賓塞的《原政》等。
在這一時期,大批宣傳革命的報刊競相問世。當時較具影響的報刊有:《國民報》、《游學譯編》、《大陸》、《開智錄》、《湖北學生界》、《浙江潮》、《江蘇》等。據(jù)統(tǒng)計,到辛亥革命前,在國內外出版的革命刊物達100多種。許多知識分子力圖用西方的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自由、平等、博愛等學說為理論武器,為資產階級革命制造輿論,開辟道路。
在傳播革命思想的同時,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在各地建立起來。1904年2月,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長沙發(fā)起成立華興會,推舉黃興為會長,提出“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的口號;同年7月,湖北革命志士呂大森、劉靜庵等在武昌成立科學補習所,以“光復漢族”、“革命排滿”為宗旨,以研究科學為掩護,在學校和新軍中暗中從事革命活動,后因華興會在長沙起義計劃泄露受牽連,被迫停止活動。1906年,劉靜庵成立日知會,一直堅持在新軍和青年學生中開展宣傳和組織活動。1904年11月,陶成章等在上海發(fā)起成立光復會,推蔡元培為會長,以“光復漢族,還我河山,建立共和國”為宗旨。此外,各地建立的較有影響的革命團體還有福建的益閩社、上海的愛國學社、安徽的岳王會、江蘇的勵志學會、江西的易知會、貴州的科學會、云南的誓死會、廣東的群智社等,幾乎遍布中國南部各省。這些革命團體的成立,為革命思想的傳播及革命運動的開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組織力量,也為全國統(tǒng)一的革命政黨的創(chuàng)建及革命高潮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各地革命團體的建立和國內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表明建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在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的積極聯(lián)絡、倡議下,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同盟會總章程》,接受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并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它采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原則設立機構,設執(zhí)行、評議、司法三部,分由黃興、汪精衛(wèi)、宋教仁主持。同盟會總部設于東京,國內在上海、重慶、香港、煙臺、漢口分別建立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支部以下按省設分會;海外設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各國設分會。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在組織上確立了革命領導權。從此,中國民主革命浪潮風起云涌。
同盟會成立后,決定將原來宋教仁所辦的《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志移交給同盟會總部,改名為《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刊物。1905年11月,孫中山在為《民報》寫的發(fā)刊詞中,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個資產階級革命綱領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或種族革命。就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恢復漢人統(tǒng)治,“光復我民族的國家”?!盾娬浴氛f:“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保ㄗⅲ骸秾O中山全集》,第1卷,29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就是說要解除國內的民族壓迫,建立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拔覈褚摑M洲政府束縛,要將滿洲政府所有壓制人民之手段,專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殘忍之刑罰,勒派加抽之苛捐及滿洲政府所縱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掃除”(注:同上書,310頁。)。這種以反滿興漢為其表現(xiàn)形式的民族主義并不是狹隘的“排滿”。孫中山指出:“民族主義,并非是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反對“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注:同上書,324、325頁。)的狹隘觀點,就連當時鼓吹“反滿”最為激烈的章炳麟也反復解釋說,“故排滿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注:《排滿評議》,載《民報》第21號。)??梢姼锩伤麄鞯摹案锩艥M”,實質上是反對清王朝反動統(tǒng)治,而不是將滿族人趕盡殺絕。但是民族主義的側重點僅僅放在解決國內滿漢之間民族矛盾上,而對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這個近代最大的民族問題則不敢觸及,這是孫中山民族主義的一大弱點。盡管如此,民族主義畢竟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特點,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統(tǒng)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chuàng)立民國”,即政治革命,就是要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軍政府宣言》說:“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注:《孫中山全集》,第1卷,297頁。)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著重說明了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的必要性,認為“中國數(shù)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他把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緊密結合起來,指出:“我們推倒?jié)M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保ㄗⅲ和蠒?25頁。)
孫中山還把建設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即“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注:同上書,297~298頁。),并在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民主政體基礎上,增加考試權和監(jiān)察權兩項內容,提出“五權分立”。
民權主義具有極大的歷史進步性。它向人們表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不會僅僅止步于推翻滿族人統(tǒng)治、恢復漢人統(tǒng)治的種族革命層面上,而是要終結封建專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國。正如列寧所說,“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問題,或者說,絲毫沒有輕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改革’、中國立憲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注:《列寧選集》,3版,第2卷,2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總之,民權主義已經(jīng)觸及了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核心問題,但它偏重于政體的設計,而忽略了國體問題,即各個階級在國家政權中所處的地位,因而為后來辛亥革命的失敗埋下隱患。
民生主義的具體內容為平均地權,即社會革命。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平均地權的目的在于“要采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注:《孫中山全集》,第1卷,273頁。)。孫中山已經(jīng)看到了西方社會由于發(fā)展資本主義而引發(fā)貧富懸殊和階級對抗等嚴重社會問題,注意到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著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現(xiàn)實,試圖探尋一種有效辦法,既能成功移植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又可以預防在中國出現(xiàn)類似西方的社會問題,“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注:《孫中山全集》,第1卷,289頁。)。因此,他主張實行以土地問題為中心的社會革命。
平均地權的方法是:“當改良社會經(jīng)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保ㄗⅲ和蠒?,297頁。)國家可按照原定地價征收地稅或贖買地主的土地。通過漲價歸公和照征稅原價收買的辦法,逐步剝奪地主對土地的所有權,實現(xiàn)土地國有化。這一方法的理論依據(jù)是美國19世紀末期的知名社會活動家和經(jīng)濟學家亨利·喬治的單一稅學說。他從土地壟斷是貧窮和不幸的根源的基本觀點出發(fā),主張通過把地主的地租作為國稅征收達到土地國有。因此孫中山認為,“此種方法最適宜于我國社會經(jīng)濟之改革”(注: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孫中山年譜》,34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平均地權的土地綱領觸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但它著眼解決的主要是城市的土地問題,而不是廣大農村的土地問題,所以“平均地權”并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封建土地制度,這也決定了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無法動員廣大農民。同時,這一土地綱領也帶有明顯的主觀社會主義色彩。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平均地權“首先是同社會主義空想、同使中國避免走資本主義道路即防止資本主義的愿望結合在一起的”(注:《列寧選集》,3版,第2卷,292頁。)。
盡管三民主義綱領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但它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jīng)濟要求,表達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迫切愿望,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奮斗旗幟和動員廣大群眾推翻清朝封建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論武器。它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戰(zhàn)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注:同上書,291頁。)。
20世紀初,民主革命思潮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改良思潮還有一定影響。1898年12月,梁啟超在橫濱創(chuàng)辦《清議報》,宗旨就是“尊皇”。1901年,他在該報發(fā)表《立憲法議》一文,繼續(xù)鼓吹君主立憲是“政體之最良者也”。這一年,《清議報》因失火終刊。1902年,梁啟超又在日本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他參與論戰(zhàn)所發(fā)表的文章認為,中國民智未開,中國進步的方法只能“以漸”,不能“為危險激烈之言”,即只能實行君主立憲、不能革命?!缎旅駞矆蟆吩诤M馊A僑和國內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群體中有很大影響,銷售量達14000多份。顯然,要宣傳革命思想,擴大陣地,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zhàn)是不可避免的。
1905年至1907年間,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zhàn)達到了高潮。這次論戰(zhàn)的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長,斗爭之激烈,影響之深遠,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僅見的。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叢報》是雙方論戰(zhàn)的主要陣地,兩派在新加坡、檀香山、舊金山、香港等地的報紙也都投入這場論戰(zhàn)。
論戰(zhàn)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民主革命的對象、任務、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但主要是圍繞著同盟會提出的三民主義綱領而展開激烈交鋒的,比如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要不要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治、要不要變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問題。革命派批判了改良派認為中國不可革命、不可實行民主共和、不可實行土地國有及平均地權的觀點,論證了進行革命、實行共和、平均地權的必要性。這場論戰(zhàn)徹底劃清了革命與改良兩條道路、兩個營壘的界限,辯明了革命道理,傳播了革命主張,為即將到來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輿論準備。
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把領導推翻清政府的武裝斗爭作為中心任務,從1906年到1911年先后在各地組織和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如:湘贛邊界萍瀏醴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云南河口起義,以及廣州黃花崗起義,等等。這些起義大多是革命黨人聯(lián)絡會黨或新軍采取的單純軍事冒險行動,往往缺乏周密計劃,倉促舉事,因而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但它們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矢志反抗封建專制的革命精神,在全國民眾中不斷擴大了革命的影響,孫中山后來總結黃花崗起義時說:“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注:《孫中山全集》,第6卷,5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
3.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重大意義
武昌起義的勝利標志著全國革命的發(fā)動。武漢地處中國腹地中心,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yè)城市,也是清王朝統(tǒng)治的一個重心。湖北革命黨人先后在這里建立過科學補習所、日知會、湖北軍隊同盟會、群治學社、振武學社等革命團體,他們主要瞄準新軍開展革命活動。由于湖北革命黨人長期扎實耐心的宣傳、組織和發(fā)動工作,到1911年7月,在總數(shù)17000人的湖北新軍中,有組織的革命黨人近2000人,經(jīng)聯(lián)系而同情革命的達4000余人,與革命為敵的不過千余人。經(jīng)過革命黨人的工作,到起義前夕,新軍士兵三分之一以上都成了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前夕,武漢主要有文學社、共進會兩大革命組織。1911年9月,文學社和共進會的負責人舉行聯(lián)席會議,擬定了起義計劃,組成以蔣翊武為革命軍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的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10月9日,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趕制炸彈,因不慎爆炸受傷。起義機關和計劃暴露,準備起義時使用的旗幟、文告、印信、名冊等被聞聲趕來的俄國巡警悉數(shù)搜走。湖廣總督瑞澂下令閉城搜捕。蔣翊武僥幸脫險,劉復基、彭楚藩、楊洪勝等被捕遇害。在整個局勢處于群龍無首的危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lián)絡,決心拼死一搏。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在革命黨人熊秉坤的帶領下,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各路革命黨人紛起響應,經(jīng)一夜血戰(zhàn),占領了武昌城。兩天后,又相繼占領了漢陽、漢口,建立革命軍政府,推舉舊軍官黎元洪為都督,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為民政長。湖北軍政府成立后,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通電各省響應,隨后頒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
武昌起義的勝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使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從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的50天內,全國24個省區(qū)中已有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福建、山東、廣東和四川等省市宣布起義或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tǒng)治,形成全國性的革命高潮,腐朽的清王朝迅速處于分崩離析之中。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國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于覆滅。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革命形勢迅猛發(fā)展,要求盡快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12月29日,蘇、浙、鄂等17省代表在南京召開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1月3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議又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tǒng),并通過了由孫中山提名的各部總長名單,組成了臨時政府。1月28日,在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議的基礎上,成立了由38名議員組成的臨時參議院作為立法機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的建立。
1912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共7章56條。它依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的學說,規(guī)定了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及人民的各項權利和義務: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權等權利,有納稅、服兵役等義務。同時規(guī)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由選舉產生,國家政體為內閣制,法院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這是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的象征之一。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它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它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大地上樹起民主共和國的旗幟,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從此,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和唾罵聲下迅速垮臺。同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把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鞏固了下來,讓人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成為人民實現(xiàn)由過去封建臣民身份向民國“新國民”身份轉換的新的歷史起點。
第二,辛亥革命掃除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制度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以振興實業(yè)為目標,設立實業(yè)部,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和措施,如保護私有財產,保護工商業(yè),鼓勵人們興辦實業(yè),提倡墾殖事業(yè),獎勵華僑在國內的投資,廢除清政府的一些苛捐雜稅等,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這些政策和措施的保護和激勵下,民國初年出現(xiàn)了創(chuàng)辦工商實業(yè)的熱潮,民族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1912年至1919年間,中國新建廠礦企業(yè)470家,投資近億元,加上原有企業(yè)的擴建,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相當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從而形成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第三,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尚等方面發(fā)生新變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頒發(fā)了一些移風易俗的法令和措施,如限期剪辮、勸禁纏足、易服飾、禁鴉片、廢跪拜、改稱謂等。這些措施革除了封建舊時代的陳規(guī)陋俗,加快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價值判斷、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變。正是在上述變化的基礎上,才有了此后發(fā)生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第四,辛亥革命為先進的中國人進一步探索國家出路拓寬了視野。辛亥革命后,各種報刊大量涌現(xiàn),西方各種思潮和學說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各種政治勢力也競相登臺亮相。過去被封建統(tǒng)治者視為洪水猛獸而遭到嚴禁的政黨組織,紛紛宣告成立。民國初年,各種名目的政黨和社會團體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綜其數(shù)目,殆達三百有余”。后經(jīng)多次分化組合,基本形成了國民黨、共和黨、統(tǒng)一黨、民主黨等眾多政黨并存競爭的局面。從此,中國開始走出家族統(tǒng)治和王朝更替的歷史循環(huán),步入政黨政治的新時代。不同的階級、階層和政治力量逐步開始學會利用政黨這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來匯聚力量,表達利益訴求,探尋救國救民之道。辛亥革命爆發(fā)10年后,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成立。
第五,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它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tǒng)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秩序,從而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接力探索和持續(xù)奮斗開辟了道路。
第六,辛亥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亞洲的覺醒,對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各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迅速擴大并趨向高漲。列寧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具有世界意義,因為它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注:《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21卷,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經(jīng)驗教訓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南方陣營普遍希望通過和談盡快結束革命。南北和議開始后,手握重兵的袁世凱不僅得到列強的支持,也得到南方陣營中立憲派、舊官僚的呼應。而內外交困的革命黨人則不得不作出重大讓步和妥協(xié),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凱贊成共和的條件下,推選他為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在得到南方革命政府的保證后,便利用革命形勢進行逼宮。1921年2月12日,清帝正式宣布退位,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滅亡。第二天,袁世凱致電臨時政府,宣布“共和為最良國體”。同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并附奠都南京、總統(tǒng)在南京就職、遵守約法三個條件,意在約束袁世凱。2月15日,臨時參議院舉行選舉會,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不愿離開北京老巢,密令屬下在北京制造所謂“兵變”,故意制造緊張局勢,迫使南京方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職離任。4月5日,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
辛亥革命的失敗,從客觀方面來看,是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聯(lián)盟勢力大大超過革命派的力量。從主觀方面來說,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主要表現(xiàn)在:
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提出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同盟會的綱領確實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它在動員和組織群眾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的革命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個不徹底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它提出民族主義,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口號,甚至還幻想通過承認不平等條約和各國在華特權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它提出民權主義,但只注重政體設計,而忽略國體設計;它提出民生主義,但不敢也沒有觸動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充分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在當時的中國,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shù)的是農民,他們有著強烈的獲得土地的愿望和革命要求,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并沒有使他們的愿望得到滿足。平均地權所要解決的主要是城市的土地問題,而不是廣大農村亟待解決的土地問題,這也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無法動員廣大的農民。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保ㄗⅲ骸睹珴蓶|選集》,2版,第1卷,16頁。)
資產階級革命派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同盟會是一個松散的政治聯(lián)盟。其成員對同盟會綱領的態(tài)度存在很大分歧,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只接受民族主義綱領,在其草創(chuàng)之時就曾有人提議冠名為“對滿同盟會”。有的不贊成或忽視土地綱領,只接受民族、民權“二民主義”。即使表示贊成三民主義綱領的,在具體解釋上也不盡相同。同盟會所設計的組織系統(tǒng),也始終沒有完備地建立起來。特別是支部一級,海外僅建立了南洋支部,國內僅建立了南方支部??偛亢透鞯胤謺g缺乏緊密聯(lián)系的橋梁,各地分會實際上往往處于分散的、各自為戰(zhàn)的狀態(tài)。武昌起義后,很快有人鼓吹“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有的“以為達到了做官的目的,革命事業(yè)便算了結”,從此熱衷于追逐高官利祿;有的“辭謝政治任務”,“專心從事開發(fā)實業(yè)”;有的還另立黨派,自立山頭。這些情況都表明,同盟會不是一個強有力的政黨。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上述嚴重弱點,集中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對此,毛澤東曾深刻指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即使在革命時,也不愿意同帝國主義完全分裂,并且他們同農村中的地租剝削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他們就不愿和不能徹底推翻帝國主義,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徹底推翻封建勢力?!保ㄗⅲ骸睹珴蓶|選集》,2版,第2卷,673頁。)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表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異常強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行不通。中國革命必須有新的領導力量,進行新的探索,走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