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卷(1919-1949)
- 丁俊萍
- 4908字
- 2019-09-29 16:43:18
三、舊有階級的應對及其失敗
所謂舊有階級,是相對于代表近代資本主義新式生產方式的階級而言的,指的是與封建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存在于封建社會內部的原有的階級和階層,其中主要包括地主、官僚、農民和手工業者等。舊有的各階級和階層,為探索國家出路作出了不同的回應和抗爭。
1.洋務運動及其失敗
19世紀五六十年代,清王朝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一方面,太平天國建立了一個與之相對峙的政權,成為清王朝的“心腹之患”。另一方面,西方列強乘機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中國簽訂近代又一批不平等條約,步步進逼,成為清王朝的“外患”。面對“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和“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四《籌應議海防折》。),清朝官僚集團內部逐漸分化出一個洋務派,他們開始尋求一種比較現實而有效的辦法,以應對清王朝面臨的內憂外患雙重危機。洋務派官僚,在中央以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等為代表;在地方督撫中,則以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左宗棠、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及后期洋務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等為代表。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承繼了林則徐、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鼓吹“采西學”、“制洋器”,掀起了一場“變事”不“變制”的洋務運動,從而邁出了近代中國現代化的艱難而凝重的一步。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中學為體”,就是維護封建專制政體和綱常倫理,這是不可撼動的根本。所謂“西學為用”,即是在堅持“中體”不變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某些近代先進器物或技術,這是手段。概言之,就是要采借西方近代科技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企圖把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之花嫁接到中國封建主義枯木之上。
洋務運動涉及的范圍廣泛,主要有:一是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洋務派遵循“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8。)的思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自強”的口號下,開始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其中以1861年曾國藩設立的安慶內軍械所為最早,以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的江南制造總局規模最大。之后,洋務派又陸續創辦了福州船政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湖北槍炮廠等近代兵工廠。從70年代開始,洋務派又標榜“求富”,通過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陸續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和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江西萍鄉煤礦等民用性近代企業。二是建立新式海軍。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清政府又劃撥專款,致力于創辦近代海軍,相繼建成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三支海軍。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強。三是創辦新式學堂。為了培養通曉西學的洋務人才,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先后設立京師同文館、上海方言館、福建船政學堂、天津電報學堂和湖北自強學堂等20多所近代學校,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四是派遣留學生。1872年至1875年間,清政府分4批選派了120名10歲至16歲的幼童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學生。1875—1894年又派出了3批學生赴英、法、德等國留學。
洋務運動歷時30余年,以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失敗而宣告破產。因此,洋務派自我標榜的“自強”、“求富”目的并未達到,其“自應建數千年未有之奇業”的宏愿也未能實現。其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主導這場運動的洋務派“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舊物”,只求變其“用”而不求變其“體”,“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這種企圖在不變革封建制度的情況下來發展近代工業的做法,沒有也不可能為國家獨立和富強找到真正的出路。
盡管如此,洋務運動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仍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先后創辦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對刺激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客觀上起了某種促進作用;它傳播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拓寬了人們的眼界,給當時封閉僵化的中國帶來了新知識和新氣象。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最初嘗試。
2.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及其意義和教訓
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同外國侵略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爭。近代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初主力是農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的最早組織者是洪秀全。他在多次科場落第后,于1843年接觸到了基督教布道的小冊子《勸世良言》,從中深受啟發,“覺已獲得上天堂之真路,與及永生快樂之希望,甚為歡喜”(注: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6冊,846頁,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并由此確立了對于“天父上帝”的信仰,開始從事傳教活動。1845—1847年間,洪秀全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等作品,創立了“拜上帝教”。他吸收西方基督教教義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觀念,與中國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農民反封建的平均主義思想結合起來,自稱受上帝天命,下凡救世,向人們描繪出一個“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平等社會愿景。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眾信徒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正式宣告武裝起義,組成太平軍。太平軍攻克永安后,封王建制。洪秀全自稱天王,封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為東、西、南、北、翼王,組成太平天國的領導集團。1853年3月,太平軍一舉攻克南京,并改名為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在進行政權建設的同時,在軍事上進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軍以奪取北京為目標,于1853年5月由天京出發,在兩年時間里,雖轉戰于皖、豫、晉、冀、魯諸省,卻以失敗告終。西征的目的是為了爭奪長江中游各省,控制武漢、九江和安慶等戰略要地,解決糧餉供應,確保天京安全。太平軍在兩年時間里重挫了曾國藩湘軍,有效地控制了安徽、江蘇、湖北等長江中下游大片地區。在天京周圍,太平軍在1856年五六月間攻破清軍的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解除了清軍對天京長達三年的圍困,在軍事上達到鼎盛時期。
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了一個以土地分配制度為核心,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綱領性文獻——《天朝田畝制度》,其主要內容有:一是關于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把全部耕地按每年畝產量的高低分為9等,好次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不論男女,凡年滿16歲以上分全份,16歲以下減半。同時,由于各地區土地人口多寡不一,年成也會有豐有荒,不盡相同,據此,又提出豐荒相通、以豐賑荒的調劑辦法。太平天國的領袖們試圖通過這一土地分配方案,最終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二是關于社會生產的規定。分得土地的農民,都要參加農業或手工業勞動,“凡二十五家中力農者有賞,惰農者有罰”。“凡天下,樹墻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長及伍卒為之,農隙治事”。三是關于社會管理和物質產品分配方面的具體規定。社會管理和分配都由農村政權的基層組織“兩”來實行管理。每二十五家為一“兩”,設立國庫。依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各家主要物質產品糧食,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及銀錢亦然”,百姓“所有婚娶彌月喜事俱用國庫”,“鰥寡孤獨廢疾免役,皆頒國庫以養”。四是文化教育方面的規定。各村設教堂,作為文化教育的場所和機關。少年兒童每天要到禮拜堂接受教育,由兩司馬教讀“天國文獻”;成年人“凡禮拜日,伍長各率男婦至禮拜堂,分別男行女行,講聽道理”(注: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1冊,321頁,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
作為近代中國農民戰爭的偉大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集中表達了千百年來廣大農民渴望獲得土地的強烈要求和愿望,是對中國古代農民起義中“均貧富”、“均田免糧”口號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但是,《天朝田畝制度》所描繪的平分土地方案和社會生活改革藍圖,與近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相背離。它試圖固化和美化停滯落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人們過著“通天下皆一式”的絕對平均主義生活方式,因此,從理論形態上講,它又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天朝田畝制度》這種集進步性與落后性于一體的矛盾,是由農民小生產者的經濟地位決定的。事實上,《天朝田畝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軍占領地區也并未真正付諸實行。《天朝田畝制度》頒布后不久,洪秀全即采納了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人切合實際的建議,實行“照舊交糧納稅”的政策。
正當太平軍在西線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了公開的分裂。定都南京之后,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為爭奪權力和地位的矛盾愈演愈烈,已經發展到相當尖銳的程度,并在1856年9月最終演變成為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后被殺,翼王石達開負氣率部出走。天京事變嚴重削弱了革命力量,使太平軍起義之初建立的領導集團解體,從而造成“朝內無將,國內無人”的嚴重局面,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為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和重用了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政治和軍事人才。
1859年洪秀全封其族弟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重整綱紀,組成了新的領導核心。同年,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個具有改革色彩的施政綱領——《資政新篇》。其主要內容是:政治方面,針對當時存在的分散、離心傾向,強調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權歸于一”,加強中央集權,反對“結黨聯盟”。經濟方面,主張效法西方,發展近代工礦、交通、郵政、金融等事業,獎勵民間制造器皿技藝,準其專利自售,特別是提出準許私人投資,“準富者請人雇工”。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設立新聞官和意見箱,“以收民心公議”,“上下情通”,主張興辦學館,建立醫院,設立社會福利機構,倡導“文以紀實”和“樸實明曉”的文風。外交方面,主張同外國通商、平等往來等。《資政新篇》作為太平天國后期的重要文獻,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方案。但是,這一方案本身并沒有反映農民的土地要求,脫離了農民的切身利益,加之處于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除刊刻頒發外,并未付諸實施。因此,它并沒有給太平天國打開新局面,從根本上扭轉太平軍走向敗亡的命運。
在軍事上,1856年后,太平天國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但1861年安慶失守,太平天國在軍事上轉入防御階段。太平軍在東西戰場接連失利,形勢日益惡化,天京處于湘軍包圍的危局之中。洪秀全拒絕采納李秀成提出的“讓城別走”的建議,依舊堅持固守天京,在城陷之前病逝。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軍攻破,標志著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失敗。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歷時14年、席卷18個省、攻克600多座城市,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其持續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大,都是以往任何一次農民起義所不能比擬的,是中國歷史上舊式農民戰爭的巔峰。這場運動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加速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衰落和崩潰的過程,同時也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失敗的原因,從客觀方面看,它發生在中國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其面臨的敵人既有國內封建勢力,又有與之相勾結的外部侵略勢力,中外反對勢力結為同盟聯合絞殺了它。從主觀方面看,農民階級不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無法克服小生產者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其落后性必然在革命進程中得到具體體現。比如提不出將革命引向勝利的完整、正確的政治綱領,也不能長期維持領導集團的內部團結等。這是由農民小生產者的經濟地位決定的。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具有強烈的反對封建壓迫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革命性。但是,單純的農民戰爭如果不與先進的社會力量相結合,得不到先進思想理論的指導,就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綜上所述,中國舊有階級,無論是農民階級,還是地主階級,都沒有能力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都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這樣,歷史的發展就勢必要求有新的階級及其政治代表來充當時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