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貨幣戰略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4814字
- 2019-09-29 16:40:00
1.3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變動的結構分析
根據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的計算方法,貿易計價、金融計價和國際外匯儲備中人民幣的使用占比變化,都會影響RII的結果。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人民幣貿易計價結算推動RII上漲。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RII的驅動模式已轉變為貿易計價結算和金融交易計價結算并行驅動。2014年,人民幣金融交易計價結算對RII增長的貢獻更加突出,同時人民幣外匯儲備全球占比指標也大幅攀升。綜合看來,貿易計價結算為RII指數的穩定上升提供了基本保障,而推動RII上漲的主要動力來自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接受度增加以及國際金融交易中人民幣的更多使用。
1.3.1 人民幣國際貿易計價結算占比沖高回落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如圖1—3所示,2014年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規模較2013年繼續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2014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6.55萬億元,同比增長41.6%。其中,貨物貿易結算金額為5.9萬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結算金額為0.65萬億元。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收2.73萬億元,實付3.82萬億元,收付比為1∶1.4。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全球占比從2012年年初的1.03%提升至2014年第四季度的2.96%,增長了187.38%。

綜合看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份額繼續走強主要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區域貿易合作進程加快?!吨袊鹗孔杂少Q易協定》及《中國—冰島自由貿易協定》于2014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外,中國實質性結束了同韓國和澳大利亞的自貿談判協定,并且陸續開啟了同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等國的自貿談判,中日韓三國的自貿區合作談判也進展順利。這些跨區域的自貿協定的陸續簽署與實施,提供了互利雙贏的機制保障,有助于中國實現全面、高質量和利益平衡的雙邊貿易目標,直接刺激了貿易規模的擴大。
第二,便利結算政策不斷落地,積極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繼2013年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簡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和完善有關政策的通知》以來,經常項目下跨境人民幣結算、融資業務的審核程序大為簡化,受到跨境人民幣結算成本下降、效率提高的激勵,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意愿上升。2014年5月22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實施細則(試行)》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風險審慎管理細則(試行)》正式公布。區內經濟主體可依托自由貿易賬戶這一載體,積極開展投融資匯兌等創新業務,進一步優化試驗區的營商環境。6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向個人開放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提高了個體工商戶從事外貿的便利程度,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迅速增長。
1.3.2 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結算功能強化
人民幣國際金融交易計價支付功能進一步強化,在國際信貸、直接投資以及國際債券和票據的交易與結算中,人民幣金融交易規模繼續擴大,保持高速上漲趨勢。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國際金融交易計價結算綜合占比達2.8%,同比增長34.0%(見圖1—4)。綜合看來,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發行規模的大幅攀升是推動金融計價結算綜合指標上升的主要原因。

1. 人民幣國際信貸
2014年,人民幣國際信貸規模平穩增長,人民幣國際信貸全球占比已經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0.25%上升至2014年第四季度的0.49%,3年增長了一倍(見圖1—5)。
人民幣國際信貸的攀升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離岸市場人民幣存量進一步擴容。截至2014年年底,香港地區人民幣存款規模達到10035.57億元,新加坡人民幣存款規模也達到了2770億元,離岸市場大量人民幣資金的沉積為人民幣國際信貸提供了資金支持。另一方面,2014年人民幣跨境貸款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繼深圳前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江蘇昆山之后,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天津生態園、廣西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和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陸續獲得跨境人民幣貸款試點資格。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海外分行幫助境內企業在離岸市場借入人民幣超過8億元。由于境外資金價格相對便宜,跨境人民幣貸款有利于企業降低財務成本,因此,跨境人民幣貸款在試點區域內發展迅速,導致人民幣國際信貸規模快速上升(見圖1—5)。

2. 人民幣直接投資
人民幣直接投資包括人民幣FDI和人民幣ODI(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以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保持快速增長。2014年銀行累計辦理人民幣跨境直接投資結算業務1.05萬億元,同比增長96.5%。2014年第四季度,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全球占比達到6.9%(見圖1—6)。

中國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幣跨境投資使用便利化政策落地是推動人民幣直接投資全球占比上升的兩大主因。
一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是決定其能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根本因素。在全球經濟復蘇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進入經濟新常態、保持7%的中高速經濟增長的中國仍然被國際社會認為是最安全且能獲得可觀回報的投資場所。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和商務部先后發布《關于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金融機構人民幣結算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有關問題的公告》,對人民幣直接投資相關政策作出了明確規范,推動中資金融機構和個人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便利化。這些便利化措施讓越來越多的FDI選擇使用人民幣進行投資,2014年人民幣FDI規模達到8620.2億元,同比增長92.3%。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加快了對外投資步伐,在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大幅升值的情況下,堅挺的人民幣使得企業增加了使用人民幣對外投資的積極性。此外,2014年7月,天津生態城和蘇州工業園區試點四項人民幣跨境創新業務,個人對外直接投資項下跨境人民幣業務取得新突破。這兩個地區內的個人可以使用人民幣進行包括新設、并購、參股等方式的對外直接投資業務。由于企業和個人能夠較少地受到資本項目管制的限制,能夠較為方便地使用人民幣進行對外投資,2014年人民幣ODI規模達到1865.6億元,同比增長117.9%。
3. 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
債券市場是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國際債券市場的幣種份額是衡量一國貨幣的國際使用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2014年,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發行規模達到475.78億美元,同比增長104.68%。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發行規模的成倍增長,推動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余額的國際占比繼續上升。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余額達到940.31億美元,全球占比達到0.45%,在國際債券市場的影響力非常微弱(見圖1—7)。

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發行規模的不斷上升,主要得益于人民幣發行主體的擴大。2014年除了境內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在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外,境外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和政府也紛紛加入了人民幣發行的行列。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進一步開放,允許更多的境外機構參與債券市場交易,增加了人民幣國際債券的流動性和吸引力。人民幣國際債券供求規模的急劇擴大,使得人民幣國際債券的市場基礎變得越來越厚實。
從人民幣國際債券的供給方面看,境內機構的發債意愿及發債規模呈現上升趨勢?;诰硟韧饫睿袊硟冉鹑跈C構與非金融機構紛紛選擇在境外發債。2014年9月,中國最大的幾家金融機構密集地發行人民幣國際債券。例如,中國農業銀行在迪拜通過全球中期票據計劃發行10億元人民幣“酋長債”,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臺灣發行20億元“寶島債”,國家開發銀行在倫敦發行20億元人民幣債券,中國銀行在巴黎發行20億元“凱旋債”,中國工商銀行在新加坡發行40億元“獅城債”。金融機構發行巨額的人民幣國際債券,不僅加強了不同離岸人民幣中心之間的合作,還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有效的資產管理工具。由于人民幣的有效匯率相對穩定,加上對人民幣的使用和投資需求上升,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也選擇發行人民幣債券,發行地點既有在岸市場,也有離岸市場。例如,2014年3月,德國戴姆勒股份公司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5億元定向債務融資工具;9月,馬來西亞國家再抵押機構CagamasBerhad發行了15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10月,英國政府發行了30億元3年期離岸人民幣債券。
從人民幣債券的需求方面看,由于2014年國際金融市場跌宕起伏,主要貨幣走勢出現了極端的分化。受美國量化寬松(QE)政策退出、美國經濟強勁復蘇的影響,美元指數不斷走強,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債券開始走俏。但是,歐元區卻仍然深陷泥淖,歐元大幅貶值。在動蕩的國際金融環境下,不僅人民幣國際債券的供給量整體偏低,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機構的信用等級很高,而且人民幣利率相對較高,加上人民幣的有效匯率始終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內,使得人民幣國際債券能夠為投資者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因此,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債券的需求旺盛。
1.3.3 人民幣外匯儲備功能繼續擴大
儲備貨幣地位是檢驗一國貨幣國際化水平的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方法。伴隨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儲備貨幣地位不斷上升,越來越多國家的政府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在非洲地區這一趨勢十分明顯。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安哥拉、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加納、肯尼亞和南非等國央行外匯儲備的組成部分。為了科學配置其儲備資產,一些發達國家也在其外匯儲備中持有人民幣資產。例如,2014年10月14日,英國政府通過其財政部,由英格蘭銀行代理,由中國銀行作為聯席主承銷商在倫敦發行了30億元3年期離岸人民幣債券。這是全球首只外國主權級離岸人民幣債券,顯示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巨大潛力。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后同瑞士、斯里蘭卡、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加拿大五國中央銀行首次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并且與多個國家續簽了貨幣互換協議。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28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累計達到4.07萬億元,現有余額3.12萬億元。通過這些央行層面的貨幣互換安排,市場對人民幣的流動性充滿了信心。
專欄1—3 交通銀行獲任首爾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2014年7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韓經貿合作高層論壇上宣布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簽訂了在首爾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備忘錄,確定中國交通銀行擔任首爾人民幣清算銀行。這將有利于促進中韓兩國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人民銀行網站同時發布公告。
首爾是中國人民銀行繼港澳臺地區和新加坡之外又一個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亞洲地區,標志著人民幣離岸中心在東北亞布局的開啟,可顯著提升人民幣在東北亞地區的使用效率,拓寬人民幣資金在韓國的運用渠道。根據首爾人民幣清算安排,交通銀行首爾人民幣清算行擁有大額支付系統支付行號,允許直接進入中國境內外匯交易、同業拆借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能高效處理韓國本土及跨境人民幣清算并串聯韓國和中國兩個市場。從此,人民幣資金清算路徑拉直了,韓國金融機構不必借道中國香港,而是在交通銀行首爾人民幣清算行開立賬戶,直接辦理人民幣清算結算業務。
中韓兩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近年來經貿往來日益頻繁。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17839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4.8%。中國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國。隨著首爾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建立以及中韓經貿往來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將成為中韓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為中韓經貿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為適應人民幣全球清算的需要,交通銀行“以亞太為主體、歐美為兩翼,拓展全球布局”的海外發展戰略穩步推進,已在香港、紐約、舊金山、東京、新加坡、首爾、法蘭克福、澳門、胡志明市、悉尼、臺北、倫敦等地設立了12家分(子)行,在多倫多設立了代表處,擁有55家海外營業網點。海外經營的優勢與境內經營的優勢有機結合、相互聯動,使得交通銀行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注釋
①自2014年8月份開始,無貨物報關的轉口貿易,由服務貿易調整到貨物貿易進行統計,貨物貿易金額擴大,服務貿易金額相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