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貨幣戰略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6669字
- 2019-09-29 16:40:02
2.2 人民幣金融交易
2.2.1 人民幣直接投資
1. 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
2014年,中國的境外投資規模和人民幣境外投資額持續增加。據商務部的統計,2014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6128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320.5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14.1%。其中,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直接投資額1866億元,較2013年增加1010.0億元,增長118.0%,占人民幣結算的直接投資業務的17.77%。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中人民幣結算部分的占比出現了波動,1—8月先升后降,之后在一系列金融支持企業對外投資以及便利化政策的鼓勵下,尤其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增加、流動性持續擴張的形勢下,中國企業在境外的投資規模日益擴大,投資領域不斷拓展,使得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迅速上升(見圖2—5)。

2. 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
201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95.58億美元,較2013年增加19.72億美元,增長1.68%,與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額逐漸趨于平衡。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來源于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集中在制造業、房地產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外商直接投資累計8620億元,較2013年增加4138.7億元,增長92.4%(見圖2—6)。隨著離岸市場人民幣資金規模的擴大,加上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增強,人民幣具有較強的長期升值預期,因此越來越多的外商選擇使用人民幣進行對華直接投資。

專欄2—2 “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境外直接投資的新熱點
包含“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概念于2013年正式提出。由于“一帶一路”所涉及的絲綢之路國家大多屬于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國際經貿發展比較遲緩,中國企業直接投資絲綢之路國家,可以充分調動國內需求、輸出優質資源,進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絲綢之路國家可以與中方企業在貿易、投資與其他方面進行經濟合作,引進中方富余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充分發展本國貿易。
在中國政府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政策的鼓勵下,許多中國企業加大了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絲綢之路國家已經成為最近2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新熱點。例如,2013年華信資源有限公司在巴基斯坦塔爾煤田第一區塊的開發上的投資高達10.77億美元,2014年11月該公司又攜手中電國際、中煤科工等企業繼續擴大投資。2014年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吉爾吉斯斯坦總共投資了1.14億美元,與吉方合作建設水泥生產線。中國高鐵、中國鐵建、中國國家電網、大唐集團、中國泰達集團等大型國企、民企都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公共物品、基礎設施、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的建設,努力實現與絲綢之路國家互利共贏的局面。
2.2.2 人民幣證券投資
1. 國際債券和票據市場
由于中國的利率水平高于主要國家,企業境外融資能夠有效地降低資金成本,企業有強烈的境外融資需求,而境外人民幣資金供給的快速增長也使得人民幣投資需求高漲。在市場供求雙方力量的推動下,人民幣債券和票據發行規模不斷創出新高。截至2014年末,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的發行額為473.2億美元,較2013年末增加241億美元,同比增長104%(見圖2—7)。

相對于2013年的劇烈波動,2014年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發行量雖然也出現了調整,但保持相對穩定。然而,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在全球債券市場的份額還比較小,僅占國際債券和票據發行量的1.88%。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余額940億美元,較2013年增加225.5億美元,增長31.56%。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存量的全球占比為0.4%,較2013年同期明顯提升(見圖2—8)。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自2009年開啟,雖然人民幣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但與目前主流的國際貨幣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截至2014年末,在全球國際債券和票據余額中,美元占40.36%,歐元占41.48%,英鎊占9.26%,日元占2%(見圖2—9)。人民幣國際化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斷拓展與完善。


國際債券是國際資本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發行量的不斷增長,意味著人民幣的金融交易功能正在逐步實現。
離岸市場是人民幣國際債券發行的主要場所。2014年全球多個國際金融中心開展了離岸人民幣業務,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迅速擴大,為人民幣國際債券的發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除香港外,新加坡、倫敦、臺北、首爾、法蘭克福等地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參與主體、產品更加多元化,市場規模明顯擴大。當然,香港仍然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2014年,香港地區的人民幣債券存量由2013年年底的2904.1億元上升到3860.87億元,增幅達到33%。其中變化最明顯的是金融債的存量,由2013年的491.27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112.27億元,市場份額提升了10個百分點(見表2—1)。

2. 股票市場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股票發行注冊制、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滬港通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14年中國股市成為全球最活躍、成長性最好的股市。上證綜合指數最終收報3234.68點,全年上漲52.87%;深證綜合指數收報1415.19點,全年上漲33.80%。滬市平均市盈率從2013年年底的10.99倍提高到2014年年底的15.99倍,深市平均市盈率從2013年年底的27.76倍提高到2014年年底的34.05倍。
2014年股票市價總值(A、B股)共計372546.96億元,較2013年增加133469.77億元,增幅55.83%。股市流通市值為315624.31億元,較2013年增加116044.77億元,增幅58.14%。股價總體水平的大幅上漲使得交易更加活躍,成交量屢創新高。2014年滬深兩市累計成交743912.98億元,較2013年增加275184.38億元,增幅58.71%。日均成交3036.38億元,較2013年增加1066.93億元,增幅54.17%(見圖2—10)。

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中開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4年共有125家新公司上市,其中在上證主板上市的公司43家,在深證中小板上市的公司31家,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51家。新上市公司共通過股票市場融資668.89億元。已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的金額也較2013年大幅增長,全年定向增發金額達到4031.30億元,增長1784.71億元,增幅達到79.44%(見表2—2)。

專欄2—3 滬港通: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邁上新臺階
為了拓寬投資渠道,引導要素在境內外兩個市場合理流動,早在2007年中國政府曾經提出過“港股直通車”計劃。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考慮到內地投資者較低的風險識別能力和較弱的風險管理能力,“港股直通車”計劃被擱置起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越來越快,開放資本賬戶的需求愈發迫切。2014年4月10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證券交易所開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允許兩地投資者通過交易所買賣港股和A股。經過監管部門和證券公司等部門長達6個月的測試后,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批準滬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開始。從此,滬港通正式登上金融市場的歷史舞臺。
港股通閘門一開,大量投資者涌入。截至2014年年底,滬股通買、賣成交額分別達到1180.41億、494.7億元人民幣;港股通買、賣成交額分別達195.8億、64.31億港元。滬港通不僅使海外投資者得以參與境內資本市場交易,增加了境內市場的資金來源和投資主體的多樣性,與此同時,通過建設中國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資本雙向流通的通道,還有利于改善內地資本市場的結構和流動性,提高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因此,作為2014年中國資本項下跨境證券投資開放的重點工作之一,滬港通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邁上新臺階的一個里程碑。
滬港通不只是股票市場的一場制度變革,它也是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的一項重大改革。從各國經驗來看,資本項目可兌換風險很大,把握不好將給一個國家帶來重大危機。滬港通是跨境投資,是中國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進行的一個新探索。它構建了一個特定的渠道,允許資金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自由流動。滬港通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港股通為人民幣提供了一個新的對外輸出窗口,擴大了人民幣跨境投資和跨境使用的范圍;滬股通則增加了海外人民幣的投資渠道。總之,滬港通有利于鼓勵更多的市場主體使用和擁有人民幣,從資產的保值增值角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 衍生品市場
截至2014年末,全球利率衍生品OTC市場未清償余額達505萬億美元,其中,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和加元的占比分別為34.14%、33.09%、9.13%、11.28%、0.94%和2.00%,其他幣種占比不足10%(見圖2—11)。中國的衍生品金融市場發展滯后,規模偏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人民幣衍生品尚未被國際清算銀行單獨統計。

如表2—3所示,相比2013年,2014年末利率衍生品全球OTC市場的變化趨勢是其他幣種的未清償余額和市值均有所上升。其他幣種OTC市場利率衍生品未清償余額占全部幣種的比重從8.28%上升到9.42%,其他幣種OTC市場利率衍生品市值比重由4.56%上升至5.81%。

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關鍵階段,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越來越市場化,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波動性較以前明顯擴大。為了滿足市場規避人民幣匯率和利率風險的迫切需要,最近兩年不斷涌現出人民幣衍生品創新。例如,2013年8月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交易所)推出了中華120指數期貨。2014年10月20日,新加坡交易所正式推出人民幣期貨合約交易,其中包括美元/離岸人民幣期貨和人民幣兌美元期貨合約,規模分別為10萬美元和50萬元人民幣。目前,在香港交易的人民幣衍生品有兩種:美元兌人民幣期貨和中華120指數期貨。2014年美元兌人民幣期貨共成交205049手,比2013年增長66341手,增幅為47.83%;中華120指數期貨2014年全年成交40193手,每月成交量基本保持穩定(見表2—4)。

在資金市場上,2014年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繼續保持活躍,且交易熱度不斷上升。利率互換的交易金額達到40317.3億元,比2013年增加13215.12億元,增幅為48.76%。人民幣遠期利率和債券遠期交易一反2013年不活躍的局面,出現了井噴。二者的成交金額分別為7.81億元和48.08億元,相對于2013年的0.5億元和1.01億元出現了驚人的增長(見表2—5)。

2014年滬深300股指期貨共成交163.14萬億元,比2013年增加22.44萬億元,增幅達15.95%。其中,第四季度的成交金額變化最為明顯,滬深300指數上漲了44.17%,比第三季度的成交額增長了110.7%。滬深股指期貨成交金額與滬深300指數波動之間有較高的同步性,說明滬深300股指期貨發揮了對沖風險的積極作用。2013年推出的國債期貨也受到市場的青睞,2014年成交8785.1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86.73%(見表2—6)。

4. 外商投資人民幣金融資產
中國金融市場逐漸開放,非居民可投資股票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國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股票有三種渠道: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和滬港通。前兩種僅僅適用于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滬港通對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進行投資。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下的股票正式開始交易。香港交易所的數據顯示,2014年11月滬股通成交金額為465.89億元人民幣,港股通成交金額為76億港元;12月滬股通成交金額為1209.22億元人民幣,港股通成交金額為184.11億港元。滬港通的推出大大增加了人民幣對金融產品的定價權,為深港通以及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創造了條件。
銀行間債券市場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外銀行和境外保險公司參與交易。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準入機構包括14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66家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97家境外銀行和11家境外保險公司。2014年外資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共成交116963筆,共計101683.39億元(見圖2—12)。

2.2.3 人民幣境外信貸市場
截至2014年末,境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境外貸款余額達1989.68億元,較2013年增長6.19%。新增貸款115.91億元,比2013年增加51.26億元。人民幣境外貸款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比重為0.24%,較2013年12月小幅回落(見圖2—13),原因在于境外貸款的增速低于人民幣貸款總額的增速。伴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上升,尤其是人民幣利率下調,境外人民幣貸款規模及其占總貸款的比重將不斷上升。

跨境人民幣貸款不但包含境內金融機構的境外貸款,同時也包括境外金融機構向境內企業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由于人民幣在境外的利率比境內低,所以境內企業有強烈的意愿進行跨境人民幣貸款。2013年央行已經批準上海自貿區、深圳前海以及昆山試驗區三個區域內的企業從境外金融機構進行人民幣融資,這一舉措在2014年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天津、廣西、云南的部分試點區域的企業獲準到東南亞及其他人民幣離岸市場進行跨境人民幣貸款,支持符合國家宏觀調控方向和產業政策導向的港口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等領域實體經濟的發展。
專欄2—4 人民幣離岸市場迅速發展
建立、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直到2013年,人民幣離岸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銀行、歐洲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分別給予英國、德國和法國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額度,拓寬了人民幣回流的渠道。中國還在遍布五大洲的多個國際金融中心指定了人民幣清算行,解決了市場普遍擔憂的人民幣流動性和交易便利性問題。上述制度安排,促進了人民幣離岸市場在全球范圍快速發展。
2014年末,香港人民幣存款總額達到10035.57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430.85億元,增幅達到16.63%。新加坡人民幣存款達到2770億元,相比2013年同期增長820億元,增幅達到42.05%。同期,中國臺灣、韓國和中國澳門的人民幣存款分別達到3023億元、1940億元和1034億元。債券是離岸市場非常受歡迎的投資品種,境內企業和金融機構到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幣的流動性。中國香港“點心債”的發行規模達到5600億元,中國臺灣“寶島債”、新加坡“獅子債”的規模也超過千億元。
目前,歐洲已經形成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格局。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之迅猛令世人矚目。2014年10月14日,英國政府成功發行了人民幣主權債券,規模為30億美元,期限為3年。2014年末,英國、盧森堡、法國的人民幣存款規模分別達到190億元、670億元、200億元。這表明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已經被眾多歐洲發達國家認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2.4 人民幣外匯市場
2014年人民幣外匯即期成交4.1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2%。為了降低人民幣的兌換成本,方便雙邊貿易和投資,中國人民銀行采取措施積極推動人民幣與主要貨幣及周邊國家的貨幣直接交易。2014年,銀行間外匯市場新增了人民幣兌新西蘭、英鎊、歐元以及新加坡元的直接交易,還推出了人民幣兌哈薩克斯坦堅戈的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從最初的林吉特、盧布等周邊國家貨幣擴展到了歐元、英鎊、日元等主要儲備貨幣以及澳大利亞元、新西蘭元、新加坡元等可兌換貨幣,初步形成了人民幣直接交易網絡(見表2—7)。

2014年,人民幣兌外幣直接交易共成交1.05萬億元人民幣,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交易中的占比為4.7%。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直接交易成交活躍,流動性明顯提升,降低了微觀經濟主體的匯兌成本。
掉期是人民幣外匯衍生品市場的主要產品(見圖2—14)。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累計成交金額折合4.4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1%,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2.36萬億美元,占掉期總成交額的52.6%。人民幣外匯遠期市場累計成交529億美元,同比增長63.5%。2014年度“外幣對”累計成交金額折合606億美元,同比下降5.7%,其中成交最多的產品為美元兌港元,占市場份額的比重為35%。

外匯市場交易主體進一步擴展。截至2014年末,共有即期市場會員465家,遠期市場會員98家,外匯掉期市場會員97家,貨幣掉期市場會員84家,期權市場會員39家。其中,即期市場做市商31家,遠期市場做市商27家。做市商囊括了四大國有銀行、主要股份制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中資機構,以及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三菱銀行等著名的外資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