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利率效應下的中國經濟
- 伍聰
- 2304字
- 2019-09-29 16:38:29
1.4 小結
總體而言,目前對于負利率的研究是短期分析多而長期分析少,定性多而定量少,定量研究又集中于某一個特定區域,系統性研究成果不多(目前還沒有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以負利率為主題,也沒有一本學術專著專門研究負利率),而且缺乏關于負利率的作用機理及傳導機制的討論。如何比較全面地、系統地從理論和實證角度分析我國負利率的歷史原因、傳導渠道、作用機理、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以及政策措施,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本書應破解的難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制度金融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注重把握中國特色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制度土壤,既要在中國實際中抓住“真問題”,也要透過中國特色找出“真答案”。
本書認為,每一種制度都有其唯一性。在對負利率的研究中,就必須關注這些具有唯一性和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和制度,這樣才能抓住中國的“真問題”,才能找出“真答案”。如,負利率效應下的中國居民儲蓄超常增長(注:關于儲蓄的利率剛性,并不符合傳統的經濟理論,施兵超(1991)、謝平(1993)、張永紅(2004)等都有過論述。),這就是中國實際存在的“真問題”,而“真答案”遠非用傳統經濟學理論能找到。
一門學科的演進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滴水不漏的數學推導和模型建構的支撐,金融學有必要借鑒其他社會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分析方法,為修正現有模型或構建新的模型注入一些人文的色彩(陳雨露,2010)。負利率對實體經濟的作用,遠非依靠經濟因素建立模型所能全面解釋,諸如政治、制度和文化等社會學學科因素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這意味著,全面審視負利率效應的機理以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需要構建一個多維的視角。
(2)在負利率國別研究的基礎上,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負利率效應的共性和異質性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討在金融自由化和國家控制力動態匹配的框架下,解決負利率問題的國際經驗。
本書對負利率的國別研究,既包括發展中國家(拉丁美洲、亞洲國家)的負利率問題,也包括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的負利率問題,還有極特殊的“負名義利率”和“零利率下限”的問題,筆者通過這些典型案例對負利率效應的共性進行了總結分析。
在共性分析的基礎上,筆者重點關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負利率的異質性特征,目的在于探討處于改革和開放“兩難”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如何既堅持金融控制又推進利率市場化,這是值得關注的長期戰略問題。筆者將負利率問題置于國家控制力和金融自由化動態匹配的框架下加以解讀(注:參見陳雨露、馬勇:《金融自由化、國家控制力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3)。),進而探索解決負利率問題的國際經驗。
(3)在對負利率政策進行經驗與實證評價的基礎上,構建金融控制下有利于經濟穩定增長的利率政策框架,這一框架考慮了利率與匯率的聯動效應、利率與負債率的相關關系,是包括財政政策、外匯政策在內的政策新組合。
通過對負利率政策進行經驗與實證的分析和評價,筆者提出了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的宏觀調控新思路和相關的政策建議。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調控利率水平時,既要考慮負利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又要考慮利率與匯率的聯動效應(胡亞權、胡家喜,2010)、利率與負債率的相關關系(Eggertsson,2009;王佳佳,2010),對復雜背景下、多種因素作用下的利率調控給予足夠的重視。
因此,在負利率效應下的宏觀調控思路應該是構建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外匯政策、房地產調控、資本市場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等在內的政策新組合。這種認識有助于我們思考在負利率常態下如何加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協調性。
基于對已有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和分析,本書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全面地、系統地從理論和實證角度分析了我國負利率形成的歷史原因、傳導渠道、作用機理以及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
從已掌握的文獻資料看,目前對于負利率的研究主要還是停留在概念和宏觀層面,定性多而定量少,定量研究又集中于某一個特定區域,系統性研究成果不多,而且缺乏關于負利率的作用機理的討論。
本書從宏觀金融和貨幣政策的角度,深入研究了負利率形成的歷史原因、傳導渠道,全面剖析了負利率對儲蓄、投資、國際收支、貨幣穩定的影響,填補了我國負利率研究的空白。
(2)在論證結構上采取了“兩向”、“三層”、“四維”的立體式分析結構,從多重視角、按合理節奏次第推進,力求相關研究邏輯嚴密、論證有力。
所謂的“兩向”,是指“縱向”的基于歷史維度的時期比較和“橫向”的基于國家維度的跨國比較,這兩條分析路徑“有序”地貫穿研究總體結構的始末。所謂“三層”即研究核心層“負利率”、研究中介層“實際利率”和問題拓展層“利率”,三個層次逐步深入推進,既堅持圍繞核心,又保證了內容豐富。所謂“四維”,是指研究中所涉及的經濟維度、歷史維度、文化維度和制度維度,筆者從這四個維度全方位地探討了負利率的作用和影響。
總體而言,不論從論證方法來看,還是從表現形式來看,本研究的整個論證過程都符合現代學術研究的規范,而且邏輯清楚、內容嚴謹、結構審慎、論證有力。
(3)通過大樣本、長跨度的歷史實證分析,研究了利率的發展歷程,探討了負利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從更全面、更有深度的層面認識了負利率及其效應。
縱觀以往有關負利率的大量文獻,定性分析者多,定量分析者少;定量分析中,短期分析者多,長期分析者少。這就難以找到負利率在不同歷史背景下、不同時期中的共性和異質性,也難以站在長周期利率的高度,以更宏大的視野去深刻理解負利率的作用。
針對上述有待進一步解決和完善的問題,本書以新中國建立后62年(1952—2014年)的數據為樣本,探討了負利率與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嘗試在一個更全面、更有深度的層面上考察負利率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和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