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供應鏈:前沿與趨勢
- 宋華
- 2363字
- 2019-09-29 12:17:52
1.5 全球供應鏈的組織形式
1.5.1 國際化的形式
國內學者魯桐(1998)提出了企業國際化的內外向聯系模型。企業的國際化包括內向國際化和外向國際化兩個方面,內向國際化是外向國際化的基礎和條件。其中,內向國際化的形式主要指進口、購買技術專利、補償貿易、加工貿易、合資合營、成為外國公司的國內子公司等;外向國際化的形式主要指出口、技術轉讓、國外合資合營、成立境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對于中國制造企業,其內向路徑指通過引進外國企業的產品、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使企業逐步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組成部分,從而推動企業的國際化;其外向路徑指依托中國企業的優勢要素走向國際市場,主動將市場由國內延伸到全球,通過知識和經驗的學習與累積,實現企業的國際化(周尚志,2003)。
國際化蛛網模型也是魯桐(2000)通過研究國內外有關文獻,在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認為,企業國際化在六個側面得到充分反映:跨國經營方式、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戰略、組織結構、人事管理和跨國化指數。每一個側面由若干個因素決定,然后,每個因素列出具體的五級標準,采用五分法逐項進行打分,最后,用這六個方面的量化指標構建一個平面六維坐標系,在六個坐標軸上找出相應的各點,并依次連接構成一個六邊形,由于其酷似一張蛛網,故稱為蛛網模型。圖1—2中的兩個六邊形,代表兩個不同的企業國際化的程度,它們是根據企業在六個層面指標的得分而畫出的。某一方面越靠近原點,表示企業在這一方面國際化程度越低,面積越大的表示國際化程度越高。圖形越規則(如呈正六邊形),企業的國際化越是較均衡發展。

從國際化方式角度分析,孫志毅等(2004)將企業國際化分為國際貿易、對外經濟與技術合作和對外直接投資三種方式。企業國際化經營模式可以分為外向國際化經營模式和內向國際化經營模式。王亞星等(2009)認為,常見的企業外向國際化經營模式有出口、外向契約經營和對外直接投資三個類型。其中,出口可以分為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外向契約經營包括許可經營和國際外包,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有合資和獨資。常見的內向國際化經營模式有進口、內向契約經營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進口可以分為直接進口和間接進口。內向契約經營可以分為承接許可經營、承接國內出口企業外包(配套模式)、承接國際外包(配套模式、OEM、ODM);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為合資。科尼利斯·德·克魯維爾(2013)指出,由于全球性產業和采購需求的發展,戰略聯盟已經成為很多企業全球戰略的基本元素。
Forsgren(1989)對瑞士公司國際化類型的調查,否定了傳統的國際化途徑,即從出口、許可證、分支機構、全資子公司到國家直接投資的漸進過程。這個新的理論稱為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根據這一理論,組織機構與組織機構之間的網絡是相互關聯的。若要了解某個組織機構的行為,需要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了獲得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生產要素,一個企業不得不發展各種各樣的關系。在整個產業鏈條上,公司需要發展和培育與分包商、供應商、分銷商和批發商的關系;公司也必須與同一網絡中其他組織機構發生聯系,如競爭者、當地權威機構和其他在同一產業中的第三者。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變得越來越復雜,網絡組織機構與傳統組織相比,也在發生著新的變革。
1.5.2 全球供應鏈中的買賣關系
嚴洪、陳向東(2002)對國際供應鏈買賣雙方的合作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國際供應鏈合作關系是一種跨越國界的供應鏈節點企業間在較長時期內共享信息、共擔風險、共同獲利的合作伙伴關系,事實上是一種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地,嚴洪和陳向東對我國供應商參與國際供應鏈合作的實際受益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供應商與國外制造商長期的國際供應鏈合作關系與真正的戰略伙伴關系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距。齊軍領(2007)認為全球采購利用國外供應商的能力對企業經營能夠做出貢獻,而供應商選擇在全球采購中是一個關鍵的環節。他從競爭戰略的角度構建了用于供應商選擇的組合模型。劉彩虹和徐福緣(2010)認為,當前企業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和用戶需求多樣化的挑戰,需要具有更開放的視野以及與動態開放市場相適應的企業管理模式,他們提出一種新的企業管理理念——多功能開放型企業供需網(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ing characteristics for enterprises——SDN,供需網),通過轉變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為供需網模式,提高企業全球競爭力。石紅(2006)文章認為,現代供應網絡是易變的、不穩定的動態結構,需要及時、有效、自動、快速地處理不斷變化的信息。因而,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決定以及商務過程必須基于動態數據和相關知識。李政嘉(2008)通過對全球供應鏈管理一體化戰略的比較分析,提出根據企業價值鏈前后環節的重要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縱向一體化戰略;根據企業戰略定位的需求,可以考慮橫向一體化戰略,從而構建起不同形態的全球供應鏈系統。
國內學者對國際供應鏈內部買賣雙方關系系統的研究還有一個方向,即買賣雙方的協調機制。其中,高峻峻、王迎軍、郭亞軍等(2002)研究了價格彈性需求下買方和賣方之間的價格折扣契約。楊慶定、黃培清(2004)借鑒了價格折扣契約的研究方法,探討了在最終市場需求具有價格彈性的情況下,由相互獨立的單一制造商、單一零售商組成的國際供應鏈的最優價格折扣契約。在文章中,他們分別建立了零售商和制造商在無折扣、有折扣時的利潤模型,并提出了求解最優價格折扣的算法,通過算例仿真對模型和算法進行了實證研究,為國際供應鏈運作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提供了應用指導。
2012年10月25日沃爾瑪在北京舉辦可持續發展采購計劃發布會及“可持續發展聯盟”(TSC)中國辦公室成立啟動儀式,并由沃爾瑪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麥道克宣布了一系列繼續推動沃爾瑪在中國乃至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的舉措和承諾。這些承諾顯示出沃爾瑪將可持續發展業務進一步全面融入業務發展的決心,也強調了其在全球供應鏈內推廣可持續發展指數的目標將被貫徹到全球供應鏈體系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