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報告(2013)
- 陳章龍
- 1768字
- 2019-09-29 12:04:26
第四節 武漢城市群現代服務業發展分析
武漢城市群,也稱“1+8”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由武漢及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8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群,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2007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優化型社會(以下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城市圈的建設,涉及工業、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諸多領域。
一、武漢城市群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特點
1.核心城市輻射力強
武漢城市群現代服務業已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幾年,武漢城市群現代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高于50%,在三大產業中比例最大。武漢城市群中的各城市擁有豐富的人才、文化、自然等發展現代服務業必不可少的資源,先天的資源優勢為武漢城市群發展現代服務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一城獨大”是武漢城市群的典型特征。在武漢城市群的9個城市中,武漢無論是經濟總體實力還是行業發展前景,其龍頭地位都十分明顯。此外,隨著武漢城市群產業布局的統一規劃,作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武漢,把產業發展重點定位在金融、現代物流、商貿、信息服務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其他服務業必然向城市群內的另外8個城市轉移。學者肖志雄(2008)對武漢城市群內9大城市間的現代服務業相互作用強度進行了測算分析,結果表明:武漢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其他城市的作用強度明顯,其他各城市之間也有相互輻射強度很大的區域,資源的共享和輻射強度的加強,使得武漢城市群的資源稟賦優勢得天獨厚。
2.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武漢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在高新技術產業、圈內旅游度假、金融資源整合等方面都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呈現出良好的產業發展勢頭,由武漢、黃石、鄂州等市科技服務部門發起成立的武漢城市圈技術轉移服務聯盟,構建起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大專院所為源頭,以技術服務為紐帶,以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為目標的新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武漢城市群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引領全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
二、武漢城市群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對策
武漢城市群發展現代服務業應以“梯次發展、突出龍頭、各有側重”為基本思路,堅持資源基礎原則、輻射帶動原則、區域一體化原則、產業集群化原則、重點突出原則,抓住機遇,制定積極的政策與措施,實現跨越式發展。
1.轉變發展觀念
武漢城市群的各城市應盡快轉變發展觀念,首先要樹立統一規劃、協調發展的觀念,要把城市群當作一個整體,全面考慮每個城市的資源狀況和發展優勢,合理地進行產業布局,促進整個城市群經濟的共同發展和社會的共同繁榮。不能單打獨斗、盲目地進行重復建設,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其次,要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突破那種認為資源節約、生態環保與加快經濟發展難以兼顧的傳統觀念,突破那種先建設再治理的落后發展觀,要有長遠的發展眼光,堅持可持續發展。
2.完善協調發展機制
統籌研究制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突破體制、機制和人才等制約瓶頸,通過強化宏觀引導,努力創造有利于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多層次聯席會議,如市長聯席會議等協調機制,對產業發展、公共設施建設、財稅、金融、招商引資、環保、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等進行統一協商,實現政府間的高效協同推進;組建具有一定行政等級和實權的武漢城市群建設管理委員會,賦予并強化其對各城市總體方案和各種規劃的協調權、監督權和實施權,綜合解決武漢城市群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3.制定空間布局規劃
制定符合武漢城市群發展實際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突出發展重點,分層次地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特別是要努力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加快發展現代物流中心,調整和優化商貿業結構,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優化發展文化旅游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完成“一核四中心”的空間布局。以武漢為核心的綜合性服務業核心區,主要產業包括金融保險業、現代物流業、商貿業、信息服務業、文化旅游業。由黃石、黃岡、鄂州組成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主要產業包括冶鋼、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由仙桃、天門、潛江組成的消費性服務業中心,主要產業包括教育培訓、休閑娛樂、商貿等;以咸寧為中心的旅游休閑服務業中心,主要產業包括旅游休閑、高科技研發等;以孝感為中心的信息產品制造業中心,主要產業包括信息產品生產、軟件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