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
- 王俊
- 3524字
- 2019-09-29 12:32:47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內容與創新之處
一、本書的結構
跨國外包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組織方式,突破了制造業務在市場或企業內部完成的“二分法”范式,也使得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對發包國而言,跨國外包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發包企業可以將更多資源用于研發、創新等核心業務上,但也導致了發達國家低技術工人失業激增(Ekholm and Hakkala,2006)??鐕獍鼘Τ薪油獍膰业倪M出口和就業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也對技術進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鐕獍欠翊龠M了承接國的技術進步則是本書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如圖1—2所示,本書在研究了跨國外包的興起、模式以及經濟效應之后,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了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首先,從理論上分析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作用機制以及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影響效應。其次,在對中國承接跨國外包的強度以及在價值鏈中的地位進行測度之后,筆者分別從異質性企業、行業層面和區域層面實證檢驗了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在異質性企業層面,分別檢驗了跨國外包對當地企業生產率、技術升級的影響;在行業層面,在檢驗了跨國外包、技術溢出與行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之后,還研究了跨國外包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在區域層面,檢驗了跨國外包是否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議。

圖1—2 本書的結構
二、各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是導論。在對本書的研究背景與意義進行簡單概述之后,筆者從跨國外包與技術溢出、跨國外包與技術創新、跨國外包與技術升級、跨國外包與區域經濟增長四個方面對相關文獻進行了述評。然后,說明了本書的研究視角,并介紹了本書的框架和內容。
第二章介紹了跨國外包的興起、模式及經濟效應。這一章首先運用交易成本理論、企業能力理論以及技術創新理論等理論工具分析了跨國外包在全球興起的原因,然后以承接國為分析對象,比較分析了兩種跨國外包模式(以競爭優勢嵌入價值鏈的高端或以比較優勢嵌入價值鏈的低端)的差異。最后,以韓國三星在DRAM產業發展上的成功案例說明了跨國外包對承接國的技術進步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第三章介紹了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作用機制。由于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影響來自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所以本章首先歸納出上述兩種技術擴散方式存在的靜態機制和動態機制。然后,從異質性企業、行業和區域三個層面研究了技術溢出機制。在異質性企業層面,本書分別從價值鏈視角和企業網絡視角分析了跨國公司如何影響當地企業的技術溢出;在行業層面,本書從產業關聯效應視角分析了跨國外包在行業內和行業間的技術溢出。在區域層面,本書研究了跨國外包通過國際貿易、跨國投資、人口流動等渠道對承接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后,本章還考察了影響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是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影響效應的理論分析。在異質性企業層面上,本章首先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考察了在何種狀態下承接跨國外包才會激勵當地企業技術創新。在行業層面上,本章從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第一,考察跨國外包通過技術溢出促進行業層面的技術創新;第二,研究跨國外包通過技術溢出效應、產業關聯效應以及消費結構效應等途徑促進承接國就業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提升。在區域層面上,本書分析了跨國外包對地區經濟增長及發展差距的影響。
第五章是跨國外包的測度、定位及演變趨勢。該部分在對已有的測度跨國外包強度的方法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提出本書的測度方法,并基于我國制造業數據,測算了1996~2008年我國的跨國外包率、工業外包率和服務外包率。然后,考察了跨國外包方式,重點分析了嵌入采購商驅動的外包方式的特征,并從經驗事實觀察以及相關指標測度兩個層面分析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定位。最后,從承接跨國外包業務的內容及區位變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國承接外包的演變趨勢。
第六章到第十一章是本書的實證研究部分。第六章是跨國外包對企業生產率影響的實證研究?,F有的關于跨國外包與生產率之間關系的研究基本上利用的是行業或地區數據,本書是以企業層面的微觀數據考察跨國外包強度和外包方式對生產率的影響。這樣不僅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跨國外包體系中企業生產率的變動情況,而且還能深刻地挖掘出生產率變動的內在機制。本書剖析了提高跨國外包強度是否會提高企業的生產率水平,以及價值鏈驅動模式、價值鏈治理方式對當地企業生產率的影響等問題。
第七章是跨國外包對企業技術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包括了實證檢驗和案例研究兩部分。實證檢驗主要考察的是跨國外包是否通過“學習效應”增強了本土企業的技術升級傾向,提高了其技術升級程度,以及承接跨國外包是否能夠促進當地企業實現以技術創新為內涵的技術升級。案例研究部分以浙江溫州金屬外殼打火機產業為對象,分析了不同類型采購商、采購商關注度、采購方式、采購商外包時間等對當地企業升級的影響。研究發現,完全依賴跨國采購商并不能自動實現技術升級,由依賴GVC向自主發展轉變、由GVC向NVC轉變可能是企業升級的關鍵路徑。
第八章是跨國外包、技術溢出與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實證研究。本章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通過建立國際R&D溢出回歸方程分別研究了跨國外包的進口溢出、出口溢出、純知識溢出等各種技術溢出渠道是否以水平溢出或垂直溢出方式促進了承接國的技術創新。國際R&D溢出回歸方程的構建采取的是知識生產函數,該方法是在創新投入(R&D和人力資本)與創新產出之間建立起聯系,并建立起R&D溢出與技術創新之間的直接聯系,從而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出R&D溢出在創造新知識中的作用。
第九章研究的是跨國外包與國內需求對產業升級影響的差異性。本章首先利用改進了的庫普曼等(Koopman et al,2008)的方法測算了我國制造業在2000~2008年的國內技術含量以及產業升級指數,檢驗了國內外需求對制造業升級的影響效應,并得出:跨國外包對我國制造業升級會產生制約作用,國內需求才是推動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而且后者的影響程度遠遠大于前者。
第十章是跨國外包對產業結構變動影響的實證研究。本章運用我國28個制造業1996~2008年的面板數據進行檢驗后,證明了不論服務外包還是制造外包都不能顯著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此外,本章還進行了以R&D強度為分類標準的分組檢驗,并發現跨國外包的影響效應存在行業間和區域間的差異。
第十一章是跨國外包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本章首先梳理出跨國外包通過怎樣的機制或途徑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然后在內生增長的理論框架下實證檢驗了跨國外包是否會通過技術效率、產出規模、勞動力流動等途徑影響區域經濟增長。本書構建了我國30個省市(西藏除外)2000~2008年的面板數據的靜態模型,并得出跨國外包有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但也可能加劇我國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第十二章是利用跨國外包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戰略與政策。在本章中,筆者提出了我國應以承接跨國外包為起點建立起新型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并就如何利用跨國外包促進我國技術進步提出了政策建議。
三、本書的創新之處
本書的創新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理論研究方面。現有文獻盡管研究了跨國外包生產體系中當地企業技術升級的困境及發展模式,但是并沒有構建出完整的分析框架來闡述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作用機制及影響效應。本書從異質性企業、行業和區域三個層面出發,從價值鏈、企業網絡、技術溢出等多個視角考察了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三個層面既相互聯系又存在明顯的區別:異質性企業層面著重研究跨國外包通過技術溢出與技術轉移等途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行業層面研究的是跨國外包通過技術溢出、產業關聯等途徑導致承接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與市場結構的變動;區域層面研究的是跨國外包通過技術溢出、國際貿易、投資等途徑引起的區域經濟增長和發展差距。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形成了分析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的較為完整的框架。
第二,實證研究方面。本書的創新之處包括了指標測算和計量檢驗兩個方面。(1)指標測算。本書首先提出了較為合理的測度跨國外包率的統計方法,并運用多組數據測算了我國的跨國外包率,并考察了我國在全球外包業務中的地位。本書還在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借鑒技術含量及技術復雜度的思想,測度了我國各行業的技術升級程度,為學術界從事產業升級方面的研究以及企業界從事升級實踐工作提供了定量研究的依據。(2)計量檢驗。計量檢驗是本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創新之處包括兩方面:第一,數據來源。本書在檢驗企業層面的技術進步效應時主要采用了實地調研數據,利用浙江省多個地市的1000多家樣本企業的數據進行了檢驗;在檢驗行業和區域層面的技術進步效應時則以官方統計年鑒數據為主。多種數據來源大大提高了計量檢驗的可靠性。第二,計量方法。本書中所用到的計量方法包括了靜態模型估計及動態模型估計、全樣本數據估計及分組數據估計,在回歸分析時還進行了內生性檢驗及穩健性分析,保證了估計結果的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