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
- 王俊
- 1318字
- 2019-09-29 12:32:47
第三節 對本書研究視角的說明
本書從異質性企業層面、行業層面和區域層面三個視角研究了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影響。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不同視角下研究方法是有差異的。區域層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以及技術創新理論的框架下,從總量上研究跨國外包是否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緩解區域間發展差距。行業層面的研究基本上是在科和赫爾普曼(Coe and Helpman,1995)提出的國際研發溢出模型的基礎上展開的,研究的是跨國外包是否會通過進口溢出、出口溢出或者直接溢出等途徑影響承接國制造業的技術進步。這種研究范式是從行業層面上說明跨國外包的技術溢出效果,但是,并不能說明跨國外包技術溢出的微觀機理,特別是不能說明何種類型的跨國買家最有利于促進代工企業的技術進步,也不能說明何種類型的當地企業能夠最有效地吸收跨國外包中的技術溢出,而從企業層面的研究恰好可以彌補行業層面研究的不足。
除此之外,從異質性企業層面研究跨國外包技術進步效應能夠較為充分地反映企業知識和能力的差異性。古典企業理論假設企業是同質的,企業之間可以進行無成本的模仿、自由進入或退出行業,所有企業都獲取零利潤。新古典經濟理論修正了企業同質這一假設,從企業內部特征挖掘出企業長期利潤或核心競爭優勢的來源。新近發展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強調企業的異質性特征,并得出,在一個異質性企業和壟斷競爭的世界里,貿易開放導致資源再分配,并由此促進了整個經濟的生產率水平提升(Melitz,2003)。本書認為只有在異質性企業的假設下才能較為準確地分析跨國外包對承接國企業的技術水平的影響,因為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特征、不同外包比重的企業的技術溢出以及消化吸收能力均存在較大的差異。首先,從企業的規模角度來看,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就曾指出,只有規模大的企業才有能力承擔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因此,大企業是社會中創新的主要承擔者。由此可以推想出,大企業不可能從事“為他人作嫁衣”的外包生產,只有小企業才會去接受外包訂單。但是,中國的事實并不如此,在各行業中均存在一批規模大、無自主性技術,完全靠“貼牌”為生的企業。因此,考察跨國外包對不同規模的企業的技術水平的影響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其次,從企業的所有制特征來看,我國目前包括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以及私人企業等幾種主要類型。現存的國有企業一般屬于資本或技術密集的大型企業集團,承接外包的比重相對較低,而股份制企業和私人企業承接外包訂單的比重相對較高。前者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消化吸收水平較高,而后者技術基礎薄弱,對先進技術難以充分消化吸收。因此,通過承接跨國外包訂單獲取先進技術溢出的效果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必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再次,承接跨國外包比重的高低也將影響技術溢出的效果。當外包比重較高,特別是已經形成對跨國公司的依賴時,盡管跨國公司會對當地企業進行技術幫助和指導,但是,由于當地企業沒有技術模仿能力,更不可能進行技術改進和技術創新,當地企業會完全喪失技術獨立性,最終將無法擺脫被跨國公司“俘獲”的尷尬境地。在外包比重較低的情況下,企業在做外包訂單的同時還有大量的自主經營業務,沒有形成對跨國公司的完全依賴,因而就很可能消化和吸收跨國買家的技術并將其轉變為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