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
- 王俊
- 1203字
- 2019-09-29 12:32:46
內容摘要
隨著生產技術的可分性的增強以及通信成本、運輸成本的下降,生產的垂直分離導致生產方式的“片段化”、“零散化”特點日益顯著。垂直專業化分工造成的跨國外包使得資本、技術、產品發生多次跨國界轉移,不僅改變了全球的制造版圖,而且也改變了參與外包的國家的要素結構,并對各國技術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以國際貿易理論、技術溢出理論、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等主流經濟學理論框架為基礎,并融合了全球價值鏈理論、企業網絡理論等管理學及經濟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從異質性企業、行業層面和區域層面三個視角研究了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作用機制以及影響效應,并提出了利用跨國外包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發展戰略與對策。
首先,本書提出跨國外包通過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等途徑影響了承接國的技術進步。在異質性企業層面上,分析了跨國公司與代工企業之間的網絡關系對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溢出的影響;在行業層面上,分析了跨國公司通過示范效應、競爭效應、人員流動效應等途徑對行業內技術溢出,以及通過產業間關聯效應對上下游產業的技術溢出的影響;在區域層面上,通過分析得出跨國外包改變了區域間要素配置結構、促進了國際貿易、加速了資本流動和人員流動以及產業集聚等,從而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并可能導致區域間發展差距的擴大。
其次,本書研究了跨國外包對承接國技術進步的影響效應。在異質性企業層面上,跨國外包促進了當地企業的生產能力、生產工藝的提高,但卻不能推動當地企業的技術創新;在行業層面上,跨國外包優化了承接國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但因當地制造業技術與產品的同質性,承接國也將出現過度競爭的市場結構;在區域層面上,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將導致承接國形成“中心—外圍”格局,從而加劇承接國內部空間結構的失衡。
為了深化本書的研究主題,本書還利用我國多個層面的數據,運用OLS、系統GMM、Probit估計等多種計量檢驗方法檢驗了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在異質性企業層面,重點檢驗了跨國外包對當地企業的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發現,跨國外包并不會導致生產率線性增長,當跨國外包的比重超過一定閾值之后,跨國外包反而會制約生產率的提升;在行業層面,考察了跨國外包、技術溢出與行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跨國外包通過進口溢出渠道促進了承接國制造業的技術進步,但出口溢出效應和純知識溢出效應卻是不顯著的;在區域層面,探尋了跨國外包影響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差距的傳導機制。研究發現,跨國外包通過人員流動、投資和國際貿易等途徑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但也影響了區域經濟差距。在東部地區,承接外包將會擴大區域內各省份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在中西部地區,發展跨國外包能夠起到縮小各板塊之間的發展差距的作用。
最后,本書在勾勒出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跨國外包為起點促進我國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以跨國外包為切入點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的發展戰略,并對如何利用跨國外包促進我國技術進步提出了設想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