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可持續發展與公共政策:北京故事
- 藍志勇 李東泉 楊宏山 劉智勇 黃銜鳴
- 1909字
- 2019-09-21 01:40:06
第三節 國家五年規劃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〇一〇年遠景目標綱要》于1996年頒布以來,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一直是國家五年規劃的重要內容。
一、“九五”計劃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內容
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〇一〇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第九部分的主題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其中強調,注意搞好經濟發展政策與社會發展政策的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九五”計劃對國土資源保護和開發、環境和生態保護、城鄉建設進行了明確的規劃。“九五”計劃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逐步建立資源更新的經濟補償機制;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所有建設項目都要有環境保護的規劃和要求;統籌規劃城鄉建設,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加強城鄉建設法制化管理;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鎮規模適度、布局和結構合理的城鎮體系。
“九五”計劃開始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單獨的章節在國家級發展戰略規劃文件中進行論述,可持續發展的地位得到了國家級規劃政策的肯定。“九五”計劃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大多聚焦于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并對經濟發展、城鄉規劃與環境保護進行協同規劃、實施與發展。
二、“十五”計劃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內容
200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針對國際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在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方面提出了要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指出污染物排放控制要符合國際能源消耗與排放指標要求,可以通過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來推動能源節約;加強對循環經濟的指導與財稅政策支持;落實節約優先的戰略,將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置于重要地位;將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視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推動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以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規劃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等等。
較之于“九五”計劃,“十五”計劃中的可持續發展內容更加廣泛與具體。在國際合作方面,強調在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污染物排放中我國的責任與義務;將市場機制引入資源節約領域,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在資源節約利用方面,更是將“九五”計劃中單一的國土資源節約擴展至礦產資源、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的全面節約利用。
三、“十一五”規劃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內容
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第六部分的主題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其中強調,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一五”規劃針對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需要,設置了節能重點工程、循環經濟示范點工程、生態保護重點工程、環境治理重點工程四項專欄,在發展循環經濟、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強化資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進一步要求將可持續發展的工作落到實處,體現了國家在推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的決心。
四、“十二五”規劃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內容
201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第六部分的主題為:綠色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其中強調,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十二五”規劃提出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高度重視水安全,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強化水資源管理和有償使用,鼓勵海水淡化,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推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危險區域生產和生活設施的合理避讓。
五、小結
中國可持續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完整地體現在五年規劃中關于可持續發展政策內容的變化。中國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領域制定了許多政策,采取了多種方法,引入了市場機制,構建了財稅保障體系,建立了科技支撐,不斷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同時,國家關注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空氣污染防治等關系人民健康的重要領域采取特別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