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展: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 徐志宏 王東紅
- 3201字
- 2020-08-20 16:01:59
(二)“五位一體”領域的發展
首先,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和諧發展,即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等社會主義現實生活領域的和諧發展。
從領域發展歷史看,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等領導人就提出了恢復農業生產、交通運輸,以及工人階級參加國防建設、文化建設的主張。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側重于經濟領域布局的“四個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提出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又提出,在20世紀內,中國要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但從1957年起,“階級斗爭”的政治布局逐漸占上風,1969年黨的九大確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1978年底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鄧小平等領導人也注意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了同時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二位一體)。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將精神文明建設列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1991年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將其概括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黨的十五大確認了“三位一體”布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布局在黨的十七大上得以確認。2008年胡錦濤同志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講話時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完整論述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是中心和基礎、政治建設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和血脈、社會事業建設是支撐和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根基和條件,彼此互動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涉及的現實社會生活構成領域實現了從立足一業的聚焦發展到立足多業的協調發展。范圍上從集中單一到多樣一體,即從單一經濟建設到多維建設并舉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內在結構上始終保持一元主導下的多樣并存,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不是堅持無中心、他中心、多中心、中心轉移或中心負面的論斷。不過,總體布局的實施還要歸結于黨的建設、公民建設等主體建設。
其次,實現“五有一體”現實利益的和諧發展,即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五有”)等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既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也要促進民生工作內部的協調發展。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確保各方面教育、各層次教育、各類型教育比例適當、結構合理、質量優良。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和增加收入根本要靠發展,要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確保各類型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確保勞動者尊嚴生活、體面勞動。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健康是民生之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也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廣義的健康服務業包括醫療護理、康復保健、健身養生等眾多領域,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確保人民身心健康和長壽幸福,優化人口數量質量結構,使面向全民的“健康網”更加牢固。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注重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而家庭規模縮減、居住離散、關系松散以及獨生子女比例升高等所帶來的社會形態和公共需求結構改變,要通過各種渠道(如“常回家看看老人”入法)給予老人物質支持、醫療保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住房是民生之要,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動遷安置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管理,調控房價,滿足各類群體住房基本需求。“五有”問題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核心,也是實現和諧發展的關鍵。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體現,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
最后,實現“五位一體”統戰關系的和諧發展,即要爭取人心、凝聚力量,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等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中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重大關系的和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社會階層在我國出現,統戰工作對象增多,同時由于‘一國兩制’的實施,團結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統一戰線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把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求同存異、共同奮斗,統一戰線具有巨大的包容性;社會各方面成員在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斷增強的同時,呈現出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利益要求,選擇性、自主性、差異性日益增強,統一戰線具有鮮明的多樣性;統戰工作由政治領域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領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單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單位,參與統戰工作的部門和組織日益增多,統一戰線具有顯著的社會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已經進一步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要加強統一戰線建設,就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把加強黨的領導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有機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鞏固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政黨關系,使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更加鞏固;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使各民族特別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更加和諧;正確認識和處理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之間的關系,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充分尊重、廣泛聯系、加強團結、熱情幫助、積極引導的方針,充分發揮社會各階層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妥善處理社會階層的利益關系,形成社會各階層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關愛、和諧相處的局面,使社會各階層的關系更加協調;堅持“一國兩制”,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使大陸同胞和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的聯系更加密切。要準確把握統一戰線成員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溝通思想、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正確認識和處理“五位一體”的統戰關系,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集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實現中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