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三位一體”領域的發展

首先,和諧發展是指“自然、社會、人”根本關涉領域有機統一的發展。也就是說,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自然與社會等諸多關系的和諧,其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其他關系得以存在與和諧的基礎,但這些關系的和諧最終要落到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上來。

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前者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特性,后者是指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自然屬性是人存在的基礎,但人的本質在其社會性。一方面,人類來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另一方面,現實的自然界本質上是“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人的認識和實踐對象。“自然界沒有造出任何機器,沒有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自動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的產業勞動的產物,是轉化為人的意志駕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說在自然界實現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的手創造出來的人腦的器官;是對象化的知識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197~1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可見,“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7~2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制度中,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及人對這種地位所形成的自然觀是不同的。崇拜自然、順從自然、模仿自然、支配自然、協調自然就是不同文明形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體現。社會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唐)柳宗元:《封建論》,見《柳宗元全集》,18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也就是說,禮、樂、刑、政等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準則的產生,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越往前追溯歷史,一定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然而,隨著個人權利的增加,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逐漸建構起來,主體性增強,從而又獲得了更多權利。但個人往往面對著強大的社會規則,社會中物質文化需要和社會生產之間也會產生矛盾。在實現未來共產主義的“自由王國”之前,在現有的“必然王國”中,“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928~9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因此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應該在倫理視角上尊重和保護自然,在理性視角下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在實踐視角下合理利用自然和積極補償自然;要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就應該處理好個人、集體、社會的關系,堅持集體主義的原則,同時,集體和社會要保證個人的基本權利,按貢獻分配又能進行社會調劑,使個人在向社會索取中不斷奮斗,并最終貢獻社會,社會又關懷與回報個人,在這一良性循環中促進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相統一;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就應該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特別是要實現人與人在權利、機會、規則、分配等方面的公平;要實現人與自身關系的和諧,就應該使人自身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不斷進步,通過誠實勞動尋求和獲得合理的工作成果與社會地位,享受正當的個人權利與社會福利,特別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要實現自然與社會關系的和諧,就應該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建設,守護好人類共有的家園,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

其次,和諧發展是“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總體實現方式有機統一的發展。也就是說,實現和諧發展要有總體的和具體的道路作為實現途徑、理論體系作為行動指南、制度作為根本保障,并最終統一于和諧發展的實踐,這三者也是和諧發展中所創造與積累的三個根本成就領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也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必須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銜接好,提出切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701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因此,促進和諧發展,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總道路和具體道路所組成。這條總道路經不斷豐富,形成了一個內在的體系結構,可以分為七部分。一是“領導核心”,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二是“基本國情”,從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出發;三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四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任務”;五是“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六是“本質要求”,即個體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集體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七是“發展目標”,即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內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具體道路而言,可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教、軍事等領域的具體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和制度色彩強、中、弱的具體發展道路等。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到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以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和平發展道路”等道路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了一系列理論觀點和戰略思想。就縱向理論成果而言,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就橫向理論組成而言,包括關于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等方面的理論。就理論問題域而言,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就理論覆蓋面而言,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統一戰線、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領域。就理論涉及學科而言,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涉及法學、軍事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一系列學科。黨的十八大報告還提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等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項具體制度等。顯然,這個制度體系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等層級內部還需不斷完善,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還需不斷優化,彼此間要有機銜接,進而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根據波朗查斯(Nicos Ar Poulantzas,又譯普蘭查斯)的意識形態部門理論(regional theory of ideology),意識形態部門按性質可劃分為道德、法律、政治、美學、宗教、經濟和哲學意識形態等彼此制約的亞部門,且亞部門常從占統治地位的那個部門借用該部門所特有的一些概念和表現法。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哲學、道德和宗教意識形態等都從法律政治意識形態借用一些觀念,并把這些觀念當作自己的想法或作為借鑒,從而建立自己的觀念。參見[希臘]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權力與社會階級》,230、232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而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之間及其內部也在一定條件下有不同的組織形式、排列順序和作用方式,彼此在變化互動中不斷尋求著優化組合。如就其相對穩定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為道路、理論和制度;就其理論抽象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為理論、道路和制度;就其與群眾現實生活的相關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為制度、道路和理論。這三者的和諧發展,必將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最終也必將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各領域、各地域、各時域的良性運行和共同發展。

最后,和諧發展是“改革、發展、穩定”具體操作實踐有機統一的發展。也就是說,實現和諧發展,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要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前進的重要法寶。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3-11-16。30多年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中國當前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深水區,改革關聯性強、涉及層面廣,觸及深層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調整,需要破除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機制弊端和觸動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從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從社會發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決定哪些改革小步走、穩步走,哪些改革不停步、邁大步,哪些改革穩中求進,哪些改革重點推進,正確把握形勢、科學確定任務、妥善安排步驟,穩步務實地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如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中國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新舊矛盾相互交織、長期性和階段性矛盾相互交織、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矛盾相互交織,既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要選擇正確適切的發展路徑,建立長遠全局的發展標準,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離開社會穩定,發展也就失去了社會可承受度,不僅改革發展不可能順利推進,而且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隨著社會的發展,影響穩定的因素日益復雜多樣,特別是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方面的個別決策失誤和工作不當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隱患。因此,要站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的高度,深刻把握社會穩定形勢、認清做好穩定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積極預防和化解各種不穩定因素,不斷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加強國家安全工作和國防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政治和經濟的穩定、社會生活秩序與人們思想狀態的穩定等,才能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竹工卡县| 宣城市| 雅江县| 绥芬河市| 许昌市| 建始县| 合肥市| 平湖市| 关岭| 盐津县| 凤冈县| 桐城市| 宾川县| 凌云县| 政和县| 望奎县| 柞水县| 民权县| 女性| 泰和县| 滦南县| 县级市| 布尔津县| 巴东县| 嘉义县| 芦溪县| 台东县| 南和县| 庆元县| 中山市| 弥勒县| 博客| 东山县| 遵义县| 邢台市| 博客| 玉环县| 高台县| 军事| 砚山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