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際經驗:代表性國家的現價GDP核算方法

劉丹丹

美國是最早對國民收入和產出進行核算的國家,加拿大則是編制全套國民核算賬戶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因此,本部分就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介紹現價GDP核算的國際經驗。

一、美國的GDP核算與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NIPAs)

(一)美國GDP核算的特點

美國經濟分析局將SNA作為核算標準,并根據本國的特點加以改進,采用以支出法為主、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來核算GDP。首先,利用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NIPAs)以支出法核算全國GDP,并以此數據作為通過其他賬戶和方法核算GDP的總控制數;其次,通過產業賬戶(Industry Accounts)核算按行業分類的增加值,在核算分行業GDP時采用生產法和收入法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法核算的GDP需要進行處理,以與前面用支出法核算的結果保持銜接。此外,為了滿足地區經濟的核算需求,經濟分析局還通過地區賬戶(Regional Accounts)核算各州和各主要大都市地區的GDP數據,與核算分行業GDP相似,同樣采用生產法和收入法相結合的方式核算各個地區所有行業的增加值,并通過分行業增加值最終匯總為地區生產總值。

(二)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NIPAs)的主要內容

美國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是由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編制的一整套經濟賬戶,其目的是提供一定時期美國國內總產出的價值和構成,以及相應的收入分配和使用情況。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的核心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此外還包括個人收入、企業利潤、政府支出等指標。這些數據的用途非常廣泛,白宮和國會根據它們來編制聯邦預算,美聯儲將其作為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華爾街將其用作經濟活動的指標,企業界利用它們來預測經濟運行情況,作為制定生產、投資、就業計劃的依據。

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由7個匯總賬戶(summary accounts)和大約300張表構成,賬戶中的交易者分為4類(部門)——個人、企業、政府和國外。7個匯總賬戶反映了各部門對總產出的貢獻以及各部門的收入、支出、儲蓄和投資,具體內容如下:

賬戶1:國內收入和產出賬戶(見表1)。

表1國內收入和產出賬戶


image

國內收入和產出賬戶的左右兩方分別為收入法計算的GDP和支出法計算的GDP的計算過程。右方(即生產方)列出了消費者、私營企業、政府和外國居民的各項支出,包括個人消費支出、個人國內投資總額、出口、進口、政府消費支出。上述各項加總即為支出法計算的GDP。

左方(即收入方)列出了各項收入和生產過程中的其他成本,包括勞動力收入(雇員報酬)、政府收入(生產稅減補貼和進口稅減補貼)、企業家收入(凈營業盈余)以及固定資本消耗。上述各項加總即為國內總收入(GDI)。這些項目也是賬戶2至賬戶5中的收入來源。

GDP和GDI在理論上應該相等,但實際上,由于估算兩個指標的數據來源不同,會出現一個“統計誤差”,在賬戶中即為GDP與GDI之差。經濟分析局認為生產方數據的來源更加可靠,因此在賬戶1中,統計誤差記為收入的一部分。

賬戶2:私營企業收入賬戶(見表2)。

表2私營企業收入賬戶


image

私營企業收入賬戶的右方是私營企業收入來源,左方是收入在各類私營企業之間的分配。在賬戶右方,私營企業收入來源既包括來自當期生產的收入(凈營業盈余),也包括來自金融資本的收入(資產收入)。賬戶左方列出了收入在法人企業(企業利潤)、私人所有的非法人企業(混合收入)和住房所有者(個人租金收入)之間的分配情況,以及分配給金融資本所有者的收入(資產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的匯總信息。

賬戶3:個人收入和支出賬戶(見表3)。

表3個人收入和支出賬戶


image

個人收入和支出賬戶反映個人、住戶所有的企業以及為住戶服務的非營利機構的收入來源和使用情況。賬戶右方列出了個人經常收入的各種來源,包括對生產的貢獻(勞動力投入或擁有的房屋和企業)、政府和企業的轉移收入、來自金融資產的收入(利息和股利等)。賬戶左方顯示個人收入主要用于貨物和服務消費。其中,“個人消費支出”直接計入賬戶1,并且是GDP中所占份額最大的一項。也就是說,住戶是最終產品的最大消費者。其他項目顯示住戶納稅、利息和轉移支付等支出,住戶收入與這些支出的差額即為儲蓄。

賬戶4:政府收入和支出賬戶(見表4)。

表4政府收入和支出賬戶


image

政府收入和支出賬戶反映政府收入的來源和使用情況,賬戶右方列出了政府部門(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包括國有企業)的收入來源,左方列出了收入的使用(包括儲蓄)。

政府收入主要來源于稅收,以及社會保險、財產性收入、轉移收入(如捐贈和罰款)和國有企業的經常性盈余。政府支出包括經常支出和政府儲蓄,其中轉移支付在經常支出中占很大份額。“支付給國外的其他經常轉移”包括對國外的軍事和非軍事援助。

賬戶4的平衡項為政府凈儲蓄,即政府經常收入與經常支出的差額。由于范圍和時間的差異,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中的聯邦政府凈儲蓄不等于聯邦政府預算盈余(赤字)。聯邦政府預算盈余(赤字)是從財政部的聯邦預算報表推算出的現金流指標,既包括經常性收入和支出,也包括資本性收入和支出。

賬戶5:國外經常交易賬戶(見表5)。

表5國外經常交易賬戶


image

國外經常交易賬戶反映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常轉移。該賬戶從國外的角度來記錄,右方將美國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記錄為其他國家的收入來源,左方將美國的出口記錄為其他國家的收入使用。類似地,在賬戶2、賬戶3、賬戶4的左方,將對國外的支付(雇員報酬、利息、股利、轉移支付)記錄為國外的收入來源,而美國居民的相應收入則記錄為國外的收入使用。進口和出口(凈額)作為GDP的構成直接記入賬戶1。

平衡項“經常賬戶平衡項”以“經常收入”(美國對國外的貨物和服務出口以及來自國外的收入)減“經常支付”(美國從國外的貨物和服務進口,以及支付給國外的收入、經常性稅收和轉移支出)來計算。

賬戶6:國內資本賬戶(見表6)。

表6國內資本賬戶


image

國內資本賬戶反映國內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關系。該賬戶可提供如下問題的答案:固定資產是否更新?是否存在儲蓄不足的情況?哪個部門的儲蓄為正?哪個部門進行了投資?

國內資本賬戶的右方按部門對儲蓄來源進行了分類,包括個人儲蓄、企業儲蓄(尤其是企業未分配利潤和應付工資減已支付的工資)、政府儲蓄。各部門儲蓄之和為凈儲蓄。總儲蓄為凈儲蓄加上固定資本消耗。賬戶左方反映儲蓄的使用,包括國內總投資(私營企業和政府的投資)、資本賬戶交易和凈借出或凈借入(-)。凈借出或凈借入(-)是賬戶6的平衡項,如果該項為負,說明國內投資不完全來源于本國儲蓄。

賬戶7:國外資本交易賬戶(見表7)。

表7國外資本交易賬戶


image

國外資本交易賬戶對賬戶6中與國外進行的資本交易進行了匯總。雖然看似重復,但賬戶7體現了匯總賬戶的復式記賬特點,此外,它也有利于將與國外進行的經常交易和資本交易在單獨的賬戶中加以說明。

(三)美國GDP核算的修訂和完善

自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建立以來,美國經濟分析局不斷對其進行修訂和完善,其中幾次重大修訂如下。

1951年,年度實際GNP和價格縮減因子以附表的形式被引入賬戶。實際GNP通過固定某一基準年的價格來計算,即以不變價美元來計算。1954年,這些調整后的指標正式出現在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的標準表式中。

1958年,賬戶體系中增加了新的信息,采用5個匯總賬戶來提供產出、收入、支出、國外交易、儲蓄、投資的總體情況,還開展了實際GNP的季度核算。政府部門賬戶中,按支出類別和功能對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的支出重新分類。此外,拓展了國外交易賬戶,并將其與國際收支平衡表整合,還引入了地區GNP核算和制造業固定資產存量核算。

1965年的全面修訂中,首次以1958年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作為GNP各構成項的基準值,使得國民經濟的內部結構更容易理解。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拓展了資本存量核算,將企業固定資產和國有固定資產及耐用消費品全部納入核算范圍。1976年,將固定資本消耗改為按當期成本核算,以保證估價的一致性,而此前是按賬面價值核算,即按歷史成本估價。

1985年,在IBM公司研究人員的建議和幫助下,經濟分析局對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采用了質量調整價格指數。該指數基于“hedonic回歸”統計方法計算,對計算機設備運算速度和能力的快速發展做出了調整。

1991年,經濟分析局將賬戶中的核心生產指標GNP改為GDP。GDP涵蓋了使用美國國內勞動力和財產生產的貨物和服務,因而與就業、生產率、行業產出等核心經濟指標一致。采用GDP指標也有利于美國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活動方面的比較。

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1993)被國際組織廣泛采用,以促進各國國民經濟核算數據的可比性,并為各國開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提供指南。經濟分析局積極參與SNA(1993)的編制,并宣布與其保持一致。從此以后,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的重大修訂都盡可能與SNA的概念和核算原則一致,如采用鏈式物量指數和價格指數、軟件的資本化,承認商業銀行提供的虛擬服務等。

1996年,經濟分析局對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進行了幾項重大改進:根據費氏指數公式計算的環比物量指數來計算實際GDP及其構成項的變動,取代了之前選取某一個基準年價格計算實際GDP的主觀做法;將政府購買設備和建筑物的支出作為固定投資,這樣的話,無論固定資產是由公共部門還是由私人部門購買,對其的處理方式都是一致的,從而保證了投資核算的一致性。

1999年,經濟分析局對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進行全面修訂,進一步完善了基本概念,以及現價核算、物量指數、價格指數等基本統計方法。例如,將企業和政府的軟件支出確定為固定投資,對政府雇員退休計劃重新分類,與私人養老計劃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處理。此外,還采用了一種新方法來計算未定價銀行服務的實際價值,并對用于縮減個人消費支出(PCE)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進行了修訂(回溯至1978年),以反映采用幾何平均數公式后的變化。

2003年,進一步完善和更新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例如,采用一個更全面、更精確的指標來核算保險服務,將財產保險和意外保險公司提供的虛擬服務包括進來。新指標消除了由于災難損失而導致的保險服務劇烈波動。銀行服務指標也有所改進,將借款方接受的服務包括在內,在此之前則只對貸款方接受的服務進行核算。對政府活動采用新的處理方式,承認政府提供服務,而政府購買的貨物和服務是中間投入。拓展了國民收入的定義,將生產中獲得的全部凈收入納入進來,從而與國際準則更加一致。賬戶的形式也有所改變,以反映上述變化,還對表格進行了重新設計,以一種更便于使用的方式提供更多信息,并提供更高的靈活性。新表增強了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與美國其他賬戶(如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資金流量賬戶)、其他國家的賬戶以及SNA的可比性。

2009年的全面修訂主要針對相關的定義、分類和表式。具體修訂內容包括:改變了對災難的處理方式,以更好地反映經常交易、資本交易以及直接影響資產負債表的事件之間的區別,并使國民收入和產出賬戶與最新修訂的SNA(2008)一致;對聯邦政府與各州的直接交易重新分類,以增強對與私人部門類似交易的處理方式的一致性;改變對國有企業提供的保險服務的處理方式,增強與私營保險公司處理方式的一致性;采用了新的個人消費支出分類體系;1926—1996年的私人建筑固定投資采用了與1997年一致的估算方法;鏈式物量指數、價格指數和不變價指標的基準年從2000年改為2005年;現價季度GDP核算相關術語的改變等。

二、加拿大的GDP核算實踐

加拿大的國民經濟核算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Canadian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CSNA)是一套較為完整、科學的體系。加拿大統計局在聯合國SNA(1993)框架下編制了投入產出表、國內生產總值、資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和國際收支核算,是世界范圍內編制全套國民核算賬戶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加拿大的GDP核算是在投入產出框架下進行的,并以最新編制的投入產出表為基準,使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核算的GDP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加拿大GDP核算的周期

在加拿大,GDP核算按照不同時期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有所不同。這三個階段是:

(1)基準年(參考年的3、4年后)核算:為投入產出表編表年。在此期間,以投入產出表為控制數對季度數據和月度數據進行基準化。

(2)非基準年(參考年的1、2年后)核算:在投入產出編表年之前,以最新編制的以前年份的投入產出表為基準,推算出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的GDP的年度估算值,并將其作為季度核算和月度核算的基準,對季度數據和月度數據進行修訂。年度數據與修訂后的季度數據、月度數據一同公布。

(3)當年(參考年)核算:由于參考年當年季度核算和月度核算的資料缺口較大,因而更多是利用相關指標推算。

(二)加拿大GDP核算的基本框架

加拿大統計局共編制和公布了三個GDP系列(加拿大GDP核算的詳細工作流程見表8)。

(1)投入產出核算中的GDP。加拿大國家和13個省的投入產出表按年度編制,并且按現價和不變價兩種價格編制。編表期比參考年滯后3年。每年的投入產出表要編制兩次,一次是初步核算,一次是最終核算。例如,第一年公布2004年最終核算表和2005年初步核算表,下一年公布2005年最終核算表和2006年初步核算表。國家和分省的現價和不變價投入產出表均在每年的11月份公布。投入產出表中的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的GDP,構成了GDP核算的基準。

(2)收入和支出核算中的GDP。加拿大的季度GDP核算只進行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先分別計算收入法計算的GDP和支出法計算的GDP,找到兩者的差距,再將差距除2后平均分攤到收入法計算的GDP和支出法計算的GDP上。不變價季度數據是按支出法計算的,用季度鏈式縮減指數計算。季度核算公布日期為季后2個月。在沒有季度基準化時,季度數據在一年內保持開放狀態,例如,在公布第三季度GDP時,同時修訂前兩季度GDP數據。作為基準的投入產出表的變動會引起16個季度GDP數據的修訂。例如,2004年投入產出表最終核算數與2004年的季度GDP數據銜接后,在2008年5月公布2008年1季度數據時,也一同公布2004—2007年各季度GDP修訂數。

(3)生產核算中的GDP。加拿大的月度GDP核算只進行生產法核算,而且只計算不變價數據。各行業增加值不是直接計算,而是根據產出和投入等相關指標進行推算,其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各種月度調查。由于季度GDP資料來源比月度更豐富,月度GDP核算要以季度GDP為基準。月度GDP數據在月后60日首次公布,之后要經歷若干次修訂。每年公布1~6月當月數據時,要對上年1月到當月之間各月數據進行修訂并公布;公布7月當月數據時,同時以最新編制的投入產出表為基準,推算投入產出編表年以后兩年的年度估算數,并要修訂并公布近5年的全部月度數據;公布8~12月當月數據時,要對本年1月到當月之間各月數據進行修訂并公布。

7

(三)加拿大GDP核算的特點

加拿大的GDP核算以支出法為主,按照住戶最終消費支出、一般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庫存增加、貨物和服務進出口五個大類分別估計。具體地說,加拿大GDP核算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不同核算部分之間協調統一。加拿大的GDP核算包括月度、季度和年度核算,月度核算按產業活動單位分類,分別按照要素成本價格和不變價格估價。季度和年度核算通過收入支出賬戶派生出來,分別按照現行市場價格和不變價格進行估價,同時,年度國內生產總值也能通過投入產出核算獲得。按不同方法計算的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往往存在差異,加拿大采取的辦法是通過投入產出核算來協調。由于投入產出框架中包括大量的結構系數,如增加值率、增加值構成、產品和行業構成、中間消耗構成以及縮減指數等,使投入產出框架具備了足夠的協調能力,特別是在月度和季度核算要求時間緊、基礎數據不完善的情況下,各種系數為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提供了主要依據,解決了短期內基礎數據不能及時滿足需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使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系統,使同一個核算期內按不同方法計算的指標具有一致性。

(2)季度數據與年度數據相互銜接。年度核算大多是直接計算,而季度核算則多采取外推的方法。年度核算的資料來源是全面調查和普查,季度的基礎數據一般通過抽樣調查取得,與年度數據相比,調查的覆蓋面小,指標也較少。由于季度與年度核算所依據的基礎數據和核算方法不同,因此,在同一年度中,季度數據之和往往不等于年度數據,而理論上二者應該相等。為解決這個問題,加拿大采用數據銜接模型,以年度數據作為基準,使季度數據之和與年度數據相等。銜接的原理是,根據季度數據之間的比重,將季度數據之和與年度數據之間的差額分攤到各個季度中。經過對季度數據的年度基準化處理,不同核算期的國內生產總值能夠保持一致,季度國內生產總值之和也會等于年度國內生產總值。

(3)對季度數據進行季節調整。原始的季度數據中存在季節性因素,季節性因素帶來的時間序列變動不是由于經濟原因,但會影響人們對經濟真實變動趨勢的判斷。為提升季度數據的分析使用價值,加拿大對季度國內生產總值以及所有的季度指標(如零售額、就業人數、物價指數等)都進行季節調整,消除原始數據中的季節性因素。季節調整所使用的模型是加拿大統計局研究開發的X11-ARIMA模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大姚县| 曲周县| 砚山县| 永清县| 三河市| 孟连| 陇西县| 丹凤县| 商都县| 安多县| 尼玛县| 蒲江县| 金乡县| 瑞金市| 清徐县| 什邡市| 泗水县| 文化| 房产| 临邑县| 兴和县| 东莞市| 阜南县| 陆良县| 叶城县| 无为县| 永福县| 房产| 项城市| 康乐县| 崇文区| 讷河市| 泉州市| 措美县| 荥经县| 昭通市| 朝阳市| 上蔡县| 东山县| 灵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