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成長調查研究報告(2013)
- 伊志宏
- 3266字
- 2019-09-20 16:48:26
引言
一、中國企業追蹤調查的背景與意義
扎根企業管理實踐,從中提煉研究課題,深入探索并作用于企業管理現實,是管理研究的根本任務。將管理理論有效地應用到企業管理實踐中去,是影響企業發展和成長的重要推力。中國管理研究與企業實踐的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共享的美好愿景。
從管理實踐上看,當前中國企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遭受到不同于以往的生存挑戰。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給我們的企業造就了無數的成長契機,同時帶來了各種困難和挑戰。在這特殊又令人興奮的時代旋律下,中國企業正以怎樣的姿態迎接不確定的未來?它們的現狀如何?可能存在哪些問題?成長方向在哪里?中國企業應如何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實現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又該如何掌握管理理論,有效地應用到自身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去,讓理論更好地為自己的企業實踐服務?這些管理實踐中的重要問題亟待得到回答和解決。
從管理研究上看,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在量化的實證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積累了豐富的、質量日益提高的經濟與社會數據。但是,國內現有經濟社會數據多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上孤立采集的:宏觀數據反映的都是國家、區域或者行業等總體的狀況和趨勢,而微觀數據則又是從獨立個體出發,反映個體的行為與意向。這種狀況導致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微觀與宏觀的脫節。實際上,個體的經濟與社會行為不是直接嵌入在國家、區域、行業或者市場之中的,而是嵌入在其日常工作活動的組織或企業中的,所以,國際上把對組織與企業數據的采集作為實證研究的重點。而目前我國在企業層面的穩定數據來源相對缺失,學術研究和政府決策已對企業層面數據的采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時,我國目前的企業數據基本來自統計部門的企業報表(如上市公司報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改革的快速發展,企業統計報表制度所產生的數據已嚴重落后于經濟與社會的現狀,難以為企業“中觀”的細致分析提供有效的指標與數據。
基于企業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的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成立了企業創新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于2012年啟動了“中國企業追蹤調查”(Chinese Enterprise Panel Survey,CEPS)項目,調查和研究中國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管理問題,為政府、企業和相關學者提供智力支持。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創建一個國際知名的開放式管理平臺,推動高水平的管理研究,識別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實踐并總結提煉相關管理理論,在為管理理論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服務于中國企業做強做優。研究中心整合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及產業鏈相關的優秀資源,開展以創新與競爭力為主題的課題研究、企業數據庫建設、決策咨詢、學術交流等活動,努力產出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并將其應用于中國企業管理與決策的實踐,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本次“中國企業追蹤調查”,圍繞中國企業發展與核心競爭能力提升的核心議題,借鑒不斷發展的企業競爭力理論,設計并調查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企業運營管理和經營環境的第一手信息,在為企業研究者提供數據平臺的同時,力圖找到中國企業競爭力隨企業內外部因素變化變遷的規律,并試圖勾勒出企業理論的“中國特征”。本次調查的主要構思是,通過若干年持續對企業近距離的觀察研究,拿到企業的第一手數據,總結提煉出具有中國實踐特色的管理理論,取得開創性的、對國內國際都有深遠影響的成果,進而對中國企業未來發展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幫助其走向更長遠的發展。
中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能否獲得持續長期增長,主要取決于中國企業能否保持創新與活力。事實上,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在世界產業分工格局中基本找到了符合國情的定位,并在競爭過程中,大大提升了經營管理能力。“中國模式”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政界、商界以及學界關注的焦點。我們持續追蹤企業,在不同時點上反復調查企業的基礎性一手數據(長期追蹤而非橫截面數據),輔之以熱點問題的調查,通過全景掃描中國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運營管理和結構特征,研究總結中國企業管理模式及其與環境互動的變遷。掌握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長期、動態的一手數據,基于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將特別有助于歸納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及其變遷),并形成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企業發展方式的對比,不僅對中國企業積累經管知識、提升競爭能力有幫助,而且能為國家政策咨詢與制定提供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決策資料。“中國企業追蹤調查”試圖構建起企業實踐與管理研究之間的橋梁,有利于滿足學者及決策制定者對企業層面數據的迫切需求,能夠為推動我國經濟與社會進步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二、調查內容與方法
2012“中國企業追蹤調查”的抽樣原則是分層抽樣,主要以企業規模、行業、所有制、地域為分層變量,回收了來自126家企業的問卷。這126家企業分布在中國的東、中、西部,從事不同的行業,包括房地產業、金融業、餐飲服務業、重工業、生產制造業等;企業性質也各有不同,有10家國有企業,73家民營企業,及眾多合資、集體及外資企業。同時,126家企業中有25家家族企業、15家上市企業;一些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也參與了此次調查,如海爾集團、中鋼集團、山東鋼鐵集團,等等。
此次我們采用了線下調查的方式,每家企業的調查對象包括企業負責人(總經理)1人,中高層管理者4人,下屬員工12人(每名中高層管理者隨機挑選3名員工)。我們針對不同部門和人員設計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具體包括總經理問卷、營銷經理問卷、人力資源經理問卷、產品/運營經理問卷、IT經理問卷、員工問卷等。這些問卷涉及不同的調查內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反映企業管理發展的實際情況。從上述126家企業回收的各類問卷的情況如下:總經理問卷124份、營銷經理問卷122份、人力資源經理問卷121份、產品/運營經理問卷118份、IT經理問卷105份、員工問卷1351份。
出于全景掃描中國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運營管理和結構特征的考慮,為保證分析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數據調查:企業背景信息、企業經營者信息、企業戰略與管理系統、營銷實踐、企業創新與運營管理實踐、人力資源實踐、IT管理實踐以及員工工作情況和生活感受等。
從企業管理的實踐出發,結合當前管理理論的前沿發展動向,我們使用了一些與企業管理實踐密切相關的學術概念,用以刻畫企業管理的實際情況。為了方便閱讀,本報告在呈現調查發現之前,首先給出了相關名詞的基本定義以及相關的管理研究情況。例如跨部門協作,跨部門協作是指企業各職能部門樹立全局意識、合作意識,共同滿足客戶需求,實現戰略目標。跨部門協作指數用來衡量企業的跨部門協作水平,該指數高則說明企業各職能部門能較好地整合在一起,滿足目標市場的客戶需求,能較好地致力于一起認真地解決問題。又比如開放式創新能力,開放式創新能力是指企業通過學習、合作、跟蹤先進企業等獲得創新技術的能力,通過四個方面——技術引進、研發合作、技術跟蹤、技術學習等體現出來。
我們對126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進行匯總、編排、校對之后,對數據進行計算、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和專題討論,形成了這份“中國企業成長調查研究報告”。由于大部分變量(85%)符合正態分布,因此我們以變量的平均值作為分析比較的對象。在對比分析部分,我們基于地區、行業、上市與否、家族控制與否等維度對調查樣本進行了劃分,并圍繞跨部門協作、產品差異化、自主創新能力等企業管理重要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對比,試圖從中發現一些規律。基于調查數據和當前企業管理實踐中的一些熱門話題,我們展開了專題研究,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在今后的調查過程中,我們將擴大調查樣本的規模,以更好地反映中國企業的總體特征。在調查方式上,今后將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基于調查結果,我們將更加深入地進行分析和探討,在更大調查樣本的基礎上,總結出我國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并給出宏觀、框架性的管理建議。我們相信,隨著“中國企業追蹤調查”項目的持續開展,對企業的了解會不斷深入,取得的研究成果會更加豐富,管理理論與企業實踐的協奏曲會更加響亮,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