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資本市場制度變革研究
- 吳曉求等
- 6829字
- 2019-09-20 16:44:30
0.8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是縱容還是威懾?
虛假信息披露、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是資本市場上的三大違法行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非法牟利。這三大違法行為踐踏了資本市場的“三公”原則,嚴重損害了其他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世界各國法律所禁止,也是證券監管部門監管的重點。在中國,雖然法律明令禁止,但這三大違法行為仍然不絕于市。由于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三大違法行為又以內幕交易最為猖獗。究其原因,與法律對這三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有密切關系。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微不足道的違法違規成本,不僅無法抑制某些人為了攫取巨大的利益而以身試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違法行為起到縱容的作用。
0.8.1虛假信息披露及其處罰
虛假信息披露是資本市場一切亂象的根源
虛假信息披露亦即虛假陳述,是指虛假陳述行為人違反證券法律規定,在證券發行或者證券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做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1】
虛假信息披露是資本市場一切亂象的根源,是資本市場上所有違規違法行為的始作俑者,侵蝕著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直接損害資本市場“公開”之原則。我國證券法律法規與世界成熟市場國家一樣,特別強調信息的公開性和市場透明度原則。
虛假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
證券市場中違規違法行為的責任一般分為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針對虛假信息披露(虛假陳述)的違規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我國《刑法》【2】、《證券法》【3】和《證券市場禁入規定》【4】等相關法律法規都作了相應規定。
但從實踐角度看,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現行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處罰標準似仍難遏制某些人為了牟取巨大利益而以身試法。
專欄一 萬福生科欺詐發行案
【5】萬福生科案是創業板市場第一例涉嫌欺詐上市的案件,由于其造假性質的惡劣以及證監會對包括保薦人在內的相關中介機構的處罰而成為資本市場格外引人注目的案例。
萬福生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27日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的披露,該公司是一家“運用先進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工程技術,對稻米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生產大米淀粉糖、大米蛋白粉、米糠油和食用米等系列產品”的公司,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以大米淀粉糖、大米蛋白為核心產品的稻米精深加工及副產物高效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型企業”。2008—2010年,公司實現營業利潤分別為3 265.39萬元、4 199.62萬元以及5 343.26萬元。
然而,根據中國證監會2013年5月10日公布的《證監會通報萬福生科涉嫌欺詐發行及相關中介機構違法違規案》(簡稱“通報”),“為了達到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條件,根據董事長兼總經理龔永福決策并經財務總監覃學軍安排人員執行,萬福生科2008年至2010年分別虛增銷售收入約12 000萬元、15 000萬元、19 000萬元,虛增營業利潤約2 851萬元、3 857萬元、4 590萬元?!背艘酝猓f福生科還涉及在“其披露的2011年年報和2012年半年報虛增銷售收入28 000萬元和16 500萬元,虛增營業利潤6 635萬元和3 435萬元?!痹旒俳痤~之高和持續時間之長均為中國資本市場所罕見。
根據通報,對于發行人萬福生科股份有限公司,證監會“擬責令萬福生科改正違法行為,給予警告,并處以30萬元罰款;對龔永福給予警告,并處以30萬元罰款;同時對嚴平貴等其他19名高管給予警告,并處以25萬元至5萬元罰款。此外,擬對龔永福、覃學軍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i>
由于保薦人平安證券未能盡職審查,履行審慎核查義務,證監會同時決定“對平安證券給予警告并沒收其萬福生科發行上市項目的業務收入2 555萬元,并處以2倍的罰款,暫停其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對保薦代表人吳文浩、何濤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撤銷保薦代表人資格,撤銷證券從業資格,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對保薦業務負責人、內核負責人薛榮年、曾年生和崔嶺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撤銷證券從業資格;對保薦項目協辦人湯德智給予警告并處以10萬元罰款,撤銷證券從業資格。”
除此以外,作為發行人審計機構的中磊會計師事務所和發行人法律顧問的湖南博鰲律師事務所也未勤勉盡職。因此,證監會對中磊會計師事務所處以“沒收業務收入138萬元,并處以2倍的罰款,撤銷其證券服務業務許可。對簽字會計師王越、黃國華給予警告,并分別處10萬元、13萬元罰款,均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對簽字會計師鄒宏文給予警告,并處3萬元罰款”,對湖南博鰲律師事務所處以“沒收博鰲律師事務所業務收入70萬元,并處以2倍的罰款,且12個月內不接受其出具的證券發行專項文件;擬對簽字律師劉彥、胡筠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10萬元的罰款,并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的處罰。
從萬福生科一案可以看到,虛假信息披露的出現,發行人自然負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作為中介機構的保薦人、審計機構和法律機構同樣也負有審慎和勤勉盡職的義務。唯有實現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的歸位盡責,強化各方的權利義務,提高虛假信息披露的違法違規成本,才能真正減少類似于綠大地、萬福生科這樣的虛假信息披露事件的發生,才能真正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實現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0.8.2內幕交易及其處罰
內幕交易的危害
對內幕交易的行為雖然難有非常準確的定義,但一般認為它有以下幾個要素:實施主體是內幕人員,實施的條件是內幕信息,實施的目的是謀取暴利,在此基礎上實施了證券交易行為。
我國證券法律法規對內幕人員和內幕信息均有明確規定【6】,由于內幕交易的隱蔽性,在司法實踐中取證比虛假信息披露和操縱市場要困難得多,不少內幕交易行為難以受到處罰。
如果說虛假信息披露是市場違規違法行為的源頭,是騙子行為,那么內幕交易則是市場違規違法行為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一種典型的偷盜行為。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內幕交易瘋狂而頻繁,以至于成為市場上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為,在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借殼上市、高比例送轉股、業績重大改善等重大信息公告前,股價異動背后難道沒有內幕交易的蹤跡?
內幕交易是對市場奉行的“公平”交易原則的嚴重踐踏,直接背離了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市場道德精神,極大地損害了資本市場公信力和投資者信心。由于它對市場正常運行具有巨大的損壞力,西方成熟市場國家均高度關注內幕交易,并予以嚴厲處罰。
中美兩國關于內幕交易的法律責任比較
專欄二 中國法律關于內幕交易的處罰
《刑法》第一百八十條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入或者賣出該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或者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公開前,買賣該證券,或者泄露該消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證券,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三萬元的,處以三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單位從事內幕交易的,還應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
《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發行人在發行證券中有內幕交易行為的,根據不同情況,單處或者并處警告、責令退還非法所籌款項、沒收非法所得、罰款、停止或者取消其發行證券資格。
專欄三 美國法律關于內幕交易的處罰
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內幕交易處罰法》,其最主要的內容為對從事內幕交易者,可以處3倍以其獲利或減少損失金額的罰款。
1988年的《內幕交易及證券欺詐制裁法》引入了行政罰款制度,即內幕交易者無論是否“獲利”,一概予以罰款處罰,自然人罰金額為10萬至100萬美元,法人則可被處以高達250萬美元的行政罰款。
2002年通過的《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進一步規定,任何人通過信息欺詐或價格操縱、內幕交易在證券市場獲取利益,可被處以最高達25年的監禁。
從對內幕交易的量刑上看,我國現有的法律處罰與美國相比顯得相對較輕。在美國,內幕交易往往還會牽涉其他罪名,如逃稅、詐騙、妨礙司法公正等,數罪并罰后,相應的處罰結果會變得更為嚴厲。另外,我國在內幕交易的民事責任追究方面也存在缺失。美國1934年頒布的《證券交易法》中,明文規定了內幕交易人負有民事責任。而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頒布的司法解釋,目前我國暫不受理因內幕交易而引起的民事賠償案件,這意味著我國在內幕交易的民事維權方面更為艱難。
我國處罰內幕交易的案例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內幕交易不是時有發生而是頻繁發生,不是偶然現象而似乎成了一種常態現象,不能不令人憂慮。由于取證難,市場頻繁發生的內幕交易能昭示于人的、能繩之于法的少之又少。謝風華案和李旭利案就是這少之又少案例中的兩例。
專欄四 謝風華內幕交易案
2009年5月,原中國證監會專家命題組成員、中信證券投行部企業發展融資業務部總經理、保薦人謝風華,在短短一周之內,連續買入自己直接參與的兩家重組公司股票并從中牟取了破保薦人內幕交易獲利紀錄的暴利。其中,謝風華通過堂弟謝劍源的股票賬戶買入ST興業共11.5萬股,累計成交金額50.07萬元,獲利767.52元,其妻買入的ST興業共20.85萬股,獲利13.67萬元。此外,謝風華和妻子又共同買入“萬好萬家”共121.06萬股,累計成交金額870萬元,獲利760余萬元。案發后,謝風華曾一度攜妻子逃亡海外,最終迫于壓力回國自首。2012年1月6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謝風華犯內幕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罰金人民幣800萬元。安雪梅犯內幕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罰金人民幣190萬元。追繳被告人謝風華、安雪梅違法所得共計人民幣7 676 450.18元。
在謝風華內幕交易案中,至少有兩點值得反思:第一,內幕交易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如果不是通過股價的異動來觀察,幾乎無法查找相關線索。從事內幕交易者之間的聯系手段也不易偵查,而且相關記錄便于迅速銷毀,由此造成取證過程相對較長,從而加大了查處難度。第二,從處罰力度上看,即使考慮了自首情節,與其他金融犯罪相比較,對內幕交易的法律量刑依然較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此類案件頻繁發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的威懾力。
專欄五 李旭利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案
李旭利曾先后任職于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因其管理的基金業績表現出色而成為中國基金業大名鼎鼎的人物。
然而在2011年8月13日,李旭利卻因涉及非公開信息交易被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拘留。根據檢方指控:2009年4月7日,在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旗下藍籌基金、成長股票基金進行股票買賣信息尚未披露前,時任投委會主席、投資總監以及藍籌基金經理的李旭利,指令時任五礦證券深圳華富路證券營業部(后為金田路營業部)總經理李智君,在李旭利控制的“岳彭建”、“童國強”兩個證券賬戶內,先于或同期于交銀藍籌基金、成長基金買入相同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股票,累計買入金額達5 226.38萬元。同年6月,李旭利直接將上述股票全部賣出。股票交易累積獲利899.24萬元,并分得紅利172.33萬元,總額為1 071.57萬元。
經過2012年6月12日與2012年11月23日兩次開庭審理,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定李旭利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4年,罰金1 800萬元人民幣。同時,其違法所得1 000余萬元予以追繳。
資料來源:鳳凰網財經頻道:http://finance.ifeng.com/fund/special/lxldc/index.shtml。
李旭利成為繼許茂春和韓剛之后基金行業第三位獲刑的人員。由于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所處的特殊地位和關系,便于利用內幕交易和非公開信息為其帶來巨大利益,鋌而走險的人仍然前赴后繼。對監管部門而言,打擊內幕交易、老鼠倉等行為,維護市場“三公”原則,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仍然任重而道遠。
0.8.3操縱市場及其處罰
操縱市場是一種典型的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它利用資金和信息優勢,直接影響甚至操縱市場價格,制造市場交易假象,以此謀取暴利或減少損失。與虛假信息披露是騙子、內幕交易是偷盜相比較,操縱市場則與搶劫無異。
操縱市場行為是對資本市場“公正”原則的公然挑釁,是一種赤裸裸的光天化日之下的搶劫行為,是對法律的公然蔑視。作為外部的一種違法的強制干預力量,操縱市場擾亂了正常的市場價格信號,打破了正常的市場供求平衡,加大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損害了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
在中國,操縱市場的行為在股權分置改革前的相當長時期里時有發生,“中科創業”操縱市場案是其典型代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的五年多時間里,由于市場交易結構和交易規模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操縱市場的行為在主板藍籌股中鮮有發生,但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中似有蹤影,特別是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上市最初幾個交易日痕跡更為明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法律法規對操縱市場的法律責任作了明確規定【7】,鑒于取證的復雜和責任認證的困難,我國法律法規未對操縱市場行為應承擔何種民事責任作出規定。
操縱市場的相關案例
專欄六 操縱市場案例
根據中國證監會2011年12月9日《關于廣東中恒信公司、薛書榮、鄭宏中等機構和個人操縱證券市場案的通報》,自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薛書榮、鄭宏中、楊曉鴻、黎睿咨等人以70個自然人名義在44家證券營業部開立112個資金賬戶,使用148個證券賬戶,動用超過20億元資金預先買入他們選定的股票。與此同時,黎睿咨、張宏、歐陽宏、桑旭、何淼、梅養和等人安排人員制作上述股票的薦股PPT,并將PPT傳送至薛書榮、鄭宏中等人控制的薦股節目主要制作單位——中恒信公司。同時,薛書榮、鄭宏中等人先后私下聯絡10家證券公司和8家投資咨詢機構的30名證券分析師,完全按PPT內容錄制薦股節目。
薛書榮、鄭宏中等人通過廣州登立廣告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以4 483萬元購買了9家電視臺的早、午、晚證券欄目時段,播放前述薦股節目,吸引投資者入市,并在節目播出當日或第二個交易日,將預先買入的股票迅速賣出獲利,以“搶帽子”交易方式操縱股票價格。鄭宏中等人通過上述方式共交易股票552只,累計交易金額571.76億元,非法獲利4.26億元。
中恒信公司、薛書榮、鄭宏中等機構和個人操縱證券市場的股票數量之多、涉案金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披露:證監會經過調查、審理認定,鄭宏中等人以“搶帽子”交易方式操縱股票價格,違反了《證券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同時涉嫌構成《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情形,于2010年3月將該案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資料來源:中國證監會:《關于廣東中恒信公司、薛書榮、鄭宏中等機構和個人操縱證券市場案的通報》。
從專欄六的操縱市場案例可以看到,操縱市場行為嚴重干擾了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損害了投資者利益,因而必須受到法律的嚴懲,讓違法者付出高昂的代價。
0.8.4就加大資本市場違規違法行為處罰的建議
如前所述,三大違規違法行為嚴重阻礙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嚴重侵害了資本市場“三公”原則,嚴重擾亂了資本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嚴重降低了資本市場公信力,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利益,法律必須對此具有足夠的威懾力。從司法實踐和現有案例看,我國法律對這三大違規違法行為的處罰多以行政處罰和經濟處罰為主,相對于其他金融犯罪,資本市場上這三大違規違法行為的刑事處罰則顯得輕之又輕?!熬G大地”案與“許霆”案就是一種鮮明的對照。這種處罰力度和形式不足以遏制三大違法行為。
在三大違規違法行為中,對于主觀上為了謀取暴利,客觀上已經獲得非法所得,且交易已經完成的,視情節和數量不同除提高罰沒標準外,應重點加大刑事處罰力度,不但要罰得其傾家蕩產,還要讓其付出足夠的刑事代價,讓法律彰顯威嚴,讓違法者得到懲處。對那些主觀上既沒有牟利企圖,客觀上也沒有實際交易的則主要以行政處罰為主。
【1】參見吳曉求:《中國資本市場分析要義》,第117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條。
【3】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三十一條、第七十八條、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二百條、第二百零七條和第二百二十一條。
【4】參見《證券市場禁入規定》,第二條、第五條和第六條。
【5】主要參考中國證監會網站:《證監會通報萬福生科涉嫌欺詐發行及相關中介機構違法違規案》。
【6】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三章第四節第七十三至七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八十條。
【7】參見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一條第二次修訂和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三十九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七十七條和第二百零三條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