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務籌劃理論研究:多角度透視
- 蓋地等
- 9347字
- 2019-09-29 12:57:30
第二節 國內稅務籌劃研究
一、國內現代稅務籌劃環境的若干標志性事件
(一)中國的稅制改革
1.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為適應建立市場經濟的要求,1994年啟動了工商稅制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內容最深刻、力度最強的一次稅改。這次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同時,理順分配關系,保障財政收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稅制體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全面改革流轉稅。以增值稅為核心,建立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并存的新的流轉稅體系,停止征收外資企業工商統一稅,與內資企業一起,統一實行新的流轉稅制。
統一內資企業所得稅。取消了國營企業所得稅、國營企業調節稅、集體企業所得稅和私營企業所得稅。同時,停止執行企業承包上繳所得稅的辦法。
統一個人所得稅。取消個人收入調節稅和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對個人收入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統一實行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法》。
調整、撤并和開征其他一些稅種。如:調整資源稅,鹽稅并入資源稅;調整城市維護建設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取消集市交易稅、牲畜交易稅、燒油特別稅、獎金稅和工資調節稅;開征土地增值稅、證券交易印花稅;特別消費稅并入消費稅。
與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相配套的稅收征管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建立普遍的納稅申報制度;推行納稅代理制度;推進稅收征管信息化工作;建立稅務稽查體系;實行中央、地方兩套征管體系的分稅制;強化減免稅規范;稅收立法權集中于中央,等等。這樣,形成了我國稅務行政管理的法規、征收、稽查和復議訴訟“四條線并重,相互協調制約”的局面。
本次稅制改革,稅種由37個減少到23個(其中工商稅制下的稅種由32個減少到18個),初步實現了稅制的簡化、規范、高效、統一。
2.費改稅與農村稅費改革
費改稅即稅費改革,是指通過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在對現有的政府收費進行清理整頓的基礎上,用稅收取代具有稅收特征的收費,初步建立起以稅收為主、政府收費為輔的財政收入體系。
2000年10月22日,國務院頒布《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從2001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征收車輛購置稅,同時取消車輛購置附加費。國務院決定,自2009年起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取消在成品油價外征收的公路養路費、航道養護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水路運輸管理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等六項收費,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同時決定,將價內征收的汽油消費稅單位稅額每升提高0.8元,即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消費稅單位稅額每升提高0.7元,即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相應提高。費改稅政策從根本上治理亂收費,以稅收法律的形式規范了國家和公民的利益分配關系。
為減輕農民負擔,中央決定從2000年起在農村開展稅費改革。農村稅費改革過程中,根據“減輕、規范、穩定”的原則對農(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進行了調整,明確在5年內逐步取消農業稅。第十屆全國人大第十九次常委會通過決議,自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農業稅,從此,征收了幾千年的“皇糧國稅”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3.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改革
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結束了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內外資企業分立的局面,建立起統一、規范、公平、透明的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新所得稅法規定法定稅率為25%,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致,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15%,小型微利企業為20%,非居民企業為20%。同時,稅前扣除項目及扣除標準、稅收優惠政策等也有所變化。
同時,“兩法合并”對稅收征管的信息化要求提高,也給稅收監管、稅源管理、納稅申報以及稅務籌劃等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二)稅收征管制度改革
1.金稅工程
1994年國務院成立跨部門的國家稅控系統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設立“金稅”工程辦公室,正式啟動金稅工程試點工作。
金稅工程分三期實施。1994年開始的金稅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增值稅計算機稽核系統、防偽稅控系統和稅控收款機系統的建設和銜接工作。2000年開始的金稅二期工程主要是在全國全面開通增值稅防偽稅控發票開票、認證、交叉稽核、協查四個子系統,形成了總局、省局、地市局、區縣局的四級廣域網,在稅務系統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形成了3萬人左右的信息技術隊伍,通過計算機管理的納稅戶超過1000萬戶,加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打擊了偷、騙稅犯罪行為,增加了稅收收入。2008年正式啟動金稅三期工程,制定了《金稅三期工程管理辦法》,用四到五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個系統”的建設,最終將建成擁有一個覆蓋全國的行業網絡、一個國家級稅務處理中心(含備份中心)、70個省級稅務處理中心(含備份中心)、80萬個工作站、年事務處理量超過10億筆、內部用戶約80萬人、外部用戶過億的覆蓋各級國地稅、所有稅種、所有工作環節的全國性信息系統。
實施金稅工程有利于提高稅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加強稅收控管,打擊和遏制稅收犯罪,防范稅收腐敗,也有利于企業加強涉稅管理工作,防范財務風險。對稅務籌劃活動而言,金稅工程改變了傳統的稅務籌劃環境,稅務籌劃要適應稅收信息化的形勢。
2.稅收征管法的修訂
1995年《稅收征管法》的第一次修訂是為了與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相適應,主要修改增值稅相關發票管理方面的規定。
2001年《稅收征管法》進行了第二次修訂,充分體現了公平性(稅收征納雙方法律地位的平等性)、科學性(進一步規范了稅務行政處罰的自由裁量權)和進步性(稅收理念的變化:稅務機關依法行政,納稅人依法納稅)。
為與個人所得稅、房產稅等稅收改革相配套,加強稅收征管工作,《稅收征管法》的再次修訂已經成為必然。修訂的重要內容是加強稅務機關征稅能力,賦予金融機構、行政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的責任和稅務機關采集信息的權限,同時進一步強化納稅人的權益保障。
(三)其他事件
稅務籌劃的靈魂是動態籌劃、權變性,而且有效的稅務籌劃依據往往在稅法之外。因此,稅務籌劃對法律環境較為依賴。但我國處于經濟環境快速變化的時期,法律制度也隨之頻繁變化。這里,僅以《招投標法》出臺為例來說明此類事件對籌劃活動的影響。
從字面上來看,我國的營業稅法對建筑業的自建行為有特殊的規定,不繳納營業稅;在具體認定上,委托方與施工方之間是否存在資金結算關系是關鍵。這為相關的稅務籌劃提供了操作空間,有關行業主管部門通過設立資金核算中心,將施工方(一般是關聯方,具有企業、事業單位雙重身份,即所謂的“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結算行為轉移至委托方內部(設立內部賬戶,進行內部結算業務和報賬業務),就能達到人為割斷資金結算關系的目的。20世紀末,這樣的稅務籌劃模式在走向市場化過程中的建筑行業主管部門的關聯企業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2000年起施行的《招投標法》第三條列舉了必須進行招投標的工程建設項目,具有國家投資背景的建筑行業主管部門所管理的工程項目必須進行招投標,要求投標人必須是獨立法人。這就使人為割斷資金結算關系的稅務籌劃操作“破功”了。
可見,一方面稅務籌劃的環境非常重要,必須依據環境變化進行動態的稅務籌劃;另一方面,雖然稅務籌劃的主要依據是稅法,但成功的稅務籌劃往往是建立在稅法之外的,例如對組織、行為的研究,對其他法律規范的研究。
二、國內研究文獻成果綜述
1998年以來,我國刊登稅務籌劃論文的學術刊物主要是《稅務研究》、《涉外稅務》、《經濟與管理研究》、《財政研究》等10余家雜志。總體來看,我國學術期刊給稅務籌劃研究的版面呈衰減趨勢,但偏向實務研究的非學術性期刊的稅務籌劃版面穩中有增,說明我國的稅務籌劃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實務需要。
經CSSCI來源期刊文獻檢索(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0日),1998—2011年與稅務籌劃相關的文獻約為450篇,排除非學術研究性文獻之后為411篇。
(一)主流觀點
1.稅務籌劃基本概念的研究
稅務籌劃基本概念的研究分為兩個層次,即站在企業角度(稅務籌劃)和站在政府角度(征稅籌劃)。涉及的概念是避稅(如仇建鳴,1998;呂有晨,2000;趙昆,2004;朱青,2009)、稅收籌劃(如陳慶萍,陳黛斐,2002;董再平,2005;黃鳳羽,2006)和稅務籌劃(劉植才,2005),以及反避稅或征稅籌劃(包屹沁,2001)。
仇建鳴(1998)比較研究了澳大利亞、古巴、美國、芬蘭、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挪威、英國和瑞典等10個國家的避稅概念,認為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避稅的合法性、避稅的目的性(稅負最小化)、避稅技術的相似性(利用稅法的不完善、經過精心計劃和安排)、避稅的超前性(避稅行為通常發生于應稅義務產生之前)、反避稅措施的相似性。同時,各國對避稅認識的差異性在于:對避稅、節稅、稅收籌劃之間的關系認識不一;對避稅效果和立法意圖的聯系認識不同;對避稅的定性不一致。最后作者提出的避稅定義為:避稅是納稅人采用不違法的方式,鉆法律漏洞或不完善之處,經人為的安排,謀取納稅義務最小化的各種技術方法。可見,當時對避稅等稅務籌劃的理解,還沒有考慮到企業發展戰略,缺乏全局觀點。
自張雁翎翻譯了斯科爾斯的《稅收與企業戰略》之后(2004),國內學者對稅務籌劃認識的高度明顯提升,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如任志宏(2004)、馮巧根(2005)、李傳雙(2005)、冷琳(2006)、王志芳(2007)。
2.稅務籌劃理論研究
(1)稅務籌劃學科安排。由于會計方法的選擇與稅務籌劃關系密切(徐文麗,2002;張志康,鄭莉,2004;肖小飛,2004;楊煥玲,孫志亮,鄭少鋒,2008),從現有研究來看,有的研究成果傾向于將稅務籌劃作為稅務會計研究的一部分,如邢利和孫德升(2006)、劉華(2007);個別研究認為稅務籌劃屬于財務管理的內容,如毛錚(1998)。
(2)對避稅主題的基本理論研究。明顯屬于避稅主題的文獻有86篇,其中站在政府反避稅立場的56篇,另有7篇在研究避稅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反避稅(實際上是研究反避稅)。因此,只有23篇是真正研究避稅的,但這些文獻中仍有不少在論述中是持政府立場的。此種文獻分布結構,不僅說明我國政府在經濟工作中的強勢地位,也說明了我國企業稅務籌劃“只做不說”的現狀,理論與實際嚴重相悖。同時,正是因為國家對反避稅工作、學術界對反避稅研究的重視,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避稅行為的普遍性。
關于企業避稅研究的文獻如:肖綺芳(1999)在總結國內避稅的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避稅的客觀條件、主要方法(轉讓定價法、稅收優惠法、稅法漏洞法)和危害;王陸進(1993)認為,逆向避稅是跨國納稅人借助避免低稅管轄權而進入高稅管轄權,以最大限度地謀求所需利益的行為;邱建(2002)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總結逆向避稅的手法主要有轉移定價、少繳資本、削減收益,帶來嚴重的危害;沈肇章(2008)對企業避稅行為進行了理論分析,最終也是歸宿于抑制避稅行為。較多的研究集中于特定行業、特定行為的避稅。呂偉(2010)實證分析了分析師跟蹤、產權安排對避稅行為的影響。
關于政府反避稅研究的文獻,從分布看,一個突出的重點是跨國或國際反避稅。如:蕭承齡(1999)、李庭旭(1999)、楊斌(2003c)、陳捷(2005)、殷雁雙(2006)、劉元元(2008,2009)、葛夕良(2009a,2009b)等。馬大云(2005)認為地方稅的反避稅的理論、政策和實踐很欠缺,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總結出避稅方式有境內外勞務劃分、關聯交易、個稅政策,并提出相應的反避稅措施。俞敏(2009)研究了美國的反避稅信息披露機制,認為:避稅信息披露制度或規則應與一國反避稅體系相適應才能發揮應有功效;稅務機關應具備相應的行政能力為納稅人提供遵從稅法的指導并有能力對披露的信息進行有效審計;避稅信息披露規則的開放性與程序性有助于提高稅務行政效率。李麟(2009)回顧了海峽兩岸反避稅的現狀。艾華(2010)則系統地提出了政府征稅籌劃的問題。其他有針對紅籌股饒讓抵免(王曉悅,1998)、抵稅點(吳春山,1998)、企業所得稅(朱青,王小榮,孫茂竹,2008)、避稅趨勢與規律(王小妮,2000;楊春梅,2006)、避稅地(張富強,孫鈺明,2003;安徽省國際稅收研究會課題組,2008;駱祖春,2009)、反避稅政策的溢出效應(外部效應,吳鑫涵,2008)等。
(3)對籌劃主題的基本理論研究。對稅務籌劃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理論(概念、可行性、權利、機理、目標、原則、分類、體系、模式等)、技術、方法、策略、風險以及模型等。
談多嬌和王韜(2001)分析了我國稅收籌劃的可行性。李大明(2002,2004,2005)分別探討了稅收籌劃的原理(使納稅選擇既符合政府稅收政策的導向,又能使企業的稅負最輕,產生雙贏的結果)、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和分類(按需求主體分為法人、自然人;按供給主體分為自行實施和委托實施;按籌劃范圍分為整體籌劃和專項籌劃;按稅種分類;按籌劃環節分類;按籌劃目標分為減輕稅負型、稅后利潤最大化型、企業價值最大化型;國(境)內外籌劃)。劉百芳和劉洋(2004)對稅收籌劃原則進行了闡述,類似的討論還有沈肇章(1999);黃董良(2004)給出了稅收籌劃的一個定義,認為稅收籌劃的目標是在合法的前提下企業的整體稅負最輕和在規范的基礎上企業的涉稅損失(機會損失、操作損失和違規損失)最小。李銀珠(2005)總結了實施稅收籌劃的完全自主式、咨詢依托式和全權委托式三種基本運作模式。梁云鳳(2002,2006)、梁云鳳和逄振悅(2006)分別就稅務籌劃存在性、稅收籌劃形成機理(類似研究還有:周夏飛,2001)和稅收籌劃權等理論進行了研究。
關于理論模型的研究有:跨國公司稅務籌劃模型(張樹嶺,金帆,1998)、逃稅模型(羅光,蕭艷汾,2007)、實物期權模型(葉德珠,龔江豐,2008)、股權結構模型(鄭紅霞,韓梅芳,2008)等。
尹芳和楊平波(2011)認為,《企業所得稅法》和《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特別納稅調整及反避稅條款的實施,要求跨國公司基于比較優勢理論視角,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原則對轉讓定價和外國公司設立進行稅收籌劃,籌劃時應比較處罰成本與節稅,并確定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臨界成本,既可降低企業集團整體稅收成本,又可免除特別納稅調整。
對于中小企業,常晉祎(2009)認為中小企業稅收籌劃要科學(符合企業目標、考慮產品特征、切合企業實際),要重視風險。
對于征稅籌劃,黃翎和周俊琪(2005)分析了地方政府征稅籌劃理論并進行了實證研究;艾華(2010)則系統地提出了政府征稅籌劃的問題。
對于中介籌劃,鄧永勤(2004)指出,要在納稅服務體系中增強稅務籌劃工作,加強稅務籌劃的服務和指導工作。
(4)轉移定價研究。轉移定價也稱轉讓定價,通常是基于關聯方交易,商品、勞務、技術或資金的價格并不是由交易雙方按市場供求關系、競爭原則確定,而是決策者根據關聯方戰略目標和整體利益人為確定的。國內基于稅務籌劃的轉移定價研究集中于具體的方法、策略以及政府監管、案例研究方面,例如雷虹云(1999)、崔影慧(2002)、康靜(2004)、詹立仁和湯丹丹(2008)等。陳紅偉(1998)較早運用定量方法,研究出口環節的轉讓定價和避稅行為。薛彤和王靜波(2007)回顧了國內外轉移定價方面的定量研究成果,通過某市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利潤與納稅數據的實證分析,認為:外方所在國的所得稅稅率越高,外資企業的轉讓定價動機越弱,其利潤率應越高,納稅比例也越高;合資與合作企業的利潤率顯著低于獨資企業,符合轉讓條件的外資企業的利潤率顯著偏低;大型公司的利潤率低于小型公司,大型公司的納稅額比例低于小型公司。吳聯生、申慧慧和薄仙慧(2008)拓展了轉移定價籌劃研究,認為協商式轉移定價對轉移定價業績評價功能具有負面影響;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當賣方成本上升時,協商式轉移定價也會隨之上升,它表明協商式轉移定價導致了成本轉移,從而對轉移定價的業績評價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5)有效籌劃或有效避稅的研究。只有有效籌劃(或有效避稅)才會對企業目標產生正面的作用,相關的研究集中于稅務籌劃風險的研究。黃董良(2004)在稅收籌劃的目標定位的基礎上探討了風險問題(八類導致風險的因素),李傳志(2005)進一步分析了稅收籌劃的風險(內部風險如決策者稅收籌劃意識不足、應對稅收等政策變化的能力不足、稅務籌劃的經驗不足、溝通輻射能力不足等,外部風險如政策風險、會計制度風險、認定風險和匯率風險等)。蓋地和周宇飛(2005,2007)分別從方案衡量與選擇、決策方法方面討論了風險稅務籌劃的決策問題。尹芳(2010)在新稅法背景下,界定了稅收籌劃涉稅風險(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涉稅行為因未能正確有效遵守稅法規定,而導致企業未來利益的可能損失),分析成因(企業邊界模糊化、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稅法的動態性、財稅分離帶來的會計核算原則與稅款征收原則的差異性)并提出防范策略(完善稅法,加強征納雙方協調;所得稅協調機制;依法籌劃;購并與關聯交易風險的化解;風險預警機制;涉稅人員素質;規范企業管理)。
龍英鋒(2004)對避稅行為的無效性和非法性進行了辨析;而黃黎明(2004)在斯科爾斯的稅務籌劃理論基礎上,利用契約理論系統分析和闡述了有效稅務籌劃理論:契約理論與稅務籌劃的動態均衡;基于不確定性的稅務籌劃非稅成本;隱性稅收;稅收套利。張榮榮和張燕(2006)做了類似的工作。
(6)資本弱化研究。國內對資本弱化的研究相對較晚。劉磊(2005)對資本弱化稅制的基本理論作了介紹式研究。曾飛、夏文川和李軒等(2005)從我國防止資本弱化的立法現狀出發,提出相關的對策(資本金制度、限制利息扣除、關聯方控制、居民與非居民投資標準、國際稅收協調、強化征管)。王靜、王玉亭和孫月萍(2006)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資本弱化的影響因素(稅收負擔、非債務的稅收擋板、償債潛力、盈利能力、風險水平、發展潛力、現金實力和股東獲利能力)和趨勢(連續5年的負債權益比上升)。龍軍、屈幼姝和劉志安(2007)分析了資本弱化的理論基礎(MM理論等資本結構理論)、我國資本弱化的負面影響以及國內外防范資本弱化的經驗或對策。梁育從和劉曉佳(2009)從稅制角度對資本弱化做了述評;趙德芳(2010)則做了相關的案例研究。
(7)對并購主題的研究。盡管近15年是我國企業并購的高峰期,但是稅務籌劃領域針對并購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卻非常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高級財務人才和高級稅務人才短缺的現狀。
曹立村(2003)討論了企業并購的稅收原則(經濟合理、中性、反避稅)和避稅方式(利用遞延條款、股票交換、可轉債)。伍紅(2008)分析了跨國企業的并購動機(實現在華控制權),并認為,大量關聯交易中引發的跨國無形資產轉讓、勞務費用的支付、金融衍生品的買賣容易產生避稅行為。李維萍(2008)對并購支付方式做出了相應的避稅分析。金亞萍(2009)則研究了國內企業跨境并購的避稅問題。
(8)稅收遵從成本。納稅成本也是稅務籌劃的影響因素之一,通常稅收遵從成本越高,稅務籌劃動機越強。雷根強和沈峰(2002)對稅收遵從成本的概念、分類和構成進行了介紹,并提出我國應重視稅收遵從成本的研究、完善稅制、加強稅收征管的政策建議。李林木(2004)對國外研究做了述評。楊志安和韓嬌(2006,2007)分別對降低稅收遵從成本的實踐或路徑、理論進行研究。李冬妍(2007)研究得出了稅收遵從成本與稅收遵從行為之間呈反向關系的結論。苑新麗(2009)則從優化對納稅人的服務角度研究稅收遵從成本。
其他的相關研究還有:非稅成本研究(蓋地,錢桂萍,2005;張雁翎,申愛濤,2005);隱性稅收(李成,2005;戚嘯艷,張睿,胡漢輝,2006;蓋地,崔志娟,2008);國際避稅、籌劃與稅收協調(郭云峰,1999;印中華,田明華,2005;陳琍,2009;王淼,2011);預約定價(胡勇輝,2004;方衛平,2006;劉瑾,2009;劉元元,2009);以及綜述和述評(張勇,2006;趙選民,董春詩,2009),等等。
3.經濟學或管理學理論視角的研究
稅務問題在經濟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稅務籌劃的管理是典型的微觀經濟主體的理性行為,因此基于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視角的研究,對于拓寬研究視野和提高研究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有研究文獻成果中,涉及的經管理論主要有:效率理論(任壽根,1998)、產權理論(王躍堂,王亮亮,彭洋,2010)、資本結構理論(宋獻中,2001;王躍堂,王亮亮,彭洋,2010;吳聯生,岳衡,2006)、全球化理論(陳巖,2006)、市場結構理論(陳小云,朱軍生,2006)、行為理論(梁云鳳,李光琴,2007)、博弈理論(那力,臧韜,2008;匡小平,吳智峰,2008;李偉,2008;孫志亮,楊煥玲,2009;李光鳳,2010)、信息經濟學(饒立新,劉芹,郭勛才,2002;李嘉明,張曉美,2004)、福利經濟學(劉春江,2005)、新制度經濟學(劉東洲,2008)、契約理論(張榮榮,張燕,2006;劉淼,2008)、利益相關者理論(楊華,2009),等等。梁云鳳,李光琴(2007)綜合運用主流經濟學理論對納稅假設、納稅行為、籌劃目標、籌劃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主流經濟學視角多、立場復雜,不利于構建稅收籌劃行為理論體系。
4.法律、制度視角的研究
反避稅暗含了一個前提,即避稅是非法的,需要大力反之。這是改革開放初期十幾年相關文獻的基本立場。例如李庭旭(1999)在對外資企業的避稅手法進行總結時就帶有既定的偏見立場,并提出防范措施;這與實務中外資主導的企業稅收遵從度較高的現狀相差較遠。龍英鋒(2004)依然認為避稅是無效和非法的,朱青(2009)堅持認為避稅是有害的,而利安(2000)的分析則要客觀得多。陳少英和謝徽(2006)對避稅行為非法性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多數文獻的研究運用法學理論,圍繞避稅、籌劃行為的合法性進行研究,進而提出法律規制對策,如李愛紅和梁云鳳(2001)、劉劍文(2003a,2003b)、劉培俊(2007)。一些籌劃中的具體問題如稅收管轄權(陳建淦,2004)、政府與納稅人的關系(劉蓉,2009)、反避稅法與稅收協定的協調(陳延忠,2006)、納稅人權利保護(黃秀萍,2004;劉蓉,杜劍,2007)和所得稅政策(景玉琴,吳建輝,1999;劉愛民,2007;林文生,2008)等。
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是中外(地區)稅務籌劃法律、制度環境的比較,如姚秀蘭(1999)、張文春和張飛飛(2005)、蔣帥(2007)、趙晉琳和葉香麗(2009)及朱炎生(2010)等。
5.其他研究
其他的一些相關文獻成果,要么是站在其他學科對稅務籌劃進行研究,要么具有很強的實務性。例如,常華兵(2006)討論的是反避稅的審計策略,高運根(2008)討論的是稅收情報交換問題,何揚(2008)關注了避稅地銀行數據失竊現象。
(二)研究方法
經篩選的411篇文獻中,以理論分析方法為主的有353篇,案例研究的19篇,數理分析或實證研究的25篇,其他研究方法的14篇,只有個別文獻中使用了調查研究方法。
1.理論分析
在現有文獻中,早期的理論研究偏重性質(合法性、合道德性等)等稅務籌劃的基本理論方面的探討,運用的主要方法是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后期的理論研究,則往往建立在特定事實上,或者運用經典經濟學、管理學或法學理論進行分析,主要研究方法是歸納和推理。
理論分析研究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征稅籌劃的重視,這與政府在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有關。
2.案例研究
相關的高水平的案例研究文獻較少。國內的案例研究,一般隱藏了企業名稱等具體信息,案例內容不易查證,也不排除杜撰成分。這與我國不良的稅務籌劃環境有關,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普遍開展稅務籌劃活動,但都是只能做、不能說的秘密。值得注意的是,對國外的案例研究反而較為突出。例如,賀連堂、王曉悅和孫毅敏(2007)回顧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轉讓定價調整案例——葛蘭素史克案件,調整稅額達34億美元,時間跨度長達16年;張衛彬(2009)介紹英國Cadbury案和歐洲法院的判決,深入分析了受控外國公司稅制的稅務籌劃行為,并對我國提出了積極營業活動、無避稅動機豁免、微量豁免三方面的啟示。
3.數理分析或實證研究
數理分析實際上還是理論分析的一個組成部分,只不過是依據特定理論,以數理公式來表達理論、思想或概念,演繹稅務籌劃行為。我國在稅務籌劃領域的實證研究,就顯得非常難能可貴了。這類文獻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涉及稅務籌劃的實證研究,中心內容往往并非稅務籌劃,而是研究其他會計、經濟理論時,以稅務籌劃為考察工具。例如,除已述及的呂偉(2010)等研究成果外,薛漫天和趙曙東(2007)研究的是企業組織結構,吳聯生和李辰(2007)研究的是稅收政策,王躍堂、王亮亮和貢彩萍(2009)研究的是盈余管理,吳聯生(2009)考察的是產權和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