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研究
- 戴龍
- 2015字
- 2019-09-29 12:51:48
二、經濟效率性思想
在經濟發展史上,每一個學派的產生都與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相聯系,是對那個時代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而開出的政策解藥。資本主義國家經過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的長期影響,到70年代時普遍出現了所謂的“制度疲勞”的癥狀,代表對凱恩斯主義深刻反省的新自由主義思想逐漸被資產階級政治家們接受,這導致英美等主要發達國家大力推行放松政府管制和實施公共企業民營化的改革。在反壟斷領域,以美國為代表,其認為反托拉斯法實施過嚴是導致美國企業競爭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需要檢討在哈佛學派“結構主義理論”主導下的反托拉斯政策。在這種背景下,主張應以追求經濟效率為主要目標的芝加哥學派的經濟思想逐步被美國執政黨采納。
芝加哥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以芝加哥大學的一批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為主體的一個思想流,其以探討產業組織理論見長,并形成與哈佛學派的經濟理論針鋒相對的學術觀點。芝加哥學派同樣運用“S-C-P模式”分析經濟行為,但其看重的恰恰是被哈佛學派忽略的市場行為,認為不能從一定的市場結構推論出必然的市場績效,市場績效只能根據企業的市場行為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芝加哥學派又被稱為“行為主義學派”。芝加哥學派通過對“完全競爭”及“壟斷”的傳統價格理論的分析,認為經濟政策追求的目標應當是經濟效率,實現經濟效率的最佳途徑便是盡可能地少干預市場,讓市場自身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芝加哥學派批判哈佛學派主張的“結構主義經濟”理論,認為其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證明企業的市場行為一定會導致客觀的限制競爭效果,反而主觀推論得出一定的市場集中度就意味著壟斷利潤,完全忽視了適度集中產生的經濟效率的提高。(注:See Herbert Hovenkamp,The Antitrust Enterprise:Principle and Execu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pp.3235.)在芝加哥學派的眼里,諸如企業壟斷價格等行為本身會促使潛在的競爭者加入競爭行列,固定轉售價格反而有利于強化品牌間競爭并可以防止“搭便車”的行為,企業合并有利于發揮企業的規模效益并提高經濟產出,而所謂的進入壁壘以及產品差別化行為更具有促進競爭作用。由此,芝加哥學派認為,除了一些無法饒恕的價格卡特爾、市場分割、因專利許可或者政府管制而產生的進入壁壘以及具有實質性限制競爭效果的企業合并之外,競爭主管部門大可不必介入可以由市場自行調節的市場行為中去。
追求經濟效率可以說是所有經濟學派所共同堅持的目標,并不是芝加哥學派所獨有。但是,芝加哥學派的特點是將追求經濟效率作為反壟斷政策的唯一目的,從而排斥了反托拉斯法應該追求多元價值目標的觀點。在芝加哥學派看來,所謂政治自由、多元社會、公正競爭以及確保中小企業的競爭自由等,雖然也是一國經濟政策所要追求的目標,但并不是反托拉斯政策所必須遵循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上述多元價值目標無法通過一個明確的標準進行測試,而唯有經濟效率可以通過社會產出以及消費者福利來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是因為,多元價值目標本身并非總是一致的,當反托拉斯法追求并不一致的價值目標時,勢必會使反托拉斯法的實施陷入一個不穩定以及不明確的狀態。例如,在效率和公正之間、在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一般存在著理念上的相互沖突,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利害沖突是一個超出反托拉斯法的課題。因此,反托拉斯法應該追求單一化的、比較容易理解和執行的政策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福利。
芝加哥學派的觀點和新自由主義思想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其核心價值在于,相信市場在促進競爭中的基礎作用,極力排斥政府部門的過度干預。芝加哥學派的主張在20世紀80年代被里根政府廣泛采納,成為拯救美國經濟下滑趨勢,加強美國企業競爭力的一個政策轉變。在里根政府時期,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實施得到大幅緩和。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一大批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走上美國反托拉斯法實施的前臺,推動了所謂的“反托拉斯革命”(注:[美]J.E.克伍卡、L.J.懷特編著:《反托拉斯革命——經濟學、競爭與政策》,林平、臧旭恒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芝加哥學派的經濟效率性思想不僅對美國,而且對其他具有反壟斷法的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追求經濟效率仍是各國反壟斷法的共同目的。但是,必須看到,追求經濟效率并不能代表反壟斷法的唯一價值。對于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如果一味地強調反壟斷法的經濟效率理念,勢必會使得市場競爭成為大魚吃小魚、支配性大企業吞并中小企業的合法借口,而這有違反壟斷法所提倡的公平競爭原則。而且,企業的經濟效率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社會的經濟效率,經濟效率本身也具有長期經濟效率以及短期經濟效率之分。例如,企業合并對于企業來說一般會帶來企業的經濟效率,但是如果這種合并造成了過于集中的市場結構,就可能有損于社會的經濟效率;同樣,合并追求的多是企業短期的經濟效率,一旦這種合并造成產業的集中以及高利潤傾向,反而可能造成競爭的衰退和創新動機的減少,這顯然又與國家長期經濟效率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芝加哥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